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323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怨起克什米尔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纪实Word文件下载.docx

面对来势汹汹的穆斯林武装,身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大君哈利·

辛格惊恐万状。

他立即致信于印度政府,向其救援。

印度政府求之不得,于10月27日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

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

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

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

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尔“公主”的帷幕。

2.主动反攻反败为胜

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

印军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

印军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全面进攻。

11月初,印军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区。

11月5日,印军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161步兵旅,与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

在步兵的掩护下,印军坦克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赞成重大伤亡,印军和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地区的战斗仅仅持续了20分钟左右,巴基斯坦武装死伤惨重,约有500人被打死。

在查谟西部地区,到11月19日,印军大批兵力赶到,并且接防了诺歇拉和唐格尔地区哈利·

辛格地方部队的守备。

查谟西部地区位于皮尔潘札尔山的西南麓,区内有奇纳布河和杰卢姆河的支流多山多岭。

印军为了击溃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进攻,决定对巴基斯坦武装的一个补给基地阿斯尔一克答拉进行袭击,以收釜底抽薪之效。

担任这项任务的是一个代号为“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

在1948年1月8日夜间,“查拉力量”机动分队向阿斯尔一克答拉补给基地发起进攻,坦克分队突然向巴基斯坦武装近距离直瞄射击。

面对这些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的铁甲怪物,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

在印军坦克火力的沉重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逃离阿斯尔一克答拉的补给基地,扔下大量物资以及战死者的尸体。

印军解了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包围后,已牢牢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准备进一步打击该地的巴基斯坦武装。

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

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

3.奇袭班瓦里鏖战奔杰

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以第7坦克旅开道,从查谟地区向西北的唐格尔巴在克什米尔西南的争夺战。

翌日,印军占领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装对查谟最直接的威胁。

4月,印军又从诺歇拉向拉乔里进攻,以解拉乔里之围。

拉乔里是位于德维河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在其南郊的德维河上有一座命名为班瓦里的大桥,是拉乔里南面的门户。

在这之前,巴基斯坦武装虽然几次攻占拉乔里未果,但利用攻占的班瓦里大桥等咽喉要地对拉乔里进行了严密封锁。

印军要解拉乔里之围,必须先夺取班瓦里大桥。

在巴基斯坦武装设防严密的情况下,印军想从正面进攻谈何容易。

印军认真研究了敌情后,随决定以奇袭行动巧夺之。

1948年4月8日夜,印军夺取班瓦里大桥的战斗正式打响。

与以往战斗枪炮齐鸣形成鲜明对比,印军的进攻悄无声息。

在夜幕的掩护下,朦胧中看到印军的十几辆坦克开进河中,每辆坦克之后都跟着一群“黑压压”的步兵。

在前进中印军保持了最大程度的静默,坦克在水中的行驶速度平均只有2千米/小时,步兵涉水也尽量避免弄出响声来。

就这样,印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前出到巴基斯坦武装的桥头阵地前,十几辆坦克然后突然从河水里冒了出来,猛扑敌阵地,以直瞄火力对巴基斯坦武装的火力进行了“点名”,巴军做梦也没想到印军会从水路向其发起进攻。

由于打击突然,加之印军火力异常凶猛,巴军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炮下鬼。

原来,印军通过考查发现德维河水浅,勉强能通过坦克,为达成奇效,印军决定“不走旱路走水路”,印军的冒险得了回报,结果大获全胜。

还准备长期固守拉乔里的马军得知班瓦里大桥突然失守后,无心恋战,稍战即逃,印军于4月12日从班瓦里大桥轻取拉乔里。

印军在取得西南和西部的胜利后,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平均距离巴基斯坦已经不足50千米,对巴形成了直接威胁。

面对如此不利态势,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准备与印度一决雌雄。

巴基斯坦增援部队赶到克什米尔后,巴军总数达到了5万人,而印度军队也有4万之众。

后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了激战。

奔杰是距离斯利那加西南73千米处的一个战略要地,建在海拔3000多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

战争先期,巴基斯坦武装就对就对奔杰发起进攻,但由于守军凭借奔杰地势险要,巴军一直没有攻下,巴正规部队介入后,为夺回克什米尔腹地的主动权,巴军再次向奔杰发起强大进攻。

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参战,奔杰地区一时炮火连天,血肉横飞,弹片嘶叫。

穆斯林士兵和印度教士兵的宗教热情都被疯狂的进攻和顽强的抵抗激发起来,怨毒恨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

双方不断改变战术,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

奔杰像一台“搅肉机”,鲜血不断渗透的山地上,遍布着支离破碎的肢体和双方濒临死亡的伤员。

两军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进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4.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在克什米尔北部,印军实施了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的要道的战斗。

