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1526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题解Word格式.docx

9.D

只有D才是渗透作用的定义,C说反了;

B和E都不对,因为溶液不可能通过半透膜,只有溶剂(水)才能通过半透膜,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水进入根毛细胞是渗透作用的结果,不是渗透作用本身。

10.A

种子萌发过程中,被水解的种子中的贮藏物质有淀粉、脂肪,有时还可能有蛋白质。

核酸并不是贮藏物质,异构化酶与水解作用无关。

转氨酶则在氨基酸的相互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至于卡尔文循环,则仅存在子叶细胞中,不可能存在于种子中。

11.D

蓝藻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根瘤菌那样与水稻根共生。

12.D

W用孢子繁殖,又有细胞壁不可能是动物。

X能够运动,不可能是维管植物。

Y是自养的,所以不可能是动物。

Z是自养生物,所以可能是动物。

13.A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植物所收集的光能一部分通过电子传递而用于NADP+的还原,形成NADDH,一部分通过光合磷酸化作用而用于ATP的形成。

由CO2还原成糖不是直接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NADPH和ATP。

至于由NADPH+(或写成NADPH+H+)形成H2和由CO2形成O2都不是光合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答案。

14.D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指CO2的固定与还原。

CO2的固定即CO2与核酮糖二磷酸结合(羧化作用),产生2分子3–磷酸甘油酸,还原主要是磷酸甘油酸(3碳酸)被NADPH和ATP还原成三碳糖。

至于将H2O中的H传给NADP+而形成NADPH则是属于光反应的。

15.D

光合作用需要CO2,CO2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水的运输靠蒸腾作用,而蒸腾作用是通过气孔进行的。

离子的上运要是在上升液流或蒸腾流中发生的,所以也与气孔有关。

16.E

上列5种物质中,除干扰素外都是植物激素,其中只有乙烯是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并有催熟作用。

17.B

此题中所说的固定碳,是指CO2被固定并被还原为糖。

所列物质也并非都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

余见13和14。

18.D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电子传递过程中ATP形成(即磷酸化作用)的机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所谓化学渗透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在光合膜(类囊体膜)与线粒体内膜中发生电子传递的同时,也发生跨膜的质子(H+)传递,于是产生一种跨膜的H+梯度。

这种梯度的存在表示膜处于一种“能化”状态(即膜中有较多能量),当H+又通过ATP合酶再次从浓度较高的一侧运至另一侧时,即发生ADP+Pi→ATP的作用。

19.A

只有某些植物的种子是喜光的,即其萌发为光所促进,如烟草、莴苣、水浮莲的种子。

许多栽培植物的种子在光下和暗中都能萌发。

喜光种子并不一定是喜光植物的种子,更不一定是寄生植物的种子。

喜光植物是指在光强时才生长良好的植物,与其种子是否喜光是两回事。

20.C

趋光性或称趋光运动,是生物(如眼虫、某些藻类)改变其运动方向而趋向于光的现象。

趋光性与生态无关,与生物的发育也无关。

21.C

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糖酵解使每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ATP。

乳酸和乙醇则分别是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的产物,不是糖酵解的产物。

由于ATP是能量通货,所以从能量来说,糖酵解是使每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22.B

呼吸作用以及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合成均以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简单的糖为原料。

硝酸盐不含碳,不可能以糖为原料而形成,而且在植物体内也没有形成硝酸盐的过程。

23.B

在浓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

含有叶绿体的原生质收缩,但伊红不能透过原生质膜,所以部位1(收缩了的原生质)呈绿色。

细胞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全为含有伊红的盐溶液所充满,故呈红色。

24.D

叶片×

会利用放射性CO2合成光合产物,这些产物既会向×

的上部运输,所以叶片Ⅰ和Ⅱ中都会有放射性;

标记的光合产物也会沿着茎下运至根中,所以Ⅲ和Ⅳ中也会有放射性。

25.A的两半分别向外翻卷,B的无变化或下垂。

将花柄从中央劈开至1/2长度处,然后立即放在纯水中或浓蔗糖溶液中。

20分钟后放在水中的两半会向外翻卷。

放在浓蔗糖溶液中的则无变化。

原因是切开的部分细胞大量吸水,膨压增大。

而完整的一面细胞膨压无变化,所以切开的一侧细胞膨大,故有此现象。

放在蔗糖溶液中的,情况相反,切开的一侧细胞失水,故不但不向外翻卷,反而失去膨压,于是切开的花柄下垂。

26.E

A不对,因为噬菌体的寄主不是植物,因而它不是植物体内的致病病毒。

B不对,由于噬菌体不是动、植物的病原菌,因而它不是致病微生物。

C不对,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而不是细菌。

D不对,由于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它既无独立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放它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因而它不是异养微生物。

