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禁止外国人经营零售贸易的动因影响及其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俄罗斯禁止外国人经营零售贸易的动因影响及其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禁止外国人经营零售贸易的动因影响及其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在俄的外国务工者中属于少数。
由于俄罗斯轻工产品总的来讲比较缺乏,中国商品刚好弥补了这个缺口,因而近两年中国商品逐渐走俏俄罗斯,在俄罗斯市场上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中国商贩也越来越多。
像处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中心的“中国大市场”的4000多家商户中,90%以上为华人。
莫斯科有名的“一只蚂蚁”市场,也以中国商户为主。
一俄禁止外国人经营小额零售贸易的动因
俄罗斯政府出台禁止外国人在俄罗斯经营小额零售贸易的法令绝非偶然。
俄罗斯规范市场环境和秩序的举措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一旦取消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权利,进人俄罗斯市场的外国货物就必须进入正规商场,而进入正规商场的外国货物必须出具海关报关单。
这就迫使外国商品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俄罗斯,“灰色清关”将得到根本遏制。
(一)规范商品市场,迎接“入世”检查此次俄罗斯以立法形式禁止外国人在俄境内“练摊”,是想在加入WTO之前对国内市场秩序进行清理整顿,改变多年来商品零售贸易的无序状态,迎接世界贸易组织官员的检查验收。
长期以来,在俄罗斯集贸市场上出售的日用百货和轻工产品基本以“包机包税”等“灰色清关”方式流人俄罗斯境内,而“灰色清关”以及与之相关的海关腐败、市场管理混乱正是俄罗斯加入WTO最大的阻碍。
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还导致国家治安局势的恶化。
俄总统普京强调,俄必须以法律形式规定零售市场统一运作规则。
普京曾于2006年10月16日敦促政府尽快采取措施,整顿各商品市场秩序,保护俄公民利益。
普京于2006年11月17日在会见统一俄罗斯党代表时又说,俄罗斯在吸引外国劳动力时首先应考虑本国公民的利益,切实把外国务工者吸引到本国劳动力短缺的领域。
他认为,在零售贸易领域对外国务工者实施限制措施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在此领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至于其他领域,俄罗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吸引外国劳动力,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缺口。
(二)担心资金大量流失,维护国家安全目前,在俄境内工作的外国公民约80%来自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乌克兰、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
在俄境内工作的外国公民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外国务工者主要分布在建筑、贸易、农业、林业和交通等行业。
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俄罗斯公民对低档和假冒伪劣商品的需求已基本过去,开始步人正常的消费轨道。
以前,由于外国商品准入门槛低,商检、海关管理不善,导致大批假冒伪劣产品流人俄罗斯,给俄罗斯商品零售业和民族工业带来严重冲击。
俄联邦移民局负责人认为,大量非法外国务工者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俄务工的外国人绕过海关检查每年将1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转移出俄罗斯,而非法外国务工者因不纳税每年给俄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超过80亿美元。
近年来,俄罗斯每年都遣返一定数量在俄非法务工的外国人,其中2004年遣返8.9万人,2005年遣返7.5万人。
(三)限制外国劳务,保护本国公民就业俄罗斯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劳动关系局局长萨法诺大称,2007年外国公民在俄务工的配额减少的原因是,有些专业和技术岗位需要留给俄罗斯本国公民。
萨法诺夫指出,做出限制外国劳动力进入的决定,主要是考虑俄罗斯公民的利益。
目前,除格鲁吉亚和土库曼斯坦两国以外,其他独联体国家都与俄罗斯有互免签证的制度,而来自这些国家无需签证的公民在俄劳动力市场上已成为俄罗斯人的主要竞争者。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就此强调说,从俄劳动力市场某些岗位的需求来看,本国劳动力已经“足够”了。
俄副总理茹科夫2006年11月16日对外界也表示,目前共有700万—1200万名非法外国劳工在俄工作,而俄方对各个具体领域究竟有多少外国劳工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据悉,已经颁布的这一法令涉及招收外国劳工来俄就业的程序。
其相关文件称,将依据各地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以及外国公民的职业、专业、技能、所来自国家和其他经济标准或社会标准,来确定各国的配额。
凡持签证进入俄罗斯的外国公民,半年内在俄境内一次性停留期限不得超过90天,特殊情况下可延长逗留时间,但不得超过10个自然日②。
二俄禁止外国人从事小额零售贸易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俄发布禁止外国人经营小额零售贸易法令的实施,必将对今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虽然这项禁令从2007年年初才开始实施,但在此之前,俄罗斯部分地区已采取相关的清查整顿行动。
一些市场经营者开始解聘外国雇工,一些被其他独联体国家商人控制的蔬菜、水果市场开始关闭,位于莫斯科的小商品零售市场被政府明令拆除,部分摊位已人去楼空。
俄罗斯官方宣布,还有115个类似的露天市场将陆续关闭。
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也就是说,俄罗斯原有的对外贸易政策仍影响和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新的不利因素以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又将对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一)以“倒包”为主要特征的对俄出口业务萎缩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据调查,目前,黑龙江省在俄从事零售业务的经营者基本都从黑龙江省对俄代理“倒包”公司接货,在俄市场上进行销售。
