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03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0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03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进化速度越来越快,世卫组织担心,照此下去,H5N1型病毒在人际传播只是早晚问题
C.安妮·
莫斯科纳和其他专家都认为,德荣报告说明“达菲”需要谨慎保存、妥善使用,但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不同意这一观点
D.现在治疗禽流感主要依靠“达菲”、“乐感清”等4种药物,但它们在治疗禽流感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达菲”对抗禽流感药物正在失去效力的原因,有助于人类尽快寻找取代“达菲”用以对付禽流感的新药
B.人类正遭受禽流感的威胁,加快研制出针对H5N1型病毒的疫苗是整个科学界的当务之急
C.如果葛兰素一史克公司正在研制的注射式“乐感清”获得成功,那么人类再也不用担心如何对付禽流感了
D.实证明,“帕拉米韦”新药能有效地抑制神经氨酸苷酶,它一旦投放市场,就能为人类对付禽流感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1.4.对文中划线部分“鸡尾酒”疗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抗禽流感需要象“鸡尾酒一样,应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才有效
B.对抗禽流感不仅需要用各种药物,用“鸡尾酒”治疗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C.“鸡尾酒”疗法的典型代表药物是利巴韦林抗病毒药
D.由于禽流感病毒变异速度极快,为避免产生耐药性,用“鸡尾酒”疗法是在各种药物中选择一种最新的药物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洋钻探:
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
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
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
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
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
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
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
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
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
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
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
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
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
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
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
为什么会出现冰期?
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
什么时候再来?
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
现在已经明白:
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
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
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
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
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2.1.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B.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C.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D.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2.2.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B.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C.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D.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2.3.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B.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C.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D.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2.4.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B.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C.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2.5.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D.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2.6.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③⑥②
C.⑥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②⑥
2.7.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3.1.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
3.2.下列哪项属于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
()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
3.3.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
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3.4.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3.5.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
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
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
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事实却是:
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
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4.1.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A.“温室效应”:
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
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
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
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4.2.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CO2,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CO2多
4.3.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CO2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4.4.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且抗药性也越来越厉害。
今天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将剂量增加成千上万倍,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杀死害虫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尤为严重的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损害人类身体健康。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发生农药急性中毒,其中有四万人丧生。
而病得不清不楚,死得不明不白的慢性中毒者,数量无法统计。
面对化学农药长期滥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各国科学家从加紧研究有毒植物和推广应用植物农药等方面寻找出路。
近年来,植物农药的研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植物农药又叫生物农药,是利用有毒植物中的多种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生产的农药。
与化学农药比较,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
由于它们的杀虫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因此,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的多元化,就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
这同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较之于单质的抗菌素更难()的道理一样。
植物农药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的安全。
根据试验,使用我国研制的鱼藤菊酯植物杀虫剂的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头号害虫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
