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戏剧阅读鉴赏教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语文小说戏剧阅读鉴赏教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小说戏剧阅读鉴赏教案粤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分类
小说的分类由于所持标准不同而有许多种划分方法: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社会小说、侦探小说、爱情小说、问题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战争小说、讽刺小说、谴责小说等;
按文体样式分,可分为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人们通常依据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四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法。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小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立意奇特,文短意长,情节完整,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回味无穷。
4.流派
小说创作主要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传统小说主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现代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的一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它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存在主义、未来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新小说派、
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等。
▲5.重点突破三要素
小说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人物描写的四种主要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还有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七个部分。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
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又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有的环境描写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特别要注意的是花鸟虫鱼等场景的象征意义。
重点和难点
小说的构成可分解为包含若干要素在内的五个子系统:
人物-小说形象体系的中心;
情节-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环境-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
叙事-小说形象体系的生成过程;
语言-小说形象体系的外在表现。
根据这些特性,阅读鉴赏一部小说的基本方法就是: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小说的深层内涵;
4、研究叙事方法与语言特色探寻小说的写作技巧。
▲关于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辨证关系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人物是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
而情节则应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
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
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
环境是小说表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展示,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出小说特定的氛围。
它不仅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范围存在,而且常常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红楼梦》中,同是贾府中的月夜,盛世时它是“银光雪浪……上下争辉,水天焕彩”,而贾府败落时它是“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
可见自然环境在小说中是人化的自然、风格化的自然、审美化的自然。
社会环境是环绕在人物周围的社会关系,民风、民俗的总和。
没有一种文学样式能像小说一样,可以为读者提供完整细致的人生画卷。
世界上一切有形无形的客观存在,小说都可以表现。
小说可以自由酣畅地铺陈,不但表现生活的激流,还留意生活的涓涓溪流。
小说在旨趣、情境、人物性格和生活关系的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具有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总之,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作者现实生活审美化的对应品,都与小说人物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客观存在。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曾经说过:
“背景即环境;
尤其是家庭内景,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
一个男人的住所是他本人的延伸,描写了这个住所也就是描写了他。
”
“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
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
”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个急性子的暴怒的主人公会冲入暴风雨之中。
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则喜欢阳光。
“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他很少有控制力量的。
因此,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对小说三要素要看到它们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
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和孤立起来看待,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
这样,你就会真正地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
这个环境的描写,表现了鲁四老爷顽固守旧、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的嘴脸。
又如姚艺真的微型小说《钓金龟》的情节描写:
一个香港老职员,独自走在这条僻静的巷路里。
他的眼睛一亮,一百块钱呢,不知是谁丢失的?
如果是成千上万,倒可以送到警察局去招领,也算是拾金不昧,乐得做一桩好事!
而这区区一百元,警察不会嫌太多事么?
他继续往前走去,但脚步慢得多,好象那张钞票有一般磁力,把他给吸住了。
如果我不捡,还不是给别人捡了去?
不捡白不捡,拿这一百块钱,买样玩具给小孙子,一定乐得不得了!
他用脚尖摆动钞票,心跳得厉害,就是弯不下腰去。
怕什么,就是被人瞧见了,也以为我是在捡自己的钞票呢。
经过一番挣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俯身伸手去捡。
那钞票忽然动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起了风?
他追上两步,还是没有捡到。
原来不是风,他看清楚了,那钞票是用一条细黑线系着,现在正被拉回那扇半开的门里去了。
从门后传来一阵孩子清脆的笑声:
“嘻嘻,真好玩,又钓了一只金龟!
”他感到脸上臊热,喉咙发干,不知如何自处。
这个情节体现了这个职员脆弱的道德意识,终于成为孩子们钓竿上的金龟。
这个情节还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含义。
▲人物-小说形象体系的中心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以人物为表现中心,小说的阅读赏析也就要以人物为焦点,把握人物形象的总体思路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基本结构。
1、优秀的人物形象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
(1)以心理活动为底蕴,行为动作为表征的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核心
性格是人物行为的依据,也是其形象特性的标记。
作家通过行为刻画性格,读者也通过行为把握性格。
所谓“行为”不仅是指人物“做什么”,更是指“怎样做”。
因为,“怎样做”比“做什么”更能够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
(2)构成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物活动其中的环境
所谓环境可以分为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人物关系是人物之间的直接交往、冲突、纠葛。
社会背景指人物所处的生活地位历史时代文化传统等宏观的社会关系。
如果将前者称为“小环境”,后者则是“大环境”。
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内在逻辑和命运必然性就是由这双重环境所决定的。
大、小环境之说仅就人物存在的静态而言。
如果将其动态化,变横截人物、环境的断面为追溯人物、环境的历史,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人物。
(3)人物形象分析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社会历史意义
人物是事件、情节的主体。
任何情节、故事所包涵的思想意蕴,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人物的生活命运显示出来。
一部伟大的小说往往对人生、社会、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中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和生活的普遍真理。
根据上述观点,人物形象分析的思路应为:
从人物所处的双重环境入手,着重考察人物的活动、经历、背景,进而观察其心理、行为、性格,准确把握其形象特征,最终揭示其思想蕴涵。
那么,如何评价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呢?
