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78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 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1.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

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1)原因和机制

①经肾丢失:

长期使用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

②肾外丢失: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腹泻);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胸膜炎形成胸水,腹膜炎、胰腺炎形成腹水)

;经皮肤丢失(大量出汗)。

(2)对机体的影响

①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②血浆渗透压降低:

无口渴感;抑制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减少。

③有明显的失水体征。

④经肾失钠的患者,尿钠增多;肾外因素所致患者,尿钠减少。

2.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特点: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内液量均减少。

(1)原因和机制

①水摄入减少:

水源断绝,进食或饮水困难。

②水丢失过多:

经呼吸道丢失(癔症和代酸引起的过度通气);经皮肤失水(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经肾失水(尿崩症,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经胃肠道失水(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

(2)对机体的影响

①口渴:

重要的保护机制;

②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③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④血液浓缩;

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A.脑细胞严重脱水,脑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皱缩,使颅骨与脑皮质的血管张力增加,导致静脉破裂出现局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

B.严重患者,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3.等渗性脱水

特点:

水钠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9

4..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

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体钠总体正常或增多

(1)原因和机制

①水的摄入过多②水排出减少:

急性肾功能衰竭(③肾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不易发生水中毒)

(2)对机体的影响

(1)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2)细胞内水肿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压增加

(4)实验室检查 血液稀释

5.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发病机制

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D.淋巴回流受阻

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球—管平衡失调。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增加

(2)水肿的特点

①水肿的皮肤特点:

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和隐性水肿。

②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心性水肿受重力影响大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先表现为眼睑或面部水肿;肝性水肿则以腹水多见。

6.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不足:

消化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手术后较长时间禁食的患者

(2)钾丢失过多:

①经消化道丢失:

呕吐、腹泻、胃肠减压、肠瘘(消化液丢失伴血容量减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排钾增多)

②经肾丢失:

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原发肝硬化、心力衰竭可继发醛固酮增多症);盐皮质激素过多(Cushing综合征);各种肾疾患(肾盂肾炎和肾功能衰竭多尿器);肾小管酸中毒;镁缺失。

③经皮肤丢失:

(3)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

①碱中毒

②过量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是调节细胞内外钾平衡的主要激素)

③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增强

④某些毒物中毒

⑤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对机体的影响

(l)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

1)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①急性低钾血症:

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觉倦怠和全身软弱无力;重症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②慢性低钾血症:

临床表现不明显。

2)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①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a.兴奋性增高b.自律性增高c.传导性降低d.收缩性改变:

轻度增强;严重或慢性减弱。

②心电图的变化:

ST段压低,T波低平,U波增高

③心肌功能的损害:

心律失常 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的敏感性增加,降低其治疗效果

(2)与细胞代谢有关的损害:

①骨骼肌损伤(肌肉痉挛、坏死,肌肉能量代谢障碍) ②肾脏损伤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14.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过多:

静脉输入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

(2)钾排出减少:

①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晚期

②盐皮质激素缺乏: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小管疾病(间质性肾炎、狼疮肾、移植肾)

③长期使用潴钾利尿药

(3)细胞内钾转入细胞外

①酸中毒 ②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 ③某些药物的使用

④组织分解:

溶血、挤压综合征 ⑤缺氧 ⑥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4)假性高钾血症

对机体的影响

(1)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

①兴奋性改变:

急性轻度增高;急性重度降低;慢性变化不明显。

②自律性降低 ③传导性降低 ④收缩性减弱

(2)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反常性碱性尿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是指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者碳酸氢根丢失引起的PH值的下降,以血浆中碳酸氢根原发性减少为特征。

原因和机制:

(1)肾脏排酸保钾功能障碍:

①严重肾衰竭患者②肾小管功能障碍③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2)HCO3-直接丢失过多:

严重腹泻,肠道瘘管,肠道引流

(3)代谢功能障碍:

①乳酸酸中毒——休克,心脏骤停,低氧血症,严重贫血,肺水肿,CO中毒,心力衰竭。

②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严重饥饿,酒精中毒。

(体内脂肪被大量动员)

(4)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HCO3-缓冲消耗:

①水杨酸中毒—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②大量服用含氯的药品—氯化铵,盐酸精氨酸或盐酸赖氨酸。

(5)高钾血症:

引起反常性碱性尿

(6)血液稀释:

