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Word格式.docx
《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去掉了就不全面了。
你这个回答大方向是正确的。
我们的探索是一步一步的,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是正确的。
刘老师也经常是肤浅的,没关系。
接着说(把话筒递给另一个同学)。
好,你说,为什么是两个例子,去掉一个例子行么?
生3:
如果只用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就有偶然性,并不严密。
这个回答我还不够满意。
我认为这个同学没有答全面,好,那个同学说。
生4:
如果这么砍掉的话,这么说就是作者赞成这个写法,因为他说写繁笔的例子多一些,写简笔的例子少一些,我觉得不平衡,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赞成写繁笔,对简笔持一种否认的态度。
嗯,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同意。
我不同意。
(生4坐下)你不忙坐,问题还没有理清。
我一定要你把这个问题说出来,怎么办?
我告诉她行不行?
不行怎么办?
我们帮助他一下。
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就是“点拨”这两个例子,你看一看,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关系,那就是“惜墨如金”的后面是什么?
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好,那么这两个例子和这一句话是什么关系?
哪个例子说明数字传神的?
破落。
哪个例子是说明是一字传神的?
紧。
砍掉“破落”的例子,数字传神有没有依据?
(生摇头)
砍掉“紧”字的例子,一字传神有没有着落?
生:
没有。
对了,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看,要联系前后。
因为作者提出“惜墨如金”,作者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
“破落”的例子刚好说明数字传神的,砍掉它数字传神没有依据。
一“紧”字刚好说明一字传神的,砍掉它一字传神就没有着落。
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两只手砍掉一只,那是不健全的。
好了,那么说明繁笔的妙用也用了两个例子,为什么也要用两个呢?
砍掉其中一个行么?
谁来说?
你来说。
我还没有想到。
好,那我还是点拨一下。
你看这两个例子,和前面繁笔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关系?
拳打镇关西是说明“穷形尽相”的,名角出场是说明惜字如金的。
砍掉拳打镇关西,“穷形尽相”有没有着落?
砍掉“名角出场”,“惜字如金”能体现出来么?
不能体现,所以不能砍掉。
所以这两个例子都是必要的。
好,请坐。
前面我们说过,读书要瞻前顾后,整体把握。
好了,说明简笔的两个例子不能砍,说明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也是不能砍的。
不能砍,没关系,但是能不能增加?
你说。
不能。
太多了就会显得很拖沓。
好的,请坐下。
说明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妙用的例子是必要的,而且也够了,再说下去,行文就显得翻涌拖沓,就好像一件新衣服我们在上面补上一个补丁,有必要么?
对,没有必要。
由此可知,议论文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事例应该是什么?
好,你说。
(回顾总结)
首先要说明它的特点,然后用事例来证明它的特点。
事例不能砍也不能增。
做到“不可削,不能减”。
那么这样的事例必要么?
充足么?
必要充足。
对了,请大家记住,我们议论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使用的事例必须是必要的,而且是充足的,要达到“不可削,不得减”增加也不行,减少也不行。
作者的这篇文章的用意符合他自己提出的要求。
好了,不能增也不能减,由此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
议论文事例运用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事例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
看!
(指向课件)说明简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他们颠倒可以么?
后面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那么能不能颠倒顺序?
大家想一想。
大家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讲清楚。
那个同学来说?
我认为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如果两个事例的顺序颠倒的话,显得作者写的它的论据比较混乱。
比较混乱,这个话说得很关键。
也就是说,它前面的论点和后面举的论据应该是相照应的。
相照应的,你说的非常好。
这说明她读书注意到了瞻前顾后,整体把握。
你看,为什么“破落”和“紧”这两个例子是不能颠倒的,仍然跟后面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这句话有关。
对不对?
数字乃一字传神,“数字传神”说在前面,而“破落”是与“数字传神”相对应的,当然应该说在前面;
“一字传神”说在后面,而“紧”是与“一字传神”相对应的,也应该放在后面。
如果颠倒顺序,论点和论据就发生了错位。
同样地,“拳打镇关西”,“等名角出场”,因为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细致入微,描摹物态穷形尽相说在前面的,拳打镇关西是说明穷形尽相,当然要与之对应,说在前面。
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是用来说明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的,当然要放在后面。
由此,我们要得出议论文应用事例的第二项基本原则,大家来概括。
事例和论点之间应该怎么样?
相互对应。
对了,是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
好,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的第二项基本原则:
观点与事例要丝丝入扣,不能发生错位现象。
观点要统帅事例,事例要证明观点。
好了,继续探究,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说明简笔和繁笔的妙用,一共是四个例子。
请大家看,这四个例子从时代来看,你们看出了什么?
有古有今,从古到今。
它举的例子从时代来看,由古至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什么既要有古代的又要有今天的?
生5:
这样比较充分,各有代表。
对了,请坐下。
大家看,它使用的例子既有古代的,又有今天的,那就说明什么?
从古至今的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是历来如此,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就突出了论点的历史性和规律性。
好了,继续思考,继续思考这四个例子,说明简笔的妙用,你看,用的例子,偏偏是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水浒传》,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说明繁笔的妙用除了用到长文章以外,偏偏用到了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的短文章的例子,请大家思考一下,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用短文章来说明繁笔的妙用,为什么要这样举例啊?
为什么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
这又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这个问题有难度哦,答不了没关系,本来就很难,答对了不得了,谁来说?