(1)性格的独特性与内在性
如果他象阿Q、诸葛亮、堂·
吉可德那样包容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生活的本质趋向,传达着人民的感受和理想,表现着真实、独特的生命体验,当然也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性格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人物性格应该是一个多元、多维的复合结构,是一个和谐、互动的系统。
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主流、主导,但不能无条件地“一枝独秀”,挤占其他性格侧面的表现空间。
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它即不“某种孤立性格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也不是几种性格特征的累计叠加。
当代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一个性格丰富且完整的复杂形象。
在他的人生理想中,即包含着许多立足现实的目标,也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他的品格中,即不乏高尚正直的成分,也有着平庸鄙俗的杂质;
他雄心勃勃、强烈自信,但也曾流露过自怨、自艾与自卑;
他对爱情有过执著的追求,也有过可耻的背叛。
正是在这种性格的对峙、感情的冲突、思想的撞击和命运的沉浮之中,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能跃然纸上。
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一般方法
随着现代小说创作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小说的表现方式异彩纷呈,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多种多样,较常用的有:
①正面描写:
通过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在现代小说中心理描写显得尤为常用心理描写:
A、心理描述
B、内心独白
C、动作暗示
D、环境烘托
E、生理感觉
F、语言体现
G、幻觉、梦境
②侧面描写:
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一部优秀的小说的表现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往往是多样的统一。
《红楼梦》堪称我国古典小说的典范。
▲情节的完美性是小说情节审美价值的另一个表现
小说情节所描绘的具体内容林林总总无限丰富,但情节的组合、传达却有基本规律、基本模式。
情节演进、组合的模式。
(1)小说情节的基本成分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个环节。
高潮的决定性意义似不言而喻。
其实各环节的功用与设计都应围绕高潮而实现。
尤其是短篇小说的情节,没有高潮就意味着失败。
(2)情节的发展、演进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情节各部分的衔接也形成了若干较稳定的组合模式。
熟悉了这些模式,便可建立起一个很实用的评判坐标,有效地提高对情节的赏析能力。
突转:
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
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应当指出,悬念的拆解或许可形成突转并掀起高潮。
例如,匈牙利作家卡洛里·
克斯法劳德的短篇小说《看不见的伤痕》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
美丽贤淑的妻子有一张永远锁着的桌子,庸俗的丈夫对此疑窦丛生,妒火中烧.一天,妻子到好友伯爵夫人处聚会,丈夫偷偷打开桌子,发现里面竟是一大摞猥琐肉麻的情书,情书的作者正是他的一位朋友,于是这位愤怒的丈夫杀死了妻子。
第二天,伯爵夫人匆匆赶来道明了真相:
这些情书是伯爵夫人委托收藏的。
这个极简略的故事梗概仍可显示由悬念而突转,突转而高潮的情节轨迹。
巧合:
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6.语言
小说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小说人物语言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
“个性化”,首先要求语言个性必须与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教养等主体特性相符合;
其次它要求与讲话的特定场合、情景相适应;
第三个要求是服务于情节表现的具体目的,即通过人物语言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
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
①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②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7.表达技巧
(1)人称
①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一人称的优势正在于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目之所击,身之所历,心中所想,梦中所思尽可由“我”详细倾诉。
“我”的日记、书信、“我”的对话畅谈,也可以成为一条天然的线索,将那些原本零散的事件较方便的串接成篇,获得第一人称的结构自由。
“我”自然是故事的当事人,并非都是主人公。
孔乙己的迂腐、颓唐与善良、诚实,咸亨酒店中的淡凉世态、冷漠之情,作者的深广郁愤,悲悯襟怀,如果不是出于小伙计的童心来观察描述,肯定不会如此凝练含蓄,打动人心。
与第三人称视角的长短相反相成一样,第一人称之外也正在于“当事人”的特定身份。
在“我”视野之外发生的事情,“我”只能转述不能直接描绘了。
②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三人称叙述由于没有视角限制使作者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中的争吵打斗,还是夜半卧榻上的苦思冥想,他都能一一道出,第三人称在获得极大自由的同时,也与读者产生了一定的间隔。
请看下列例文:
侵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扎了,一口气跑到渡口来。
说话的若是同时生,并年长,晓得他这去不尴尬,拦腰抱住,僻胸扯回,也不见得后边若干事来。
<
BR<
p>
这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因受公婆气离家出走,途中遇人遭受暴行。
读者看到的主人公“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扎了”的细节,足以证明作者的全知视角。
下边“说话的”(即作者)声称:
如果我在场,非得把他拽回来。
这样,作者不仅露了面,而且显露出对事件的情感态度,使故事的假定性进一步加强,其真实感进一步弱化。
(2)叙述方式
①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④人物对话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8.小结:
做小说阅读题,首先要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情节与结构、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等。