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乍吉山口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东北63千米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

通过它有一条千回百折的贸易要道,连接起了斯利那加和列城。

从斯利那加到乍吉山口,先是一段可以通行卡车的公路,然后,由于山势渐高和地势复杂,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了。

乍吉山口在地理位置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脸要价值,使印军认认到必须尽快地占领该地。

在9月5日黑夜,印军对乍吉山口的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后又在14日早晨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但均遭到失败。

印军不甘心失败,决定再次发起攻击。

印军在总结前两次教训时认为,光使用步兵参战,没有坦克的火力掩护是无法夺取这一山口的,但是,要想使用坦克,就必须想法把坦克秘密从查谟运到斯利那加,然后再从斯利那加把坦克运到公路的尽头,而后再从公路上沿羊肠小道发动进攻。

从常理上说,这条运送坦克的道路并不适合坦克的通行,尤其是羊肠小道行人尚可勉强通过,而行驶坦克则难上加难。

但印军决定克服各种困难,把坦克开到乍吉山口当面上去。

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第77步兵营,第7坦克旅则配合其作战。

为达成出敌不意,第7坦克旅的指挥官对坦克的运送进行了严密的伪装:

把所有的坦克的炮塔全部卸掉,坦克底盘和炮分开由拖车和卡车载运,用帆布一遮盖看起来就像正常运送武器弹药一样。

这不但迷惑了巴军,同时也减轻了坦克经过桥梁时的重量。

就这样,印军把至少7辆坦克秘密地运至公路尽头一处秘密的坦克待击地域内。

之后,印军把后有坦克炮塔重新安装到车体上,恢复了坦克的原貌。

并对公路尽头到乍吉山口之间的羊肠小道进行了修缮,使这条只能通行人畜的小道勉强可以通行坦克。

此外,印军在待击地域内还对步兵和坦克协同秘密进行了训练。

攻击的时间初步确定在10月22日,但是由于恶劣天气作祟,印军的进攻不但被迫三次推迟,而且由于乍吉山口连口降雪,山路变滑,印军指挥官内部也发生了分歧。

步兵指挥官指出,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地形,士兵不仅难于攀上山口,而且还会遭受不必要的伤亡,因而主张取消这次行地行动。

但是,印军另外一位卓越的指挥官——第7坦克旅旅长极力坚持这次进攻,认为利用这种天气进攻正好能出敌所料,达成突然性。

最后,印军指挥机构决定,让坦克部队担任主角,坦克在前面开道,步兵随后跟进。

1948年11月1日上午10时45分,由7辆坦克组成的印军攻击部队。

虽然恶劣的天气影响了坦克的行动,但是,印军的坦克还是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军目标猛烈开火。

在印军坦克突然而猛烈火力的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由于没有有效的反武器,巴军无法阻挡印军坦克的冲击。

巴基斯坦武装在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后,败下阵来。

到下午2时,印军就全部占领了乍吉山口。

印军步兵在下午5时左右也陆续抵达山口。

印军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了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战争进入1949年初,在联合国多次努力下,双方宣布停火,并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划定了停火线。

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400万。

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100万。

按照停火协定,印巴双方停火后应该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

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拒绝撤出军队,使协定成为一纸空文。

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摩擦不断,其归属问题成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5.胜因在握技高一筹

印军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作战指挥方面讲,印军要略高一筹。

首先,果断出兵,尽占先机。

印军在参加战争初期就果断地投入占优势的正规兵力,一举夺取了战场主动权。

而巴基斯坦在战争初期只动用穆斯林部落武装,直到1948年印军逼近其大门口时,才投入正规兵力,因而使巴基斯坦失去了良好战机。

其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战争中,印军多次创造性地使用坦克,利用出其不意的地点和方式打击巴军,打得巴军措手不及,争得好多战略要地。

第三,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巧妙结合。

1947年年底,由于气候原因,印军进攻受阻,便主动接受了联合国调停,印军利用外交斗争掩护其备战。

当来年春天利于进攻时,又重新宣布开战,牢牢控制了作战的节奏和主动性权。

第二次印巴战争纪实

第一次印巴战争在联合国干预下刚一实现停火,就有一位远见卓识的军事评论家指出:

“这只是暂时的休战”,他的话不幸被言中了,16年后,积压于印巴两国的恨毒怨火再次喷发出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这位高贵的克什米尔“公主”再动干戈。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班加罗尔工厂按许可证生产的吸血鬼战斗机。

该型战斗机属于战后第一代平直翼型喷气机,在1965年时性能已显得落后,面对巴基斯坦的F-86军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1.库奇兰恩“骨牌”