E正确,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中的病毒。

27.B

A不对,在无氧条件下使有机物分解不是反硝化细菌的作用。

B正确,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参与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反硝化细菌。

C不对,将空气中的氮气合成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是固氮微生物,它们先将N2还原成NH3,然后再形成氨基酸等有机含氧化合物。

28.B

A不对,因为醋酸杆菌是醋酸发酵的重要菌种。

B正确,黑曲霉是柠檬酸发酵的重要菌种。

C不对,米曲霉是食品加工、制酱、制酱油和制淀粉酶的重要菌种。

D也不对,乳酸链球菌引起乳酸发酵。

29.D

A不对,因为镰刀菌素是由一些镰刀菌产生的毒素。

B不对,黄曲霉不产生神经毒素。

C不对,黄曲霉不产生黑色素。

D正确,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因子

30.C

A、B、D都不对。

C正确,因为醋酸发酵是先利用酵母菌把糖转变为酒精,再利用醋酸杆菌把酒精氧化成为醋酸。

因此醋酸发酵是由酵母菌和细菌联合作用而进行的。

31.A

A正确,因为在基因工程中DNA重组常利用病毒DNA,如大肠杆菌噬菌体λDNA、动物病毒SV40DNA以及逆转录病毒DNA等,经改造后作为载体DNAB、C、D都不对,因为基因工程中不用细菌染色体DNA、植物DNA和动物DNA作为DNA重组载体。

32.A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生物的分界问题。

早在林奈时期,将生物分为植物界与动物界;

19世纪前后,由于广泛应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因而海克尔提出三界系统,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1969年魏泰克又将他的四界系统分为五界系统,把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分为原核生物界。

本题的用意就是看答卷者对几种生物分界系统有无了解。

33.C

答案中五类植物中只有子囊菌中一些种类如酿酒酵母具有出芽生殖的繁殖方式。

34.C

藻类植物是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它们有共同特征:

具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殖器官大多为单细胞结构,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绝大多数是水生的。

但是从它们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光合产物和贮存方式,生活史中有无鞭毛以及鞭毛数目、结构和着生位置等又有区别,因此它们是多元发生的,表现类似的形态上的变异,并存在于水生环境中。

35.C

原形成层是一种分化成为初生维管组织的初生分生组织,也有人称之为维管束原组织。

原形成层进一步分化为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有些植物中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还保留具有分生能力的形成层。

36.D

这道题出的不理想,因为苔藓植物体型长不大的关键是它与其他高等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

在生活史中,一个是配子体发达,一个是孢子体发达。

配子体由于它产生精子与卵要在水中结合,因而限制其在陆地上长成高大的体型。

答案D可以算对,但非主要原因,一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也能长成体型高大的植物,而被子植物中的浮萍,长得却很小。

37.C

植物的世代交替是很严谨的,一定是孢子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两两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长成孢子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孢子。

所以C是正确的。

38.D

此题与第一届IBO试题18完全相同。

39.C

厚壁组织由壁非常厚的细胞组成,如只角隅处加厚的为厚角组织,当然二者还有一重要区别是前者成熟后死去,而一直是生活的。

厚壁组织中的纤维是长形的,但并非所有长细是纤维(厚壁组织),有些生活的薄壁细胞也是长形的。

40.A

白色花瓣中的薄壁细胞间存在着大量充满空气的胞间隙,它们虽非白色,但由于光的反射而呈白色,毛白扬叶片的白色表皮毛和棉花种皮上的毛呈雪白色全是这个缘故。

41.B

本题主要测试对植物世代交替基本概念的理解。

陆生植物演化中的基本趋势是:

抱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变简单。

受精过程摆脱水的束缚,充分适应陆地环境。

答案中单倍体阶段即有性世代;

无性阶段即双倍体阶段。

具体是配子体逐渐简单,到了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由2~3个细胞组成,雌配子体由7个细胞组成。

42.D

D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共有。

在植物演化过程中池子异型现象的出现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现象,才使得种子出现成为可能。

在有孢子大、小之分的蕨类植物中,大、小孢子分别产生雌、雄配子体,它们在抱子内萌发长大,受精卵也在里面发育成胚,雌配子体充满孢子壁内成为胚生长的养料,所以可称为种子的前身。