(一女生站起来)好,这位同学知难而进啊,来,你说。
我认为它说明,简笔的话用这种长文章,可以形成一种对比。
(师肯定:
形成一种对比,好。
)说明即使是在长文章中也可以运用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运用繁笔,之间也是形成一种对比,让读者也更加体会到简笔与繁笔运用的重要性。
说明长文章也可以用到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用到繁笔,她这一点我觉得说得很不错,来,你再说。
(指向下一位同学)
因为繁笔和简笔它所要的都是“各尽其宜,各尽其妙”,而并不是在于文章的长短,所以简笔和繁笔,好处是表达了作者——(顿住)
你说的话已经接近正确了,我再点拨你一下,请看这个问题和第一自然段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前面有句什么话?
文章的简繁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好的,这个问题刚好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的这句话,“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
说明简笔的妙用偏偏用长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长我们就滥用笔墨。
说明繁笔的妙用,偏偏用短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短我们就脱离表达的需要而追求形式上的简,导致短而空。
这就刚好照应了第一自然的文章的“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好了,刚才我们探讨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的第三个特点,从用例的时代来看,有古代的,有今天的,刚才有同学说,有代表性。
另外,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怎么样?
(一生回答典型性)好,对了,这个同学说的非常好,典型,是不是啊?
于是乎我们要总结出,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的第三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生(齐说):
要具有代表性,典型。
事例要有代表性,要典型。
因为事例论证啊,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它不是演绎而是归纳,是不完全归纳法的简单枚举法,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结论带有或然性。
如果个别性事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他的结论就不站不住脚,他的论点的正确性就不能够显示出来。
好了,我们从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的特点出发,已经悟出了三项。
我们继续发现,看哪位同学能发现,这篇文章的事例运用还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聚精会神开动脑筋,发现,继续发现。
(生沉思)
谁发现了?
梦里寻它千XX,蓦然回首——
生(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谁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哦!
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点一生)请你说。
没想到。
没想到,没关系,我帮助你。
你看一下第一个例子,“言简意赅”中的第一个例子,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这句话的后边又有什么话?
生:
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师:
对了,这个例子后面有这句话。
这句话对这个例子是在起什么作用?
修饰。
修饰吗?
生(其他):
解释。
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众多答案)有同学说到了。
哪位同学说的?
你声音很小,你大胆的说。
你说对了,没有理直气壮。
(一生起)
我说的是点评。
有个同学谈到了,点评,对了,请坐下。
算是你们发现的。
你看,四个例子之后针对这个例子都有点评。
着“破落”二字,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那雪下得正紧,针对这个“紧”字就说了一长串,金圣叹说,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说一个紧字富有神韵,这都是对这个例子所作的点评。
由此,得出第四个四项基本原则,对事例论证所使用的事例要适当点评。
我们写议论文,同学们作文里最大的弊端就是观点加事例,缺少点评。
为什么要点评?
点评就是理性分析,就是说理的成分,就是演绎,就是体现事例和论点的内在的逻辑关联,我们今后写议论文写事例论证,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的观点加事例,对事例要进行点评。
好了,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大家已经悟出了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哪四项,我们再来归纳一下。
第一项,事例的列举要充足和必要。
第二项,观点与所举的事例要一一对应。
第三项,事例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第四项,对事例要有适当的点评。
今后我们在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中,对事例论证一定要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
立足文本,重锤敲打,
——刘永康《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品析
品析者:
孙炘
对语文教学来说,《简笔与繁笔》是一篇很有难度的议论文。
初次接触这篇课文,教师很可能只是在文本外部打游击——笼统得讲解一下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如果这样讲解这篇课文是根本无法引领学生体会它的精妙之处,更无法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执教时,必须立足文本,高度聚焦于一点,针对这个“点”重锤敲打,步步引导,层层深入,最终得到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结论。
刘永康教授在执教这篇文本时,就立足“议论文事例论证四项原则”这一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最终得出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一,选取一点,高度聚焦。
片断教学时间一般只有十几分钟,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上出精彩的一课,必须要求执教者找准本文中的一个教学点,针对此点高度聚焦,让整个教学片断呈现“源于选点——发散选点——回归选点”的环形结构。
刘永康教授在执教时就是依此模式进行教学的。
首先,刘教授选取了“议论文事例论证四项原则”这一点。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为了分析事例论证的原则,这些问题都源于选点而后发散出去。
最后,教师又让学生归纳这节课的要点,即事例论证的四项基本原则。
至此,整个教学片断最终又回归起始点。
片断教学伊始,刘教授就明确这堂课就是来讲解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的,为整堂课定了一个范围。
后面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点,高度聚焦。
最后,归纳总结。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第二,步步引导,层层分析。
刘教授的这个片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引导的过程,即他所谓的“点拨”。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不可能一下就回答出全面、完整、正确的答案。
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点拨。
只有让答案从学生自己的口中说出,他们才能切实地理解文本。
试看刘教授对学生是如何进行点拨的:
由以上五个问题可以看出,刘教授针对一个问题,五次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
他先问:
“去掉一个例子行么?
”学生回答不行,并说明理由。
但是学生的理由是不全面的,他接着点拨到:
“你看这两个例子和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的关系。
”由此可见,刘教授在点拨时,十分注重针对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处可寻。
而且,刘教师不是一下子就指出答案应该从哪里得来,而是一点一点抽丝剥茧般地引导学生,这样,也能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理清思路,循序渐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拨时话语是富于变化的。
有的问题问“……行吗?
”,有的问题问:
“……还不全面,谁来补充?
“后面是什么?
”,还有的问题问:
“是什么关系?
”。
第三,以文为例,学以致用。
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这堂课是否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刘教授的这个片断教学让学生学会了事例论证的四个基本原则,最可贵的是在今后的议论文阅读甚至议论文写作时,都可以运用到这四个基本原则。
由此来看,这堂课的影响不局限于本课,更可以关照到整个议论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