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76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4.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

一、选择题:

1.“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

‘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战斗打响前,曹操已经准备好了遗书。

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4.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

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天意为之 C.借助东风 D.不习水战

5.下列著名战役属于以少胜多的有(  )

①涿鹿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示意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7.据历史文献记载:

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A.大都  B.夷洲C.琉球  D.天京

二、非选择题

8.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许多的英雄。

请举出三位当时的“英雄”。

你最喜欢哪一位?

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她)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

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3)试分析“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4)我们常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

参考答案:

1.B2.D3.B4.A5.C6.D7.B

8.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9.

(1)

孙权、周瑜、刘备等。

略。

(言之有理即可)

(2)魏国、蜀国和吴国。

赤壁之战。

周瑜。

(3)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

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4)进步。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

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官渡之战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

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

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

官渡之战概况表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想一想: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揽人才。

经济上:

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用人上:

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

军事上:

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袁绍:

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就是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面对曹军的攻势,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概况表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

曹操:

①客观: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

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敌;

战术失误。

孙刘联军: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优势。

讨论: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骄兵必败。

迅先生说过: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但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问题思考: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与中国古典小说及地方戏曲中的曹操的区别?

我们应掌握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

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学生阅读第76页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完成三国鼎立概况表并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简图。

三国鼎立概况表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

他们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特点:

能因地制宜

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吴国: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是不得人心的,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课堂小结】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

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

A.洛阳B.魏C.蜀D.吴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位于北方的政权是魏国。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以上是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千古传诵的佳句。

你知道这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一场战争的描写吗(  )

A.巨鹿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D

此题旨在考查释读古文,准确再现史实的能力。

周瑜是三国时期文武全才的儒将,24岁就被任命为中郎将,时人称之为“周郎”。

周瑜一生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火烧赤壁,以弱胜强,题干中提示的信息“三国周郎赤壁”正好与这一史实吻合。

由此可确定,苏轼所描写的应该是赤壁之战的战斗场面。

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有关的是(  )

①三顾茅庐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八王之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及提取信息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作者是曹操,再联系题干涉及的四个事件,很明显①④与曹操无关。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败袁绍,赤壁之战是曹操以多败少,都是古代有名的战例。

这样答案已明显得出。

4.小明想了解成语“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他应该去查阅以下哪一部巨著(  )

A.《东周列国传》B.《史记》C.《三国演义》D.《离骚》

C

此题考查对成语“三顾茅庐”的理解,对我国古代一些文史巨著的了解以及对我国历史各朝代先后顺序的识记情况。

“三顾茅庐”这一成语源于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

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东周列国传》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记述的是东周时的历史,不当选;

《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不可能写自己去世后的历史,此项也不当选;

《离骚》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因此亦可排除。

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

5.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尾联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的“锦”你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它是三国时期哪个国家的特产(  )

A.蜀锦;

蜀汉B.云锦;

孙吴C.壮锦;

蜀汉D.宋锦;

孙吴

A

此题考查对三国时期蜀国丝织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和释读古文、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丝织品,蜀锦、云锦、宋锦和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

三国时期诸葛亮重视丝织业生产,蜀国丝织业发达,所生产的丝织品因产地是蜀国被称为蜀锦,蜀锦畅销南北。

诸葛亮在成都设置锦官,成都被人们称为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这就证明锦官城是指成都,锦就是蜀锦。

由此可排除B、C、D三项,A项是正确答案。

6..三国时期的第一称皇帝的是(  )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三国时期第一个称皇帝的是曹丕。

曹操并未建魏称帝。

7.马小虎同学在学习了《三国鼎立》一课后,总结了以下知识点,请你帮他检查一下哪些写错了……(  )

①200年,袁军进攻曹军驻地赤壁,反被曹军打败②曹操打败袁绍后迅速统一北方,然后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③刘备、孙权为了自身利益结成联盟,对抗曹操 ④联军因风放火,曹军惨败。

曹操从此不敢南下 ⑤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⑥曹操、诸葛亮、周瑜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A.①③B.①③⑥C.②④⑥D.①⑥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辨别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不休,河北的袁绍和河南的曹操是北方两大军阀,赤壁位于长江沿岸,不可能是袁曹决战的战场,知识点①有误。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但是在赤壁之战,他却遭到了孙刘联军沉重的打击,之后他的势力范围局限在黄河流域。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

随后,蜀吴两国先后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曹操去世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他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知识点⑥有误。

8.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巨鹿之战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

只有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9.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大的封建军阀是(  )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袁绍

东汉末年,经过十年的混战后,袁绍和曹操成为最强大的两股割据势力。

其中,袁绍占据黄河以北,曹操占据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1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哪里(  )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除汉献帝D.建立魏国

解答本题需结合207年的历史背景来思考。

经过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北方强大的袁绍集团,到207年,已统一北方。

再结合208年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曹操的“志”在吞并江南,一统天下。

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11.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诗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次战役的情况(  )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

这里诗中描述的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借助东风,采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情景。

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12.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下列哪一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

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下降,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孙权趁机在南方扩充实力,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

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

13.“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里的“一对”指的是(  )

A.《隆中对》 

B.对联C.对策 

D.对话

“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

“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14.下列哪一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点(  )

A.发生在东汉末年B.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D.曹操取得了胜利

A、B、C三项属于两者的共同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却被孙刘联军打败。

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不同点应选D项。

15.下图是三国鼎立时三国地理相对位置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国占据黄河流域,据有北方,而孙吴在长江流域一带,刘备据有以四川为中心的地区。

因此,D项符合题意。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是(  )

A.刘备 

B.孙权C.曹操 

D.诸葛亮

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对三国起止时间的掌握。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三国开始。

曹操此时已病死,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

正确答案是C项。

17.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④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本题综合考查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①使他在政治上取得优势,②使他得到贤人良将,③为他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④则使他在军事上取得优势。

故①②③④都符合。

18.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它的记载很多。

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琉球 

B.夷洲C.东番 

D.澎湖

B 

根据所学知识知道,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19.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

“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

”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解答此题必须准确知道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而不是三国时期。

220年曹操病死后,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了魏,故A项符合题意。

20.七年级

(1)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后,展开讨论,分析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是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战争中都使用了火攻。

⑤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东汉末年,①错误;

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③错误。

正确答案为B项。

二、问答题

21.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战术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取得胜利

火烧粮草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火烧战船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2.下列为下图故事梗概,请判断正误。

公元200年,曹操发兵南下,企图完成统一战争,但在赤壁一带遭遇孙刘联军的顽强阻击。

由于北军不习水战,经不住黄河之水对战船的冲击,所以采取连环计策,把战船用铁链统统连了起来。

这一致命的弱点被诸葛亮的部将黄盖发现,他建议用诈降计和火攻策破之。

一天夜里,东北风起,十艘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乘着风势驶向北岸。

冲天大火很快蔓延开来,并波及岸边的营寨,曹军大败,损失人马过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这段故事叙述中有许多错误,你能说出5处吗?

200208年;

黄河长江;

诸葛亮周瑜;

东北风起东南风起;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3.读下图,请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