因此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生活史中均产生大、小不同的孢子。

43.C

苔藓与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是配子体发达,一个是孢子体发达。

在系统演化中孢子体最适应陆地环境,体型上出现了根、茎、叶器官,体内分出维管组织。

所以答案C正确。

44.D

褐藻门植物中的海带可长成水生的高大植物,它行光合作用但以褐藻淀粉和甘露醇为主要贮藏食物。

植物体有叉状分枝的固着器,由柄和“叶片”组成。

“叶片”和柄内部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和髓三部分组成。

髓部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但无类似木质部的导管。

生殖时“叶片”上生出棒状孢子囊,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

孢子萌发成雌、雄配子体,精子囊由一个细胞组成,产生双鞭毛精子。

卵囊内含一卵,成熟后排出囊外,受精后成新孢子体。

答案中A、C的光合作用均贮藏淀粉,B植物体没有类似韧皮部组织,所以只有D正确。

45.A

从生殖细胞具等长鞭毛、光合色素的成分组成和贮藏食物类型(淀粉)来看,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绿藻(因高等植物中许多种类与这三点相同)。

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起源于褐藻。

主要理由是褐藻中的进化类型如海带,世代交替中孢子体占优势,孢子体已有分化(“叶片”和柄),体内已有类似输导组织化(体内有类似筛管的结构)。

因此本题出的不够理想。

46.A

从附图上看组织Ⅰ的部位为初生韧皮部的位置,当茎内形成层活动时,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位于形成层与初生韧皮部之间,与此同时形成层还产生次生木质部使茎加粗,因而将组织Ⅰ推向外面。

当然由于不断的形成层活动,茎逐渐加粗,组织Ⅰ将会脱落。

47.B

蜂王的主导地位,即蜂群的等级及整个蜂群协调有序的工作都是由蜂工大颚腺分泌的外激素所控制,若分泌量下降,则工蜂建新蜂房,其中的卵孵化后工蜂喂之以王浆,这样会发育成新的蜂王。

待新蜂王要羽化时,老蜂王带部分工蜂迁出觅新的地方建巢。

所以选择B是比较合适的。

A的错误是只说明了成为蜂王的必要条件,C只是蜂王作用的一部分,D也不是控制蜂王主导地位的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48.A

A正确,因为此题中只多毛纲动物身体分节,并且有疣足(即不分节的“附肢”)。

以此检索表可以判断B为原索动物,即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因为在有分节附肢的动物中,只有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咽鳃裂。

C为两栖动物,因为符合有分节附肢、内骨骼、中空背神经索、成体不存在咽鳃裂且皮肤光滑湿润。

D为爬行类,因除皮肤干燥、有鳞片外其余同C

49.D

A不对,因为要求区分的三类动物均不是辐射对称体制,此特征无用。

B不对,理由同AC正确,因分节的特征符合环节动物和蛇,而背神经索只符合蛇。

D不对,因三类动物均是两侧对称,此特征用不上。

50.C

在原生动物中,伸缩泡的功能包括A和C,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起排泄器官的作用,但是伸缩泡排出含氮废物是在排出细胞多余水分的过程中完成的,此外,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作用也进行排除含氮废物的过程,所以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胞内水分的调节。

D不对,因变形虫形成食物泡后,不能消化的残渣由细胞膜排出体外,称为排遗。

51.B

2cm3氧/(4g体重·

10min)=0.05cm3氧/(g体重·

min)。

52.C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①至③的口器类型依次为舐吸式(如苍蝇)、虹吸式(如蝶、蛾)、刺吸式(如同翅目的蝉)、咀嚼吸(如蝗虫)、嚼吸式(如蜜蜂)和刺吸式(如蚊子),其中①适宜D,②适宜B,③适宜E,④适宜C,⑥适宜A而⑤兼有咀嚼及吸收两种功能,所列出的5种取食方式没有完全适合嚼吸式的。

53.C

两栖类为变温(或冷血)动物。

鸟类为恒温动物,但在演化上出现于侏罗纪(始祖鸟),较哺乳类出现为晚,最早的哺乳类出现于三叠纪,但由于美考古学家于1986年发现的原鸟化石(如被最终肯定的话)是生活于三叠纪时期的鸟类,则与哺乳类出现的年代差不多,不过迄今对始祖鸟与原鸟是否已是恒温动物尚无确切证明。