俄罗斯限制外国人从事零售业务,将使黑龙江省从事以“倒包”为主要特征的对俄出口业务与在俄“一条龙”式的销售链条中断,进而造成代理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损。
因此,代理公司将被迫中断“倒包”业务。
据黑河口岸反映,俄罗斯该项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目前,在黑河口岸从事民贸商品经营的商人已大大减少向俄罗斯发运货物,出境民贸报关的数量也由原来的日均800余包下降到日均300余包。
按照2007年的出口规模计算,这将影响黑河口岸4.3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
据海关统计,2005年黑龙江省“倒包”出口额近29.2亿美元,占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总额的76%。
2006年黑龙江省“倒包”出口额大约在35亿美元左右。
如果中断“倒包”出口贸易,2007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将大幅度下降。
(二)中俄边境贸易额将大幅下滑从2006年年初开始,俄罗斯对中国贸易的政策一直在调整和变化。
受此影响,绥芬河口岸的过货量急剧下降,2006年已连续8个月基本没有发包业务,出口同比减少3.3亿美元。
2006年1N11月,绥芬河仅服装和纺织品出口一项就比2005年同期减少2.65亿美元,使全市对俄出口同比下降“个百分点。
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的力度之大、时间持续之久是历年所没有的。
特别是从最近俄查抄哈巴罗夫斯克大市场的行动看,打击“灰色清关”的措施将会更加严厉。
由于俄罗斯已经发布了禁止外国人经营小额零售贸易禁令,加上俄打击“灰色清关”措施会更加严厉,2007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将大幅下滑。
(三)在俄从事零售业务的中国商人利益受到冲击,将被迫返回国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在俄境内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商人多达10万人。
随着俄罗斯零售业新政策的出台,其中的一部分人将逐步退出俄罗斯的零售市场。
据黑河市人民政府驻阿穆尔州经贸代表处反映,目前,仅在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大市场从事零售的中国商贩就有近2000人,其中黑龙江省籍商人约占90%。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要提倡中俄贸易的互利共赢,通过中俄经贸合作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促进中俄两国的共同繁荣。
为此,应在观念和行动上实现四大转变:
第一,由单方面强调中方经济效益向提倡中俄两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转变;
第二,由对俄贸易为主向发展对俄出口加工业转变;
第三,由口岸对俄经贸为主向加强沿江、沿铁路和公路的整体开放转变。
第四,由口岸中小城市为主向以哈、大、齐、牡、佳等大中城市与口岸联手发展对俄出口加工贸易转变。
(二)加强政府层面的交涉、协调,进一步规范中方对俄贸易方式建议以黑龙江省政府名义向中国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反映俄罗斯政策调整给黑龙江省及全国对俄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借助中俄边地贸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工作机制,争取与俄罗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协调,解决有关俄罗斯政策多变、延长海关通关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打击黑社会势力、保障中方人员合法权益等问题,为中国及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创造宽松的环境。
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出面与俄方相关机构紧急磋商,争取适当延长中国商人在俄经营零售贸易时间(给中国在俄经商人员处理和安置货物的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引导黑龙江省在俄经商人员采取必要措施,尽早应对。
引导中国商人严格遵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从正规渠道分类报关报验商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塑造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的良好形象。
(三)利用俄方资源开拓俄中高档市场建议做大做强对俄贸易龙头企业,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引导在俄从事经贸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尽快调整经营策略,规范经贸活动。
重点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排名前10位的龙头企业,对有较强实力的对俄贸易企业在项目建设上给予必要的资金等政策扶持,例如重点扶持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东宁县华宇有限责任公司、东宁县吉信工贸(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大黑河岛经贸有限公司等,充分发挥它们对俄贸易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省对俄贸易快速发展。
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积极鼓励引导省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民营企业进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领域,特别要大力吸引苏、浙、沪、粤、闽等省区有实力的企业来黑龙江省投资兴业,以南联促北开,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新生力量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主体力量。
应该从两个方面看待俄罗斯禁止外国人经营小额零售贸易法令的出台。
一方面,对那些通过正规渠道开展对俄贸易的企业、个人而言,这应该是件好事。
“灰色清关”的终结意味着俄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透明和规范化。
