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98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学概论离线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

(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4、长日照作物指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在某一生育时期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顺利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如水稻、棉花、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

论述分析题

1.

(1)禾谷类作物

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

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

总产以中国、美国最高,印度的收获面积最大占14.3%。

小麦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类作物,小麦适应范围广,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为主产区。

中国为世界栽培小麦产量最大的国家。

栽培的麦类作物还有大麦、燕麦、黑麦等。

稻谷是世界第二大栽培谷物。

主要集中分布在温暖湿润的东南亚季风地区,欧洲和大洋洲很少种植。

中国为世界最大稻谷生产国。

印度稻谷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但单产和总产不高。

泰国和日本以生产优质稻米著称。

玉米为世界第三大谷类作物。

以亚洲和北美洲为主产区,大洋洲最少。

美国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总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3%。

中国居第二,约占世界玉米总产的17.9%。

(2)豆类作物

豆类作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以亚洲和北美洲种植最多。

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小红豆等。

美国是大豆栽培的最大国家,总产量达世界总产的1/3。

(3)薯类作物

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集中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马铃薯主产国为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甘薯主产国为中国。

(4)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为世界第二大类作物。

各大洲均有油料作物种植,以亚洲和美洲为主。

大豆、油菜子、花生和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

大豆以美国为最大生产国,巴西居世界第二,中国现为世界第三。

2003年油菜子总产量以中国居第一。

加拿大油菜子收获面积为世界第二,印度居第三。

花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中国、印度、尼日利亚为世界最大的花生生产国。

世界向日葵面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中国和罗马尼亚等国。

(5)纤维作物

棉花是最主要的纤维作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

中国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

印度收获面积居世界第一,总产居第二。

埃及为主要的长绒棉生产国。

麻是重要的纤维作物,其中亚洲分布97%,麻以黄麻、红麻、亚麻为主。

(6)糖料作物

全世界糖料作物收获面积其中2/3为甘蔗,1/3为甜菜。

甘蔗以亚洲和南美洲为集中产区,巴西、印度为最大的甘蔗生产国。

甜菜产于温带,主产国有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

(7)饲料作物

全世界饲料作物以牧草为主。

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为牧草主产区。

牧草作物主要有禾本科和豆科两类。

(8)嗜好类作物

全世界嗜好类作物主要包括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

其中烟草主产国有中国、巴西、印度、美国、津巴布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

茶叶栽培以亚洲为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亚为主要产茶国。

咖啡、可可栽培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地区,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非洲的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等国以生产咖啡、可可著称。

(9)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作物。

果树作物分布呈明显的气候区域。

以苹果为例,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温带地区;

以香蕉、椰子为例,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以柑橘为例,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美国、墨西哥、尼日利亚、西班牙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桃、梨、葡萄等广泛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

蔬菜栽培分布较为广泛、分散,中国、印度、美国为最大蔬菜生产国。

观赏作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气候区域。

荷兰是世界上以出口全年观赏植物而著名的国家。

2.

(1)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

该区包括东非、西非、中非、南非的广大地域。

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油棕、茶叶、剑麻等。

粮食作物种类很多,咖啡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北非西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等以及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伊朗等25个国家和地区。

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和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棉花、柑橘、葡萄、烟草、橄榄、土豆、椰枣以及谷物等。

(3)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等,太平洋的群岛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热带季风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森林气候的稻谷、棉花、麻类、油菜子、花生、甘薯、香蕉、菠萝、甘蔗、椰子、橡胶、油棕以及林木等。

(4)拉丁美洲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美洲的墨西哥、南美洲各国。

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雨林和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的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棉花、可可、咖啡、甘蔗、柑橘、香蕉、香瓜、烟草等。

(5)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

作物分布适应于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稻谷、玉米、棉花、猕猴桃、苹果等。

(6)北美农业区

该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热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小麦、燕麦、玉米、油菜子、棉花、向日葵、葡萄、柑橘、烟草、苹果、甜菜、大豆等。