有袋类是哺乳类后兽亚纲动物,应是恒温动物,但体温尚有波动,波动于33C~35℃之间,食虫类与灵长类均属哺乳动物中的真兽亚纲,二者均为海温动物,但食虫类在进化上在真兽亚纲中出现最早,相信其他真兽亚纲中各目起源于食虫类。

故此题答是C

54.D

A的前肢与后肢显然木是同源的。

苍蝇的翅并非由附肢变成,而是由体壁皱褶形成翅芽生长而成,蝙蝠的翅是由前肢演变而来。

蛇的尾与蝇的腹腔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章鱼的眼与乌贼的眼是同一类的,它们虽与脊椎动物的眼十分相似,但也有显著的不同处,如章鱼的视网膜下有一个大的视神经节是脊椎动物所先,视网膜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也不同,其视杆位于内侧,脊椎动物在外侧,相信二者有不同的起源。

而蝙蝠的翅膀与麻雀的翅膀均起源于脊椎动物的前肢,是同源结构。

55.B

鸵鸟毛、人的毛发与斑马蹄均为表皮角化衍生物,它们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角蛋白。

水牛角为洞角,内为真皮形成的骨质构造,外包似表皮形成的角质鞘,角质鞘的化学成分主要也是角蛋白。

而鹿角完全是由真皮形成的实心骨质角,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钙、磷以及由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所形成的有机基质。

水牛角的内层虽也为骨质构造,但其外层角质鞘的成分与鸵鸟毛、人的毛发、斑马蹄是同源的,化学成分也相同,只有鹿龟不含表皮形成的角化衍生物。

56.A

凡是排尿素的动物,尿素的合成均在肝脏中进行,由一个尿素循环完成(见右图),兽类的氨基酸排泄物主要是尿素,故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一分子鸟氨酸和一分子氨及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瓜氨酸,然后在细胞液中,瓜氨酸与另一分子氨结合形成精氨酸,精氨酸水解形成尿素与鸟氨酸,从而完成一次尿素循环。

57.D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桑椹胚(许多细胞形成的实心圆球)、囊胚(空心圆球,中空腔为囊胚腔,充满胶状液体),进一步发育为原肠胚(具内外二层细胞,内为内胚层,外为外胚层,内胚层之内的腔为原肠腔,以原口与外界相通),原肠胚后为神经胚。

神经胚开始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板到神经管),并形成中胚层(包括脊索、肠体腔囊等)。

从上图可看到,肠体腔囊已形成,脊索与背神经管正在形成中,故应处于神经胚阶段。

58.D

图中Ⅰ为背神经管,Ⅱ为脊索,Ⅲ为背部血管,Ⅳ为肠管,Ⅴ为腹部血管。

可见D为正确答案。

59.C

见右图Ⅰ为肺静脉,Ⅱ为肺动脉,Ⅲ为体动脉,Ⅳ为前腔静脉,Ⅴ为后腔静脉。

心脏的血流是从前或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弓。

四个答案中唯有C符合心脏血流顺序,故C为正确答案。

60.A.见图注

B.排列顺序应为。

A.鳕鱼,蛙和蜥蜴见图注,视叶即为中脑的背面一对隆起,从脑的侧面观可见。

在马的脑中,由于中脑被两个发达的大脑半球所覆盖,从侧面观难以见到。

马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中脑已由一对隆起变为两对隆起。

前一对称前丘,为视觉中枢,相当于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的视叶,后一对称后丘,为听觉中枢。

B.根据进化的顺序,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故正确排列顺序应为Ⅰ一Ⅳ一Ⅲ—Ⅱ。

61.B

发生凝结反应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结果,因此检查有无抗体应用抗原,Rh抗原在Rh血型人的红血球的表面,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

62.C

逐对基因分析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

Aa×

AA→1/2AA,1/2Aa,产牛纯合子的机会为1/2;

Bb×

Bb→1/4BB,2/4Bb,1/4bb,产生纯合子的机会为1/4+1/4=1/2;

……

依此类推应为1/2×

1/2×

1/2错误!