大量快速输入无HCO3-的液体或生理盐水,造成稀释性代谢性酸中毒。

分类:

(1)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AG增高,血氯正常。

——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水杨酸中毒,磷酸、硫酸排泄障碍;

(2)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AG正常,血氯增高。

—消化道直接丢失HCO3-,轻度或中度肾功能衰竭泌H+减少,

肾小管性酸中毒重吸收HCO3-减少或泌H+障碍,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高钾血症,含氯的酸性盐摄入过多,稀释性酸中毒。

血气分析数据:

因为HCO3-减少,所以,AB、SB、BB均降低,BE负值加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续

下降,AB

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产生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甚至昏迷嗜睡,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麻痹而死亡

(3)骨骼系统的改变:

影响骨骼发育,延迟小儿生长,引起纤维性骨炎和肾性佝偻病。

在成人可致骨软化症。

2.呼吸性酸中毒:

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pH降低,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为特征。

原因和机制:

(1)呼吸中枢抑制:

颅脑损伤,脑炎,呼吸中枢抑制剂(吗啡、巴比妥),麻醉剂量过大,酒精中毒;

(2)呼吸道阻塞:

喉头痉挛和水肿,溺水,气管堵塞——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3)呼吸肌麻痹:

有机磷中毒,重症肌无力,重度低钾血症;

(4)胸廓变化:

胸部创伤,严重气胸或胸膜腔积液,严重胸廓畸形;

(5)肺部疾病:

心源性急性肺水肿,重度肺气肿,胸组织广泛炎症或纤维化,通气功能障碍,ARDS;

(6)人工呼吸器管理不当,通气量过小而使CO2排除困难

(7)CO2吸入过多

分类与代偿调节: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急性气道阻塞,中枢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暂停;——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代偿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COPD,肺广泛纤维化,肺不张。

——肾代偿对机体的影响:

(1)CO2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

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颅内压增高,常引起持续性头痛

(2)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CO2麻醉”精神错乱、震颤、谵妄嗜睡,甚至昏迷,即肺性脑病。

4.代谢性碱中毒:

指的是细胞外液碱增加或者氢离子丢失引起的PH值的升高,以血浆中碳酸氢根原发性增多为特征。

原因和机制:

(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

①经胃丢失:

剧烈呕吐及胃液引流

②经肾丢失:

应用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2)HCO3-过量负荷:

摄入过量的HCO3-,摄入乳酸钠、乙酸钠,大量输入含有柠檬酸钠盐抗凝的库存血

(3)H+向细胞内移动:

低钾血症。

引起反常性酸性尿。

(4)肝功能衰竭时,尿素合成障碍,血氨过高。

分类:

(1)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呕吐、胃液引流,应用利尿剂

(2)盐水抵抗性碱中毒——全身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血钾,Cushing综合征。

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γ-氨基丁酸分解增强而生成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意识障碍等。

(2)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

组织供氧不足,因脑组织对缺氧极其敏感,精神症状甚至昏迷。

(3)对神经肌肉的影:

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表现为腱反射亢进,面部和肢体肌肉抽搐,手足搐搦。

(4)低钾血症:

严重时引起心律失常。

5.呼吸性碱中毒:

肺呼气过度引起的血浆Paco2降低,PH升高,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原因和机制:

肺的过度通气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发生机制。

(1)低氧血症和肺疾患;

(2)呼吸中枢受到直接刺激或者精神性过度通气:

脑炎、脑外伤、脑肿瘤,癔症发作,水杨酸、铵盐类药物,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分类:

(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高热和低氧血症

(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慢性颅脑疾病,肺部疾患,肝脏疾患,缺氧和氨兴奋呼吸中枢引起的持久性PaCO2降低而导致PH升高。

第七章 缺氧

一、各型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类型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动脉血氧含量(CO2)

动脉血氧容量(CO2

max)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CaO2-CvO2)

低张性缺氧

下降

下降

下降

不变或上升

不变或下降

血液性缺氧

不变

不变

下降

下降

下降

循环型缺氧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上升

组织性缺氧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下降

二、缺氧的分类、原因

(一)低张性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特点的缺氧。

①吸入气氧分压过小:

高原、高空,通风不良的坑道、矿井,吸入混合气体;

②外呼吸功能障碍: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

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房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法洛四联症。

(二)血液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缺氧。

①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