对照使用的化学杀虫剂乐果乳油的两个指标分别为71.5%和28.54%。
此外,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
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达一万多种,它们当中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较有价值的杀虫植物大概有五类:
对昆虫有强烈驱赶作用的,如丁香、茴香;
对作物真菌病和病毒病有疗效的,如大黄、烟草;
可提炼使昆虫有强烈拒食作用的天然物质的,如川楝、花椒;
能影响昆虫激素平衡的,如万寿菊、香茅;
使昆虫绝育的,如喜树硷、姜油等。
5.1.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且种类也不断增加
B.增加化学农药使用的剂量会杀死害虫的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C.现在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千万倍地加大剂量,这必然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
D.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已经造成了损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的生命的严重后果
5.2.下列对“植物农药”概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提炼有毒植物中能有效杀虫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毒物质制造的
B.是提炼有毒植物中多种有效杀虫的天然物质制造的
C.是利用多种有毒植物的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制造的
D.是利用有毒植物中使害虫不能产生抗药性的多种杀虫成分,经提炼后制造的
5.3.对文中“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一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免了化学农药不易分解为无毒植物物质、对环境有污染的缺陷,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B.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如同病菌对于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适应一样
C.植物农药不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有益于生物的安全
D.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与化学农药比较开发费用也较低
5.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是化学农药所不及的
B.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杀虫成分单一化,因而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C.植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原理主要是驱赶害虫和破坏抑制害虫的生理机能
D.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
5.5.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抗拒
B.适应
C.消灭
D.损害
1.1.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D项为事实的描述,反映了感染H5N1型病毒后的死亡率很高,但并未提到“达菲”的使用,即超高的死亡率并不是由于达菲的“效力不够”造成,故不能提供依据。
AB项描述明确指出病人在使用了“达菲”之后仍死亡,说明“达菲”的效力不够,为该结论提供支持。
C项指出病毒对“达菲”产生耐药性,说明“达菲”正在失去效力。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C
根据原文“而‘达菲’的制造商瑞士罗氏制药公司说,‘达菲’必须在感染病毒后48小时内服用才会有效,并必须连续使用多天,疗效才明显”可知,这仅仅是罗氏公司对“达菲”疗效问题的辩解,并不能由此得出“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不同意这个观点”的结论,C项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医生们已经发现更多证据表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能够迅速变异,使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失效”可知A项正确。
根据第一段和第三段可知B项叙述正确。
根据原文叙述,“治疗禽流感主要依靠4种药物,其中两种旧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病毒效力已经较小”,而两种新药“达菲”和“乐感清”也有一定的缺陷,由此可知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A
“加快研制出针对型病毒的H5N1疫苗是整个科学界的当务之急”说法太过夸张,在文中无法找到依据,不足以构成“整个科学界的当务之急”,排除。
“乐感清”也有自身缺陷,仅将“喷雾”变为“注射式”就可以使“人类就再也不用担心如何对付禽流感了”,这种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新药“帕拉米韦”目前尚在实验中,并且文中提到其“将来可能是一种选择”,并不是绝对地能为人类提供强有力的武器,D项错误,排除。
A项推断正确,体现除了“对症下药”的解决思路,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鸡尾酒”疗法为作者对对抗禽流感方法的比喻,最后一段后面对“鸡尾酒”疗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即选择多种具有不同针对性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A项表述正确。
“鸡尾酒”疗法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用“鸡尾酒”来进行治疗,B项错误。
文中提到“一种叫做利巴韦林的抗病毒药可以加入‘鸡尾酒’处方”,并未指出其为典型代表药物,C项不准确。
D项表述错误,“鸡尾酒”疗法是联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而不是选择一种最新的,排除。
2.1.答案: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根据原文“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以及“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可知是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始于1968年,并不是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D错误。
ABC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可知,是“全大洋”6%的盐分在这里沉淀,而不是太平洋6%的盐分在地中海形成沉淀,所以C项错误。
ABD选项均为原文。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根据文章第四段第一句“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可见,下文叙述的内容必然是列举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先叙述的是黑海的区域性事件,接着介绍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即南北两极的冰盖事件。
A项只说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忽略了北极,所以A项不符合文意。
BCD在原文中可以找到。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B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根据原文“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
”文章并未涉及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怎样的过程,只证实了冰期的出现是由于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产生的。
所以A项错误,B项符合文意。
依据“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
”可知冰期的出现和二氧化碳还是有关联的,所以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根据“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可知B项说“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绝对,同时,文中更没涉及到温室左体排放。
2.6.答案:
此题考查语句排序的能力。
可以采用排除法。
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⑥有指示代词“这里”,如果放在句首,指示不明,故排除C项。
根据时间顺序,⑥是>
距今596万年前,②是距今>
533万年前,可知⑥在②前。
排除A、D两项。
2.7.答案:
此题考查逻辑填空。
文中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在地质史上也有一类超出常识范围自灾变事件。
如果用“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或“比比皆是”显然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只有用“不乏实例”才能表达出地质史上确实有过这种灾变的意思。
3.1.答案:
通过此空出现的位置和逻辑分析可知,应起到总结全段的作用。
本段核心在于,强调了“印刷技术流行对文人的消极的影响”,换言之,也就是D项所说的“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2.答案:
根据第二段“科技与学术的积极关系”可知,A、B、D项在此范围内。
只有D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的是“消极影响”。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3.答案:
根据第三段信息“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的观点是:
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书了(诵读灭裂)。
A项强调的科举之士(文人)束书不观是对其观点的准确反映。
B项强调的“讹谬者”与C项强调的“缮写模勒”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
“刻本流行后,其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