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383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10单元二战前的世界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学案Word格式.docx

(4)影响:

形成了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

2.革命形势的发展

(1)“四月提纲”:

提出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任务。

(2)七月事件:

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3.彼得格勒起义

(1)起义机构的建立: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

(2)过程:

1917年11月6日起义开始,至7日上午,整个首都几乎全部落入起义者手中,7日晚开始攻打冬宫。

4.第一个工农政权的建立

(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2)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世界意义

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素养提升·

融会贯通]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探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史料一 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

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

——《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

史料二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改变小农经济,发展国家大机器工业,即发展重工业。

列宁指出:

“红十月为大规模文化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苏维埃政权要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弥补千百年来文化的缺失”。

——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

 

(1)史料一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2)史料二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分析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苏俄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苏联从原来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十月革命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

政治上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文化上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以唯物史观看待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材料 列宁在谈到消灭农奴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时说:

“从1917年10月25日(新历11月7日)到解散立宪会议(1918年1月5日)这十来个星期里,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资产阶级民主派,自由派(立宪民主党)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在他们执政的八个月里所做的要多千百倍。

”甚至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也承认,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十月革命并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

——孙成木《对十月革命评价的一点认识》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的基本含义。

【提示】 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的

联系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跟踪训练·

即学即用]

1.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D [由于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所以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不是强烈要求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

二月革命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是土地与和平,而当时的临时政府看不到这一点,反而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人民不满,故B项错误,D项正确;

二月革命后,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C项错误。

]

2.约翰·

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

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

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

……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

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  )

A.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

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的不满

C.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不满

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

A [材料体现了参加革命是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为,由此可知人们对当时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持反对态度,故A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对抗的不是西方列强,故B项错误;

反对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原因,不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故D项错误。

3.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

“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

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俄国人民通过“外科手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

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1917年”“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外科手术”可知说的是十月革命,它用暴力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正确;

俄国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说结束了帝国主义大战,故C项错误;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4.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

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A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

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产品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性质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方面:

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方面: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1)经济

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

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形成过程

(1)工业化之路

概况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问题

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成果: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基本消灭了富农阶级。

③评价: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表现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排斥市场调节;

推行单一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思想上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影响

(1)经济上: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上: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3)思想文化上:

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探究 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

(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1)由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可知,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

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

(2)由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1)特点:

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

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局限:

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

(2)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

(3)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以唯物史观看待斯大林模式

 材料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

……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

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

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

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皮特·

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提示】 原因:

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经济;

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

启示: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

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高度的个人集权。

1.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生产合作社

A [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2.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列宁说:

“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和统一。

”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A [租让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其目的是适应苏俄(联)当时小生产者为主体的生产力水平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3.1927年,苏联有45.1%的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

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

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促进了城乡资本主义发展

D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形式的经济所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进入了私人财富,故A项错误;

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求,故B项错误;

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向集体化过渡的有效形式,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可知,这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因此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

4.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由此可知苏联(  )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2

电力

15

10

3

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C [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1913—1928年的数据变化可知,经济并非稳定发展,故B项错误;

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的排名迅速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苏联工业品是内销还是外销,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2016·

斯大林模式和工业化成就;

2015·

斯大林模式

全国卷Ⅲ

1.从考查内容看:

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是主要考点。

2.从考查题型看:

命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3.从命题特点看:

命题侧重于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16·

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由材料可知,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仍然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

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A项;

C项内容与美国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史实相矛盾,故排除;

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故排除。

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

 (2015·

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可得,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

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对比分析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经济大危机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利弊

练点2

历史现象

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却增加

历史本质

苏联为强化工业的发展,以粮食出口换取资金积累,体现了农民为工业化建设所做的付出

历史借鉴

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新题快递·

自我评估]

1.(2019·

江门一模)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

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这些改变说明(  )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