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777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解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象征着像傲立风雪中的梅花一样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此处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符合语境,与后文“关心着年轻一代”意思相照应。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意思的把握。

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考生不仅要背诵默写诗句,更要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蕴内涵,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分)()

A.杏林分种逢春茂;

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解析】A: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治病从不收钱,只让病人愈后植杏树以代酬金。

病症轻者种一株,重者5株,数年后,杏树已蔚然成林。

后世就以“杏林”颂赞良医;

B“画谱”和“无字文章”都可看出这是一副戏台联,是用来赞扬戏曲演员技艺高超的;

C“砚田”即指砚台,因为文人恃文墨为生,再结合“书味”可知这是一副置于书房劝勉读书人的对联;

D“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孔子是万世师表,因此D联最适合赠送给老师。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对联的适用语境,要求考生对一些文化常识和典故有所涉猎,积累功夫少不得。

本题所涉及的对联,难度适中。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严厉批判。

⑤但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A.②③⑤④①B.②⑤④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⑤④②③

【答案】B

【解析】第1步,浏览完五个句子后可知第⑤句“但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很明显是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位置应当位于语段中间。

根据句意可知第⑤句之前说的是“教化”的褒义,第⑤句之后说的是“教化”的贬义。

第2步,第①句是评论性语句,一般放在语段末尾;

第②句说的是“教化”的褒义,应当放在第⑤句之前;

第③句“如果能……”的内容是根据现状提出建议,一般也放在语段末尾;

第④句的句意是提倡教化会遭到批判,那强调的应该是“教化”的贬义,所以放在第⑤句之后;

第3步,根据第2步的逐句分析,可知放在第⑤句前的只有第②句,那语段的前两句就应当是“②⑤”;

第④句强调的是“教化”的贬义,紧跟第⑤句的转折;

之后先提出第①句的评论,再根据现状提出第③句的建议,所以后面应该是“④①③”,综上正确的顺序应当是“②⑤④①③”。

【点评】本题是江苏高考常考的排序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难度中等偏上。

2、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6~9题。

诲侄等书

元稹

告仑等:

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

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能不自惧?

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见之奉家法乎?

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尔所详也。

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

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

吾常自思,尚不省受吾兄正色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

吾尚有血诚,将告于汝:

吾幼乏岐嶷②,十岁知方,严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尽废。

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

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

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

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

及今思之,上下能及乌鸟之报复,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终身,偷活今日。

故李密云:

“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

吾此意虽吾弟兄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谏官,不忍小见,妄干朝听,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

不幸余命不殒,重戴冠缨,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有以谢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

及其时而不思,既思之而不及,尚何言哉?

今汝等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

其曰人耶?

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吾诚不宜言及于此。

吾生长京诚,朋从不少,然而未尝识倡优之门,不曾于喧哗纵观,汝信之乎?

吾终鲜姊妹,陆氏诸生,念之倍汝。

汝因便录吾此书寄之,庶其自发。

千万努力,无弃斯须。

稹付仑、郑等。

(选自《元稹集》,有删节)

注:

①樵苏之地:

指薄田。

②岐嶷:

形容幼年聪慧。

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登:

达到

B.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窘:

穷困

C.吾幼乏岐嶷,十岁知方方:

正直

D.吾终鲜姊妹鲜:

缺少

【解析】C选项“方”的意思是“道理”。

语出《论语·

先进》: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词性分析应是动词,而非选项提供的形容词“正直”。

【点评】本题考察“方”的实词义项,“道理”这个义项,平时所见不多。

本题适合用排除法,其余几个选项比较常见,考生比较容易判断出来。

这提醒我们,考试时,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方法,方可百战不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感谢兄长对家庭的贡献和对自己的爱护,为自己年轻时不谙世事、不理解兄长的教诲而感到愧疚。

B.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C.元稹任谏官,虽因敢于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主,播扬名声于后代,以告慰祖先。

