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段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言语段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语段复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
4、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女在墓前哀伤地哭泣。
孔子手扶车沿听(她哭诉),(并)让子贡问她,(子贡)问她道:
“您这么哭,确实好象特别悲伤啊。
”(妇女)便说:
“是这样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跟着被老虎咬死,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道:
“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回答)说:
“(这里)没有严酷的政令(和繁重的赋税)。
“孩子们记住,严酷的政令(和繁重的赋税)比猛虎还要厉害呀!
”
五、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5、译文:
管子说:
“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
”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
古代的人说:
“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
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令(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
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
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
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
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
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
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
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
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面临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
六、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资治通鉴》
6、译文: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吃穿同样,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乘车,亲自包裹并担负粮食,与士兵们分担劳苦。
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为他痛哭。
有人奇怪地问:
“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
”士兵母亲答道:
“不是这样啊!
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
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了,因此为他哭。
七、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7、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同瓦石一样,华歆(先)拣起来,(然后)给扔了。
两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八、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谍出曰:
“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
“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8、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离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
“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
”军吏把(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晋文公说:
“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
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九、孙皓问丞相陆凯曰:
“卿一宗在朝有几人?
”陆曰:
“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皓曰:
“盛哉!
”陆曰:
“君贤臣忠,国之盛也;
父慈子孝,家之盛也。
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
”——《世说新语•孙皓问丞相陆凯》
9、译文:
孙皓问丞相陆凯说:
“你们家族在朝廷里有几个人呢?
”陆凯答道:
“有两个人作过宰相,五个人被封侯爵,十几个人担任过将军。
”孙皓说:
真是兴盛啊!
陆凯说:
“君贤臣忠,国家就兴盛;
父慈子孝,家庭就兴盛。
如今政治荒废,百姓疲敝,(我)担心覆亡之灾,哪里还敢说兴盛啊!
十、诸葛宏在西朝,少有清誉,为王夷甫所重,时论亦以拟王。
后为继母族党所谗,诬之为狂逆。
将远徙,友人王夷甫之徒,诣槛车与别。
宏问:
“朝廷何以徙我?
”王曰:
“言卿狂逆。
”宏曰:
“逆则应杀,狂何所徙!
——《世说新语•狂何所徙》
10、译文:
诸葛宏在西晋时,岁数不大就声名远播,深受王夷甫(王衍)的器重,当时人们也把他和王夷甫相比。
后来遭到继母家族的陷害,诬告他狂妄叛逆。
即将流放时,他的朋友王夷甫等人,到囚车前和(他)告别。
诸葛宏问:
“朝廷为什么要流放我?
”王夷甫说:
“(有人)说你狂妄叛逆。
”诸葛宏说:
“叛逆该杀头,狂妄怎么就流放呢!
十一、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11、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时。
孔子说:
“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
”子路说:
“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
“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
“您的志向呢?
”孔子说:
“使老人能享受安乐,让朋友能够互相信任,使少儿能得到关怀。
十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12、译文:
先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文章,要(他)学作诗。
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后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十三、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3、译文:
管仲字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能。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到了小白被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十四、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
杂事第一》)
14、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
“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楚王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能自己选择老师的诸侯,就能称王;
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
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十五、庄宗好田猎。
猎于中牟,践民田。
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
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
“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
奈何纵民稼穑,以供赋税?
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汝罪当死。
”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
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五代史·
伶官传》
15、译文:
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县打猎时,踩坏了老百姓的田地。
中牟县的县令迎着庄宗的马头,替受损失的群众恳切地提出了意见。
庄宗怒气冲冲地叱退县令,还要杀死他。
一个叫敬新磨的伶官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率领一班戏子跑去追上县令,把(他)抓住到(庄宗的)马前,斥责他说:
“你当县令,难道不了解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
为何纵容老百姓耕种庄稼,用来供给(国家的)赋税?
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人民饿着肚子,空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的天子骑马奔驰?
你的罪是该死的。
”于是到庄宗面前请求赶快执行死刑,一班戏子也都随声附和这样处理。
庄宗明白了,大笑起来。
县令才得免罪离开。
十六、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还而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
废法纵罪,非忠也。
臣罪当死。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不奉王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
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16、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
“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
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
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
“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
“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
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
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十七、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
“汝见我不(同“否”)?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
i)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17、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用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
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
“你看
得见我不?
”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十八、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8、译文:
从前,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
“你现在身居要职掌管事务,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多了解以往的历史。
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难道比我处理的事务还多吗?
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受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说: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十九、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不仕无义(不合道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
19、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
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
子路问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
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
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
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二十、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国(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
幼有异才,好学博览。
因侮慢曹操,为操所杀。
善诗文,与陈琳、徐干、阮瑀、应玚、王粲、刘桢等并称“建安七子”。
)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
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
父亲姊妹(姑母)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这里直接译亲戚)乃通(通报)。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世世代代)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非常不安)《世说新语》
20、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
李元礼问:
“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
“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
“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二十一、王子猷居山阴(山北水南),夜大雪,眠觉(醒),开室,命酌酒,四望皎(明亮)然。
因起彷徨(徘徊),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当时)戴在剡(剡县),即便(立即就)夜(在夜晚)乘小船就(靠近)之。
经宿方至(到达),造(到)门不前(上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兴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为何一定)见戴?
”——《世说新语》
21、译文:
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
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速字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立即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
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
“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
二十二、子路问:
“闻斯行诸?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22、译文:
子路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不能这样做;
)’,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您的回答相反)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
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压压他。
二十三、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之)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治学)多似此类。
23、【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
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
”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
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
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
“‘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
”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
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二十四、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24、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
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说:
“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
”列子回答说:
“不知道。
”关尹子说:
“还不行。
”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
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
“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二十五、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
“何者是獐?
何者为鹿?
”雱实未识,良久,对曰:
“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梦溪笔谈》
25、译文:
王元泽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同装在一个笼里来问王雱:
“哪一只是獐?
哪一只是鹿?
”王雱其实不能识别,过了一会儿,他回答说:
“在獐旁边的那一只是鹿,在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客人对他的聪明非常惊讶。
二十六、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
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
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26、译文:
贾岛初次赴考,住在京城里。
有一天,他在驴背上得了两句诗,诗句是: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地琢磨不定,坐在驴背上吟咏,伸手比着推和敲的姿势,人们看到他这样子都很惊讶。
这时韩愈正代理京兆尹,带着车马出巡;
贾岛没有发觉,直撞到第三节的仪仗队里了,还不停地比画着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左右的侍从推拥到京兆尹面前。
贾岛便把得到的诗句都告诉了韩愈:
“‘推’字还是‘敲’字没选定,想得出了神,就没觉察到要回避。
”韩愈停住马想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
“‘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地骑着马回府,一道探讨写诗的方法,留连忘归,一连好几天。
韩愈就这样跟贾岛结成了好朋友。
二十七、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
“汝益乎?
“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令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