大量集贸市场的消失和“练摊者”的退出,势必使俄罗斯终端零售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真空”。
这显然是个不错的商机。
另一方面,因受到极大的冲击,黑龙江省企业和个人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想方设法打人俄罗斯本国人的营销渠道,利用俄方资源开拓中高档市场,如大型商场、超市等。
帮助在俄境内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中方人员,以委托俄罗斯人经营、在俄罗斯注册公司、雇用俄罗斯人零售等方式,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
帮助已返回国内的中国商人在重点口岸投资兴业,充分利用这些人热爱、熟悉对俄贸易的人文优势,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重点口岸对俄贸易的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对俄贸易结构一是继续抓好传统的服装、鞋帽等轻纺拳头产品对俄出口。
要积极向中国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反映情况,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协调机制建议俄方降低关税、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通关速度,为轻纺拳头产品出口创造宽松环境。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中方企业走正规的清关渠道。
二是继续抓好资源性商品进口。
在政策上支持木材、原油、化肥、铁矿砂等资源型商品进口,进一步扩大对俄经济技术合作成果,以合作促贸易。
三是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重点抓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这两类商品出口额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出口总额的16%。
四是加大对地产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
通过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扶持出口品牌,用好对俄地产产品出口奖励资金等,培育具有黑龙江省产业优势的出口品种,重点抓好大米、果蔬、北大荒猪肉、北奇神茶等黑龙江省绿色农副产品对俄出口,提高地产产品的出口比重,确保地产产品出口额占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总额的20%以上。
(五)建立和发展对俄出口生产体系以俄罗斯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以优质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对俄出口生产体系的布局和措施。
大体思路是:
在大中城市发展对俄高新技术、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加工、轻纺工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
在口岸等边境地区建立果蔬生产基地及其清洗、加工、包装、批发车间;
发展已有的木材加工企业,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的可行性;
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立加工厂,形成口岸地区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梯度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
建议设立扶持对俄出口生产体系建设专项基金,适当增加对俄出口地产产品奖励资金。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地产产品奖金政策实施以来,拉动了全省对俄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全省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项政策对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目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形势,建议省政府适当增加对俄出口奖励资金数量,使出口奖励资金额与对俄贸易额同步增长。
应把“建设对俄出口生产体系”作为下一阶段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的新亮点。
这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有号召力和说服力,获得大额投资的可能性大。
这可以叫做捆绑招商,也就是把“建设对俄出口生产体系”的各种项目集中成体系,打造一个品牌,统一组织,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统一招商,吸收国内外资金、企业参与共建,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俄罗斯市场不够对接。
目前,俄罗斯市场急需的家电、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并不是黑龙江省的强项产品。
即便是俄罗斯市场急需的果蔬、食品,黑龙江省也没形成对俄出口优势,即黑龙江省出口的果蔬、食品大多是来自山东寿光的产品。
出口加工业就更显不足了,地产产品的出口比重极低。
这就是黑龙江省地方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在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中,地产产品的比重还不足20%,进口的产品大多也运往内地,对地方工业发展、结构调整、就业、财政收入等的贡献率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对俄出口生产体系有利于黑龙江省以国际市场(主要是俄罗斯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从由外向内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俄经贸合作,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建立对俄出口生产体系,开展境内外加工贸易,发展俄罗斯市场所急需的商品生产。
应该说,这样做既能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已有的产业优势、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扩展老增长极,又能通过新的外向型增长极带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