D.元稹读书得陆姓姐夫传授,对诸外甥情感颇深,他叮嘱侄子将此信抄寄陆氏诸生,亦有“诲甥”之意。

【解析】B选项涉及的原文内容是“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粗成一名。

”从这些语句中无法得出“借书而读、不窥园井”是作者母亲的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内容的理解分析,难度中等。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

(4分)

【答案】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

【解析】本题4分,每句1分,重点字词为“谪窜”“期”“所怀”“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的重点字词和句式都比较常见,没有生僻字词。

(2)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

【答案】效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

【解析】本题4分,重点为“效职”“致命”“志”“尚……乎”。

【解析】本题考查常规实词和疑问句式,难度中下,考生结合语境认真作答,比较容易得分。

9.元稹对侄辈主要有哪些教诲?

请简要概括。

【答案】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谨慎交际。

(4分。

每点1分)

【解析】从“吾不能远谕他人,汝独不见吾见之奉家法乎?

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尔所详也”这句中能看出作者希望侄辈要懂得并记取元氏家族的历史,遵守家训。

作者用自身的读书学习经历告诫侄辈“父母天地,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即要爱惜光阴,读书进取。

此外,作者还用自己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这一事实告诫晚辈要谨慎交际。

【点评】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把握,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且能够清晰划分文章层次,才能避免错答、漏答。

难度中等。

【全文翻译】

告仑侄等人:

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

你们的志向还没有确立,却将要满二十岁而成年了,你们能不自己警惧吗?

我不能远以其他人作比,你们难道没见我兄长是如何奉行家法的吗?

我们家世代贫困节俭,先辈传下遗训,常怕广置家产会使子孙懒惰,所以家里没有薄田可种,这是你们清楚地知道的。

我私下看到我的兄长,二十年以来,以最低的俸禄来维持穷困至极的家庭生活,其中一半要靠奔波在外,向人乞求,来供给家用的不足。

然而我生来已经三十二岁了,懂得衣食的来源,是开始于我在东都洛阳任东台监察御史时。

我常常反思自己,我还不能懂得接受兄长严肃的教训,更何况是用鞭笞惩罚,用恶语责问呢?

我还有肺腑之言,将告诉你们:

我自幼缺乏聪慧的见识,十岁时才懂得道理,父亲严厉刚毅的训导无由听闻,师友的帮助一概没有。

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

那时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去借书,徒步拿着书卷,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

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

像这样十年,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介小官,略有了一点名气,到现在想起这些,上不能像乌鸦反哺一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不能减少内外亲属们的饥寒之苦,抱憾终身,苟且偷生到了今天。

所以李密说:

“生来希望做人的兄长,得以长期奉养长辈。

”我每当想起这句话,都会泪如雨下。

你们又看到我自从做了御史以来,效命职守从无全身避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

我的这些想法,即使我们兄弟之间也不忍心谈及,因为往年我愧任谏官之职时,忍不住个人的小小意见,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在河南洛阳遭到贬谪,我泣血洒泪西归,生与死无法向人诉说。

不幸的是我残余的性命尚能保全,重新又担任了官职,常常誓言要效力献身于君前,播扬名声于后代,待死后就可以在地下告慰祖先了。

唉!

到那时而想不到这一切,已经想到而又来不及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现在你们父母健在,兄弟成行,不在这时候刻苦钻研诗书,以求得荣宗显达,那还算人吗?

那还可以叫人吗?

你们与人交往,也应该非常谨慎。

我生长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不少,可是我不曾知道歌楼伎馆的所在,不曾在喧哗的闹市里放纵观览,你们相信这些吗?

我少有姐妹,姐夫陆家的各位外甥,我牵挂他们要超过你们。

你们趁便抄录这封信寄给他们,希望他们自强奋发。

你们千万努力,不要抛弃片刻时间。

元稹写付于元仑、元郑等。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分)

唐多令

刘辰翁

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

更何人、横笛危楼。

天地不管兴废事,三十万、八千秋

落叶女墙头,铜

驼无恙否?