(7)西欧、北欧和南欧农业区

该区包括法国、英国、挪威、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6个国家和地区。

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小麦、马铃薯、葡萄、橄榄、玉米、甜菜、稻谷、柑橘等。

(8)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乌克兰等国。

作物分布适应于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亚寒带森林气候的小麦、大麦、燕麦、向日葵、马铃薯、甜菜、玉米、黑麦、橄榄、棉花等。

(9)中西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

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陆地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的小麦、稻谷、玉米、棉花、甜菜、烟草、葡萄、红麻等。

(10)东亚农业区

该区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亚洲部分)、蒙古等国。

作物分布适应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陆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的稻谷、玉米、小麦、油菜子、花生、棉花、麻类、甘蔗、甜菜、大豆、甘薯、马铃薯、烟草、茶叶、柑橘、苹果、梨等。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1、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

2、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

3、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5、在作物生产实践中,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称为作物的全生育期,即作物的一生。

6、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7、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

8、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

9、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0、表示作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之间的关系。

11、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

12、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等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之比。

13、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14、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1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6、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作物群体可分为单一群体和复合群体两类。

17、制造营养并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成长叶片、进行矿物质吸收和转化的根等。

18、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部位或器官。

19、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20、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21、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

22、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反映了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

23、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24、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

25、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

26、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1、

(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

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如果没有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作物通常不会开始生殖生长。

因此,营养生长期作物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殖生长的优劣最后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

一般地说,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穗大粒满。

但是作物营养生长期过旺或过弱,都会影响生殖生长,导致产量不高。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

例如,小麦在拔节时,茎秆在伸长,幼穗也在发育时期。

这时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既要满足茎秆的生长,又要保证幼穗发育的需要。

因此,这时增施孕穗肥和适当灌水,有良好的增产效果;

但是如果施肥灌水过多,则造成茎叶徒长,植株倒伏,籽粒反而不易饱满。

2、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

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成某些有机物质和激素供地上部分需要。

而地上部分又为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

3、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①种皮厚,透气差。

②胚未发育完全。

③后熟作用未完成。

④抑制物质的存在。

解除方法:

对于种皮厚、透性差的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方法。

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引起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4、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按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品数量计算,构成产量的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

作物种类不同,其构成产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单株产量构成上的差别。

5、作物品质形成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又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作物遗传背景。

(2)环境生态因子。

①光照。

②温度。

③水分。

④土壤。

⑤大气污染。

(3)作物栽培技术。

①播种质量。

②施肥。

③灌溉。

④收获。

(4)作物病虫害。

①病害。

②虫害。

1.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⑴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⑵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的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⑶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2.

(1)挖掘作物的产量潜力。

当光合面积大,光合能力高,光合时间长,光合产物消耗少,加之光合产物分配利用合理时,就能获得高产。

因此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能,不断提高光合生产率,形成尽可能多的光合产物,是挖掘作物生产潜力的手段。

(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

①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

②增加光合面积。

包括合理密植和改变株型。

③延长光合时间。

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

(3)降低作物消耗。

(4)提高经济系数。

在作物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的栽培耕作措施给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增加光合产物向经济器官转移分配,提高经济系数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1、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会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与光合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合速率=0)。

3、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4、指作物的生命过程中的三个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5、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6、对高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即对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7、日平均温度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累积。

8、土壤是地球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9、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0、指在CO2、水分、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物产量。

11、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12、指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即当作物因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也称为凋萎系数或萎蔫点。

13、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当达到最佳水分供应时,作物旺盛生长的田间蒸散量被称做作物需水量,也称田间最大蒸散量。

14、指作物形成一个单位重量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重量。

15、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时,对作物生育影响最大的时期。

16、在不同时期所施用的肥料对增产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

1、农业生产中常采用一些栽培措施调节土温与气温,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

常采用的措施

(1)灌溉措施。

(2)耕作措施。

①松土与镇压。

②垄作。

(3)覆盖。

①地膜覆盖。

②秸秆覆盖。

③染色剂与增温剂。

1.水分利用效率一方面由产量高低决定,另一方面由水分投入的多少来决定。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在充分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同时,减少水分的投入,即进行节水灌溉,才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