链接无效。

1/16。

63.D

因为群体呈Hardy-Weinberg平衡,因此,设显性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频率为q。

根据(p+q)2=p2+2pq+q2=1

已知q2=640/(640+369)=0.63

因此q=0.8

又因为p+q=1

因此p=1-q=1-0.8=0.2

根据Hardy-Weinberg原理,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

2pq=2×

0.8×

0.2=0.32

64.B

假定基因R、r在人群中已实现了Hardy-Weinberg平衡。

根据R、r遗传规律可知,基因型RR、Rr为Rh+表型,rr为Rh-表型,rhesus婴儿应当是Rh+婴儿,在母亲为Rh-(rr)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患有溶血症。

因此,首先应当计算出各种基因型的分布,现已知Rh+为84%,Rh-为16%,则qr=0.4,pR=0.6。

根据平衡定律可知

RR=p2=0.36Rr=2pq=0.48rr=q2=0.16

由于患儿只在RR×

rr和Rr×

rr的家庭中发生,Rr×

rr的始配频率为0.48×

0.16=0.0768,但后代中只有1/2为Rh+,因此rhesus婴儿的可能性为0.0768×

1/2=0.0384。

RR×

rr的始配频率为0.36×

0.16=0.0576。

两项合计应为0.0384+0.0576=0.096。

因此答案应为B

65.D

首先可以淘汰A和C,因为它们都属于测交方式,因此其后代可以容易地看出不符合要求,A只能产生1紫︰l白;

C答案只能产生1/4紫。

答案B也不能成立,因为考虑Pp×

Pp时,只有3/4具P基因,而QQ×

qq又只有一种组合,因此F1也只有3/4为紫色花。

只有D答案是正确的,考虑Pp×

Pp时,P基因有3/4的机会,考虑Qq×

qq时,Q基因有1/2的机会,因此PQ的机会为3/8。

该题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着手分析。

因为是3/8和5/8的比例,总的组合数为8。

只考虑两对因子时,某一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数只有1种、2种和4种三类,因此总组合数为8时,只能是2×

4的组合。

依此分析,A答案为2×

1,B为2×

2,C为4×

1,而D为4×

2,因此可选D,再稍加分析验证即可以完全肯定。

66.A

杂合体H(Aa)在自交过程中发生分离,纯合体(AA、aa)在自交群体中可分别形成AA及aa两种基因型的纯系。

随着自交世代的增加,群体中杂合体(Aa)的频率按Hn=1/2Hn-1变迁,即每代杂合体减少前一代的1/2。

可以证明:

Hn=(1/2)nH0,H0=第一代时的杂合率,因此可以算得H9=(1/2)9,而纯合体(AA及aa)的频率则随自交世代增加而增加。

67.C

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交换而产生的遗传学后果,这一过程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A和B是不对的,无性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交换发生,更不会有减数分裂。

在C和D答案中应选择C,因为发生减数分裂时未必会发生交换,例如雄性果蝇就没有交换发生。

此外,此题如扩展到原核生物,如细菌,在有性生殖时也会有重组发生,但不会有减数分裂。

68.C

Ab/aB个体,在配子形成时有20%的重组,因此应当形成如下四种配子:

Ab(0.40)

aB(0.40)

AB(0.1)

ab(0.1)

原组

重组

由于两个个体相同,因此可按棋盘式或分枝法自由组合,具有“AB”表型的个体数应为0.51。

但此题如用上述两种方法花费时间较多,可以用目测和心算的方法将以上四种配子自由组合,并记下属于“AB”表型的概率,最后相加即可,这样就可作到手、眼、脑一起动作。

棋盘是我们学习走路的拐杖,学会了就应扔掉。

69.B

交换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的,通常每一次交换只涉及两个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

减数分裂完成后,这~对同源染色体的4个染色单体各被分到不同的配子中。

这4个染色体有两个是原组,没有发生交换;

有两个是重组,发生了交换。

因此答案B是正确的。

70.E

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完全是独立分配的,因为在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后,二价体在赤道板上的方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每个配子所得到的4个染色体也是完全随机的。

每个配干所得到的一套染色体有可能是五种组合中的一种,实际上每种组合又会有不同的情况。

如将这4对染色体分别命名为m1(母源来的第一染色体)以及m2、m3、m4和p1(父源来的第一染色体)、p2、p3和p4。

那么上述情况下,配子有可能是:

m1m2m3m4、m1p2p3p4、m2p1p3p4、m3p1p2p4……p1p2p3p4

因此,当我们不仅考虑数量,而且也考虑到质量时,4对染色体的配子组合数应为24=16。

在只考虑数量时,此题的正确答案为E

71.C

人是有这种情况的(E答案不对),人的双胞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同卵双胞胎,一种是双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是一个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后,两个分裂球分开了,各自独立地发育为胚胎直至出生,由于他(她)们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因此其性别完全一样,也非常相象(互为镜像)。

双卵双胞胎是两个卵分别受精,各自发育为胚至出生,因此其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A、D答案不对),相貌并非互为镜像的关系(B不对),因此C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72.D

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的疾病。

妇女的父亲是血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