看青山、白骨堆愁。

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

,欲何游。

【注】

三十万、八千秋:

佛家语,指灾难深重、历劫长久。

本词作于1276年中秋前。

是年正月,元兵入杭州。

铜驼:

古代置于宫门外的铜铸骆驼。

坱莽:

广大无边的样子。

10.简要分析上片开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5分)

【答案】境界阔大,烘托出愁情的浓重;

与“横笛危楼”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的抒情基调;

引出“天地不管兴废事”的感慨;

与下阕“除却月宫花树下”相呼应。

(5分。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写景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感情三个方面思考。

内容:

交代诗歌的基本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时令、天气等;

渲染气氛;

结构:

为下文做铺垫;

先言他物、引起下文;

照应部分内容;

过渡;

感情:

奠定感情基调;

烘托心境;

借景抒情等。

【点评】本题是古诗词常规考点,难度中等偏上,考生作答时注意回答“写景句”作用时,还要注意其位置的特殊性(在开头位置)。

11.“看青山,白骨堆愁”中“堆”了哪些“愁”?

“堆”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分)

【答案】

(1)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

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野的悲愁;

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

(3分。

(2)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百姓死难之多,形象表达“愁”之深重。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词思想情感,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由注释“三十万、八千秋”知国都杭州已沦陷,“兴废事”隐含着词人浓重的国家兴废之忧;

“白骨堆愁”是写百姓惨遭兵乱、词人对白骨露于野的悲愁;

由“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可知词人虽感现实苦闷,但又无处可去。

(2)本题考查诗词炼字题,可从手法、内容、作用、情感四个方面分析。

“堆”字既写出了百姓死难之多,又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愁绪”之深厚,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

【点评】本题共分两问:

第一问难度较大,考查对全词内容的概括,需要考生细致全面的理解分析诗词;

第二问考查炼字,难度中等,考生用好炼字题答题步骤,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

卫风·

氓》)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6)辅车相依,。

(《左传·

僖公五年》)

(7)判天地之美,。

(《庄子·

天下》)

(1)夙兴夜寐

(2)欲辨已忘言(3)术业有专攻(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6)唇亡齿寒(7)析万物之理

(2)中“辨”字易写错;

(4)中“锁”字易写错。

【点评】本次名句默写,课内名句相对简单,考生比较容易得分;

课外名句,比较生僻,不是太常见,考生容易失分。

建议考生备考时,在掌握牢固课内名句的前提下,适当涉猎课外名句。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

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

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

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

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

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

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

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

“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

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

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

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

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

而我确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最近有消息说:

“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

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一万五以上。

”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

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于是,我在XX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两万多条。

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

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

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我到底是没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

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

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锦衣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4期,有删改)

13.赏析第

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1)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

(2)运用烘托映衬的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背景突出蟋蟀唱歌时的自豪骄傲;

(3)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辨析、运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成“上帝的灯光”,“树叶”比喻成“天使合唱团”,蟋蟀的叫声比喻成“乡村小夜曲”;

“蟋蟀抽出纤细的弓弦”一句运用比拟手法;

田野、月光、树叶等背景,烘托出蟋蟀的歌声;

视听结合,有声有景。

【点评】本题为赏析表达特色题,为常规考点,难度中等。

14.本文第

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内容上:

说明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吏的嘲讽;

(2)结构上:

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剧;

(3)表达上: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阅读兴趣,激发读者联想。

【解析】段落作用,从内容、结构与表达多方面分析。

另外,引用丞相贾似道的事例,对读者和文章结构有一定作用。

【点评】本题是句段作用题与引用材料题的综合,难度中等,注意“引用故事材料”的作用。

15.“当蟋蟀成为一种产业,疏忽的确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请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

“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

此句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

【解析】句子含义题,首先解释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再分析句子蕴含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点评】常规考点,难度中上,主要是对深层次情感内涵的把握要全面,考生在此处会有一定失分。

16.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

(1)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

(2)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

(3)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

(4)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

【解析】探究标题意蕴,分清标题所指的具体含义、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晴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

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

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

陈三立先生赞其诗:

“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