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76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复习经典资料.doc

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

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

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

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

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

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

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  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九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

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

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

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

4.彗星

(1)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

(3)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6.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宇宙

(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

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

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

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时间    人物    主要学说理论

2世纪    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创立“地心说”。

该学说认为,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绕地球转动

16世纪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绕太阳转动

18世纪    康德一拉普拉斯    “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

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

(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

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

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宇宙空间2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2.地球仪和地图

①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

②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

③赤道: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通常用“E”表示(如34。

E);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通常用“w”表示(如340W)。

③赤道为0。

纬线,由赤道到南北两极各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越往北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越往南南纬的纬度数值越高。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通常以300和600纬线把纬度划分为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

3.平面示意图

(1)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2)方向  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个。

在地图上常用三种方向表达。

①用经纬网表达方向:

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用方向指示标表达方向:

在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

③在没有经纬线和方向标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2.地壳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的,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黏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1)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2)地震灾害预防活动

①工程性防御措施:

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

②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工作。

5.地形

(1)主要的地形特征

①平原:

地面广阔平坦,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

②山地:

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

③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起伏不大。

④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中部地势较为平坦。

⑤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坡度平缓,相对高度小。

(2)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

①山顶:

等高线封闭,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②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由山顶至鞍部,海拔降低。

③峭壁: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叠合并处。

④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⑤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第三节土壤

1.土壤的结构

(1)土壤的成分

①土壤是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的。

②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土壤的类型

    土壤颗粒    质地    性状    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    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    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少,粉砂多    颗粒较细    黏性,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