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沼泽地,由于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从1947年至1956年,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

但是1956年印度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

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

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了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不毛之地,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人矿产资源的消息。

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

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

4月24日,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4月26日,巴基斯坦又增援一个坦克连进入库奇兰恩。

为了从印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师制定了代号为“沙漠之鹰行动”的作战计划。

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从印军手中夺回了一哨所。

战斗中,发生爆炸,造成了一些伤亡。

印军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

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由于库奇兰恩地区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终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

霍姆的调停下,于7月1日签订停火协议。

2.大满贯行动

在印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谈话,宣称:

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

这番言论大大激怒了巴基斯坦。

8月5日,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

但穆斯林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名穆斯林武装人员被打死。

为进一步打击穆斯林武装,印军至8月下旬在停火线一带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并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区发起了进攻,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8月28日,印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停火线西侧的乌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军队,并夺占了巴边防军的3个哨所。

面对印军咄咄逼人的进攻,巴基斯坦感到克什米尔局势的严重性。

8月31日晚,巴总统阿尤布汗主持召开有陆军司令穆萨、空军司令努尔·

汗等高级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决定出动正规部队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

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

在精心计划和充分准备后,9月1日凌晨3点30分“大满贯行动”正式开始,巴军炮兵部队向驻守在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进行了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6点30分,得到坦克和重炮加强的巴军第12步兵师,在马利克少将的指挥下,向据守查木布的印军第191旅发起猛攻。

双方在查木布的周围发生了激烈的坦克战。

到上午9点时,巴军坦克部队强行接近了德瓦。

9点15分,为了解救查木布的紧张形势,印军从马达拉抽出一批AMX型坦克到查木布,在行进中,遭到了巴基斯坦坦克部队的阻截。

双方在查木布一带发生了激烈战斗,巴军不顾伤亡,最终在下午2点占领了德瓦,其先头部队抵达了查木布,迫使印军不断后退。

为了阻止巴军坦克的进攻,下午4点30分,印军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轰炸,大量地杀伤了巴军的坦克和步兵。

双方在查木布展开了空前的血战,几经拼2杀双方均遭到了巨大的伤亡。

巴军在进攻查木布的同时,在9月1日下午4点,还组织和加强了力量,在查木布北面的马达拉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印军步兵进行了猛烈反击,但是,在巴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下,渐渐顶不住了。

巴军前进到距印军在马达拉的最高指挥部300码的地方后,遇到了已经没有退路的印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阻击轰鸣前进的巴军坦克,印军使用了人体战术,印军士兵接近巴军坦克后,用炸药包炸毁了冲过来的第一辆坦克后,随后,又炸毁了第二辆。

但是,巴军推开被炸毁的坦克,继续发起冲锋,并且占领了马达拉周围的许多地方,使印军陷于被动。

到下午7点,巴军在查木布和马达拉之间已经成功打开了两个缺口,将印军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为了免于陷入绝境,9月2日凌晨,印军将全部兵力撤至德维河西岸地区。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

印军在加强地面部队防御力量的同时,派出空军部队参战。

但由于巴军“佩刀”式战机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在空中格斗中4架印军战机被击落,致使印军飞机不敢轻易升空。

9月2日7点30分,巴军在叶海亚·

汗将军(他后来成为巴基斯坦总统)的指挥下,强行流过德维河,向乔里安的重要屏障德瑞提发起攻击。

遭到了印军的顽抵抗,进展不大。

在德瑞提要塞附近,巴军和印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双方的炮火和喊杀声震天动地。

经过一番拼杀,次日中午巴军击溃在此防御的印军第41山地旅,占领德瑞提。

在扫清乔里安的外围据点后,9月5日零时55分,巴炮兵的火力暴雨般地浇向了印军阵地,尔后巴步兵在坦克的引导下向乔里安发起了总攻,强占了乔里安的印守军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方溃逃。

由于战场混乱和来不及撤退,印军在乔里安前线遗失了大量坦克。

7点30分,巴军开进了满目疮痍的乔里安。

至此,“大满贯行动”告一段落,巴军不但解了“自由战士”之围,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门户洞开。

3.德里的大雨

印军在克什米尔兵败消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极大震动。

印内阁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实施一项更为大胆的计划,开辟新的战场,即越过印巴边境线,直接对巴本土发动攻击。

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受领任务后,迅速组织参谋制定了作战计划。

印军计划使用1个军,即以第15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分别从阿姆利则、卡哈如、克姆卡兰三地出发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合尔进攻。

另外,印军将第2独立坦克旅作为战役后备力量用于纵深作战。

9月5日晚印度的电台播发了一条消息:

“德里地区未来48小时将有大雨!