通过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包括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灌溉设施等,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2.利用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水分消耗。

根据不同农业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合理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用耐旱作物及节水品种,采取合理施肥、灌溉技术,蓄水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2)选育抗旱性强的品种。

(3)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

(4)培肥地力,实现水肥耦合。

(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3.建立节水灌溉制度。

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需水量和需水关键期进行最优分配,建立节水灌溉制度。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

1、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2、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

3、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5、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6、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7、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9、是在同一田地上多年不变地种植同一种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10、在连续种植作物过程中,前后作物的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11、指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的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的土壤生产性能,是由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和技术,是解决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决策问题,是对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业生产的全面安排。

2、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年生产力,保护和改善资源和环境,持续增产、稳产,并提高经济效益。

3、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4、

(1)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2)社会需求是目的。

(3)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是重要条件。

(4)经济效益是根本动力。

(5)用养结合、综合平衡,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5、

(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各类作物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

(3)有利于稳产抗灾。

6、

(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2)采用育苗移栽技术。

(3)运用套作技术。

(4)促早播早发和早熟技术。

7、

(一)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三)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四)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

(1)物理技术。

采用烧田熏土、蒸气消毒、激光处理及高频电磁波辐射等进行土壤处理,杀死土壤病菌、虫卵及草籽,消灭土壤中的障碍性微生物,减少土壤毒质,可使连作受害减轻。

(2)化学技术。

以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并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对于连作造成的土壤营养偏耗、养分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及时补充化肥和有机肥的办法加以有效地控制。

(3)品种更换。

选用抗病虫的高产良种,并实行有计划的品种轮换,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4)农业技术。

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冲洗土壤毒质及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均可有效地防止多种连作危害的出现。

1.

(1)沿海经济发达区。

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和资源,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创建资金、技术和劳动集约型的优质化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2)中部粮棉油主产区。

一是在稳定提高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确保全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调整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求的优质、专用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二是立足粮食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是立足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大城市郊区。

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四是以美化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4)西部生态脆弱区。

一是强化基本农田和人工草地建设,以提高土地承载力,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步伐。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2.协调复合群体内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种间互补作用,抑制或削弱种间竞争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复合群体的生产力。

(1)作物类型及品种的选配组合。

合理选择不同生态位的作物和品种或人为创造不同生态位条件。

(2)田间结构配置。

①密度与行株距。

提高复合群体种植总密度,增加有效光合面积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环节。

主作物(往往就是高位作物)多采用宽窄行种植,在保持密度与单作相当的情况下适当缩小窄行距和株距,然后在其宽行间根据地力条件间作若干行副作物。

②行比与幅宽。

一般高位作物的行数易少、幅宽易窄,以增加边行,发挥边行优势;

矮位作物行数易多、幅宽易大,以减少边行劣势。

③带宽。

高位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矮位作物又不耐阴时,两作物都需要大的幅宽,因此易采用宽带种植;

反之,易采用窄带种植。

(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

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间套作。

②加强水肥管理。

③控制作物株型。

④综合防治病虫害。

⑤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按作物的构成分类,可分为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以饲料作物为主的,以多年生植物为主的种植制度。

按降水与灌溉程度分类,分为干旱地区种植制度,半湿润地区或无湿润区,无灌溉种植制度,灌溉旱地种植制度和水田种植制度。

⑴人多耕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高达156%。

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

⑵作物组成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多年生牧草在耕地上所占比例少。

⑶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单作与间套作、轮作与连作均有分布,连作换茬比较灵活。

第六章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

1、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

2、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3、是将异地的优良品种(或品系)或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类群引入本地作为育种素材或直接推广利用的育种措施。

4、系统育种法就是采用单株选择法,优中选优。

5、杂交育种是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6、采用两个亲本(一为母本一为父本)进行一次的杂交,用甲×

乙表示,又有正交(甲×

乙)和反交(乙×

甲)的组合方式。

在没有细胞质遗传的情况下,正交和反交的效果是相同的。

7、采用两个以上的亲本进行多次的杂交,称复合杂交或复交。

8、两个亲本杂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