建议,首选中国绥芬河(包括东宁)、黑河、密山、抚远和饶河等口岸城市,向俄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哈巴罗夫斯克和布拉戈维申斯克等城市供应蔬菜、肉食、牛奶、活禽和鲜蛋等。
为此,要切实解决铁路和公路运输问题,保证鲜活副食品快捷安全地由生产点运抵俄方,并使其制度化。
(六)建立国际物流公司,规范化操作国际贸易业务建议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21世纪黑龙江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增加投资与建设项目、扩大规模,而忽视了像现代物流这样一个重大的领域。
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现代物流是“贸易成功的驱动因素”。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中俄物流通道及物流企业合作来推动。
目前,发展现代物流是中俄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建议把既能代表中国水平,又适应俄罗斯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名优产品推向俄罗斯市场。
可以说,这已是当务之急,应立即着手加以解决。
中国应实施名牌战略,重塑中国商品在俄罗斯的形象,以推动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
信誉好的企业应形成规模,联合进军俄罗斯市场,使中国名优产品叫响俄罗斯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再开拓国际市场和亚太市场。
为此,建议组建国际物流总公司,在注人部分国家外贸支持资金的基础上,申请办理中国对俄贸易专项资金,并吸收国内知名大企业如长虹、海信、康佳等参股,使其成为市场机制内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
股份公司可以资金入股,也可以产品人股。
为确保收汇安全,应与俄方商定在俄罗斯建立保税库,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这样就能改变以往企业独立作战、零散到俄罗斯打市场的做法,进而形成大兵团规模化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
把中国名优产品,首先是名优家电和建筑材料等产品大规模推向俄罗斯市场,就可以把“哈洽会”延伸至俄罗斯,即春天在海参崴、夏天在伊尔库茨克、秋天在圣彼得堡、冬天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名优产品展销会。
此外,应加强中俄运输通道建设。
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对俄贸易口岸布局,加大对重点口岸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资金投人力度,扩大现有口岸站区容量。
重点抓好中国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等大口岸对俄贸易,保证进出口货物畅通,保障重点边境口岸的货物进出口量稳定增长。
另——方面,要加强同俄罗斯有关方面协商,尽快建设绥芬河至格罗捷阔沃铁路复线和连接东宁至俄东方港的铁路。
加快松花江、黑龙江航运设施改造,研究利用东方港、纳霍德卡港开展国际货物运输的途径,以形成新的出海通道、提高通航能力、扩大江海联运规模、提高江海联运效率。
进一步争取中国政府加大与俄政府谈判力度,尽快建设黑河一黑龙江界河大桥和洛古河大桥,形成畅通、快捷、运输成本低的对俄贸易通道。
(七)加强对从事中俄经贸活动人员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对在俄从事商务活动的中国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形势教育,使他们适应国际特别是俄罗斯的新形势新情况,树立中国公民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为中俄友谊和合作做贡献。
对从事对俄经贸活动的人员,特别是从事资源开发等大项目的人员进行俄罗斯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教育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也要严格遵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
(八)“走出去”,在俄建立工业园区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及俄罗斯人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大量中国商品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
这些商品以其优质和低廉的价格已经在俄罗斯拥有了一定的市场消费群体,并有扩大之势。
然而,随着俄罗斯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加上俄罗斯在大规模集中整治“灰色清关”,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途径变得狭窄。
中国南方不少企业虽然很想在俄罗斯投资建厂以生产产品与销售产品,但由于不了解俄罗斯,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种情况下,可发挥边境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优势,在俄罗斯建立中国工业园区。
这有利于规避关税风险和吸引中国发达地区企业去俄罗斯中国工业园区投资兴业。
(九)抓住“中国年”机遇,加强与俄的经贸交流,建立和谐的中俄关系。
一是利用“中国年”契机“走出去”。
积极参加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重点组织企业参加莫斯科中国商品展销会、莫斯科国际汽车展览会、莫斯科国际食品展览会和赤塔州边境合作国际展览会以及俄远东地区的俄贸易展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对俄贸易促进活动。
二是利用“哈洽会”时机,帮助俄罗斯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搞好项目推介,组织边贸企业与俄企业进行洽谈对接。
三是继续组织边贸企业参加中国境内对俄经贸合作有关展会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内外贸企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高德平)
作者系黑龙江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注释:
①岳连国:
《俄将禁止外国人从事小额贸易中国小商贩遭重创》,《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1:
1月29日。
②hnp:
//www.peOpledaily.cOm.cn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