”但实际上从天气角度而言,德里根本没有降雨可能。

这条消息上是印度政府用“暗语”向全体军人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

双方数量相比,印度空军显然占有5:

1的优势。

然而,巴基斯坦的主力战机为当时较为先进的美制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明星”式飞机,其中“佩刀”式飞机上装备有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而印空军没有装备空空导弹。

AIM—9“响尾蛇”导弹能够在3000米外发射,是巴空军的撒手锏。

此外,美国人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两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可扫描200千米的空域,为巴军提供有效预警。

可见,印巴空军之间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量型军队与质量型军队的比拼。

9月6日,巴空军司令努尔·

汗下令出动32架F—86和8架F—104战机对印本土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发动突袭。

突袭非常成功,仅在帕坦科特基地一处就击毁了未来得及起飞的7架米格—21和5架“神秘”式飞机。

而在空战中,F—86又上演好戏,击落了近10架印军战机。

遭到重创的印度空军迅速从纵深机场调来200多飞机,对巴空军展开全方位反击。

然而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巴空军在空中击落印机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而自已仅损失6架F—86飞机、1架F—104飞机和1架B—57轰炸机,从此印空军战机再也不敢轻易上天,巴空军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战局。

由于巴空军作战有功,9月7日总统阿尤布·

汗通令嘉奖空军,并将这一天定为巴基斯坦空军节。

4.查温达坦克战

9月7日,不甘失败的印军将预备队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协同3个步兵师,兵力两路,沿锡亚尔科特向拉合尔发起强大攻势。

将巴军压缩到查温达地区。

查温达是通向查谟和克什米尔的门户,距离克什米尔南部中心查谟仅27千米,巴军以前就是通过这里进入克什米尔参战。

如果查温达失守,就等于切断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

巴军为了保护战略要地,准备与印军在查温达进行决战。

巴陆军司令穆萨上将急令集中所有直升机,以最快速度向查温达输送兵力,同时对全国铁路实施军管,用军列将第6坦克师200辆坦克紧急运至该地。

印军为了尽快攻占查温达也在调整部署,不断增调装甲部队,在查温达地区集中了400多辆坦克,准备对巴军发动决定性攻击。

印巴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一触即发。

在经过几开试探性交锋之后,9月16日,急不可耐的印军出动坦克近400辆,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军坦克也倾巢出动。

同时,两国空军也在战场上空展开激烈厮杀,印巴双方的战场较量由此进入高潮。

此时,巴空军又占了上风,迅速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然后对印军坦克进行攻击。

巴军在总结以往飞机打坦克的经验后,改进了飞机上的弹药装置,在每架飞机的机翼下均配有4个可投式吊舱,每个吊舱可带7枚高爆反坦克弹头的折叠式尾翼航箭弹,7枚齐射的命中概率为75%—85%。

在巴空军的突袭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

同时,巴第6坦克师在空军的支援下,也越战越勇,查温达成为埋葬印军“百人队长”式坦克的坟场。

战至夜幕降临,巴军取得了决定性的生利,击毁敌坦克近百辆,迫使印军停止了进攻。

印巴双方决定性的胜利,击毁敌坦克近百辆,迫使印军停止了进攻。

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

在拉合尔以南地区和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巴军通过积极的进攻,也取得重大胜利,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

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

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5.成功经验

纵观此次战争,巴军自始至终掌握着战争的节奏和主动权,取得了作战行动的巨大成功,概括起来其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是注重发挥空军的作用。

在战斗的过程中,巴军发现了他们在空军上的优势后,就大规模地使用空军参战。

空军不仅担负了打击印空军的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打击印军主要地面火力的任务。

据战后统计印军被毁的坦克90%以上是由巴空军击毁的。

二是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

在印军向亚克尔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巴军派部分兵力进行抵挡,而用大部分兵力向印军防务空虚的克姆卡兰发动攻击,不仅解了亚克尔之围,还攻下了克姆卡兰。

印军虽然处处显得被动,但在某些战场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主要有:

一是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印军在发动大规模攻势前,准备工作隐蔽,致使巴方事先对印军的作战意图与进攻方向并未察觉;

在发起进攻时间的选择上,印军多利用拂晓或深夜进行,使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有效性都大大增加。

二是在进攻中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力图速战速决。

印度在主战场集中了对巴军二比一的优势兵力(局部地区的兵力甚至多达巴军的四至五倍)对巴造成极大威胁。

像在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生气勃勃的进攻,印军就集中了优势兵力,在发起进攻后不入就取得了重大战果。

第三次印巴战争纪实

岁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战争已经过去快30年了。

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

197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1.航母黑夜行动急

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