其次是熟悉题目,揣摩命题意图。
第三步,结合题目再次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把握、作品对生活的反映、作者写作的意图等。
在此基础上,再开始答题,答题力求简洁准确。
答题把握五个原则:
①以文解文;
②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
③以理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
④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
⑤尽量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句组装。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
1.鉴赏探究人物形象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2.鉴赏故事情节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鉴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鉴赏语言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2)注意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5.主题的鉴赏探究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补充角度1:
艺术的虚构性是小说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力之所在
在小说的鉴赏中,正确地认识小说的艺术虚构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文学与非文学的所有区别有四点:
篇章结构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以及虚构性。
或者说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虚构性对小说来说则更为重要。
小说中所叙述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
即使看起来是最现实主义的一部小说,甚至就是自然主义人生的片段,都不过是根据某些艺术规则虚构而成的。
小说中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艺术变形,艺术升华。
因此,当我们鉴赏到小说中的荒诞情节、变形人物、虚拟故事时,千万不要以现实生活的经验去作为坐标和参照系,来评价小说作品,这是对小说艺术特征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小说中的荒诞、变形和虚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是对现实社会的艺术折射。
它高于现实生活,对于经典小说来说,它还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
因此我们在读《西游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时,应该自觉地从中去透视作品所反映的那个社会的影子,去领悟超越那个时代的深层文化底蕴,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想传递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补充角度2:
读者运用丰富想象,充填小说虚构世界的艺术空白
应该说任何一部小说都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白。
正是读者的想象和充填,源源不断地为小说创造着不竭的艺术价值,丰富着小说的艺术内涵。
随便举一个例子,同一小说作品,可是不同编剧者改变出来的电视剧却大相径庭,在情节的处理、人物的设置、环境的构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举一则笔记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如何?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凡;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个作品很短,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艺术想象空间。
曹操为什么做完戏后,要派人去问匈奴使的感受?
曹操发现匈奴使一眼看穿了床头捉刀人后,又为什么派人在路上把匈奴使给追杀了?
这些作品中都没有写,而需要读者自己去体味。
正是读者对这艺术空白的创造性想象,与作者一起完成了对曹操性格的塑造。
这里对曹操的性格描写,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塑造,是一脉相承的。
专题二“微型”与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及鉴赏
微型小说也称“微观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
它是随着时代节奏加快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样式。
美国作家罗伯特·
奥弗斯特给它下的定义是:
“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
欧·
亨利则给这种体裁规定了三要素:
立意清新,
结构严密,
结尾惊奇。
它篇幅微小,摄取生活的一片断、一镜头、一插曲、一瞬间,反映出深刻的思想主题和社会内容。
人物鲜明,突出人物形象的一个完整侧面,“以一目尽传精神”。
构思巧妙,情节单一,具有内在节奏,提供读者联想的广阔天地。
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
其中,篇幅的“微型”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微型小说的其他几个方面的文体特点,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在鉴赏时的侧重点。
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短篇小说里篇幅短小的,一般不超过xx字;
宽泛一点说,在两三千字。
二是更“小”的,千字左右,甚至数百字。
从内容和写法方面看,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条。
1.小小说也是“小说”,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
人们通常认为,小说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物、环境和结构(含情节)──小小说也有人物、环境和结构。
2.小小说因其“小”,基本要素的展示往往呈现出具体而微的特色。
出场的人物少,主要人物更少;
一般不作细致的环境描写,鲜用或不用工笔勾画,多用白描、速写式的勾勒;
情节集中,头绪不能太多,章法与结构方面有特殊要求。
小小说章法方面的共性。
1.情节要特点集中。
经常立足于一两个“细节”向外发展,构成整篇作品的故事脉络,剖开社会与人生的一个横断面,集中展现人物的矛盾纠葛、生活状态。
2.线索要特别清晰。
时间跨度不宜过大,也不宜作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