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507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一江千古属斯人Word文件下载.docx

不过,屈原没有像他的名字那样一帆风顺。

公元前281年,大楚江山崩溃在即,他在秦军东进的铁蹄声中绝望自沉。

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了两千年的中国文明。

这个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字,人们对他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这谜一样的男子,古往今来只有司马迁《史记》寥寥一千八百言记载。

374行的《离骚》、11首歌舞剧《九歌》和174个哲学命题的《天问》以及其他诗篇组成的楚辞,是他献给世界的全部。

千百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发问,屈原为什么投江?

他用生命捍卫的究竟是什么?

历朝历代都不乏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为什么只有他让一个民族以一个节日的名义,为他举行盛大的祭奠?

还是先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他生命的源头开始探寻吧。

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的秭归地区,不仅养育出王昭君这位传奇女子,还怀抱着一个叫乐平里的著名村庄。

这里山清水秀,屈姓人家随处可见,是学界和民间多数认可的屈原诞生地。

很少人知道,大量熊姓和屈姓出自同一宗族,因为屈原先祖源于楚王室熊姓。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以火神祝融为祖先的一支部落,从中原迁到汉江流域。

周成王时期,部落首领熊绎被周王册封为子男,楚国就此建国。

1942年,郭沫若亲自考察了秭归乐平里,他根据《水经注》关于巫峡风光的一段描写,认为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

因为他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委婉,他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

屈原在《离骚》开篇自述,他出生于三寅汇聚之时,就是夏周历的寅年寅月寅日。

不过,千百年来,这个神秘的诞辰对应于哪个公历纪年,学者们争论不休。

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量研究者认为公元前342年前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是屈原的诞辰。

也就是说,屈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约六十二年。

不过,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意外地改变了这个推断。

《五星占》,准确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3年共70年间的星相规律,与今天的测量结果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几。

根据《五星占》,学者们意外发现,公元前342年虽然有寅月寅日,但这一年并不是寅年。

胡念贻(湖南长沙人)先生认为,公元前353年的正月二十三为庚寅,而且无论周历还是夏历,这年的正月都有庚寅日。

再结合其他一些资料,那么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也就是楚宣王十七年应当是最为可信的。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最新考古发现,将屈原传奇式的降生,暂时定格在公元前353年。

此时的屈家,日益衰败。

作为楚国最古老、最显赫的贵族,屈家曾经世代担任楚国莫敖,总揽军政、外交、教育的大权。

清乾隆《湖广通志》记载的45名楚人中,屈氏就占有5人。

根据《离骚》自述,屈原父亲以族谱里历代祖先的盛名,激励屈原恢复往昔门户的荣光。

这个寄托家族复兴期望的婴儿,他是否能肩负起光宗耀祖的人生使命?

他又将在秭归度过一个怎样的童年和少年?

这是著名的乐平八景之一的读书洞,相传屈原就是在这里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

1956年信阳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上,清楚写道:

母教之七岁。

孩子7岁之前由父母负责教育,

7岁之后则进入学校接受礼教、音乐、诗歌、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饮食、射箭和驾车等全面教育,培养成文质彬彬、秀外慧中的君子。

史书上有记载,楚庄王时期,一个叫师孟的人,这个人做太子的老师,他当时就请教了楚国一位重要人物,教太子要用哪些参考书,他当时说了九种,其中就有春秋、诗,还有礼、易等,春秋就是历史之类的,诗就是我们后来的《诗经》,这个在《左传》中得到了证实,春秋时期楚国人和中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是在外交场合的时候,都是背诗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思,所以这个诗就是应该是后来的《诗经》,还有射、御之类,还是很全面的。

如果楚国的太子受这种教育,贵族我们想大致的内容也差不多。

公元前134年,太史公司马迁披李陵之祸,惨遭宫刑,遍访名山大川,发愤著书,写下了一千八百言的《屈原列传》。

这篇几乎是屈原研究的唯一史料,却对屈原的少年时代未置一词。

咏物四言诗《橘颂》,几乎是我们追索他少年踪迹的唯一直接文献。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阛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

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饱满的果实。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

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

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

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

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

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

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

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

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

以前的中学课本选过节选的《橘颂》。

这种南国嘉木消瘦常绿,枝桠坚韧;

橘花洁白,香气宜人;

橘果酸甜,沁人心脾。

屈原是最早歌颂柑橘的诗人。

这首名为《橘颂》的四言诗整齐划一,全篇比兴,庄重典雅,显然受到了以北方诗歌为主的《诗经》的影响,但歌颂的却是生长在南方的橘树。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看到的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发愤抒情的,而《橘颂》呢,是一首咏物希冀,通过用橘来写自己志向,而橘恰巧又是南方楚地,最为可以普遍见到的一种水果。

北方人会说,你像《论语》就讲,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但是在南方,屈原看到的是,橘是四季常绿的植物,虽然长得不像松柏那样高大,但是它开花结果,它四季常青,我想这样的一种象征物,对于年幼的屈原,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屈原,又是自己本土的,自己日常可以习见的这样一种果木,一定在他心目中不仅仅是充满感情,他看到的这样一些特点,把自己对于人格理想的一种追求,寄予到了橘的身上。

由于橘树只能在楚地生长,一旦离开南方,就难以成活。

因此,屈原以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即使遭受不幸依然矢志不移的情操。

在《楚辞》的各篇章,橘树都是忠贞高洁的象征。

《诗经》这种西周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是各国贵族子弟们学习的一种典范。

它是外来的,但也是楚国贵族当中最为流行的文学技艺。

学者们通常认为,《橘颂》是屈原早年的诗作,它很可能是少年屈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周文化的典籍,接受《诗经》然后去模仿的一首诗。

在《诗经》的朗朗读书声中,屈原成长为一个英俊少年。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

这位束发的少年,应该已经能够阅读各种礼乐典籍和儒家经典。

1993年10月,在楚国古都纪南城9公里处的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发现了一批先秦竹简。

郭店楚简共804枚,字数13000余个。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状如蝌蚪的蝌蚪文,也被称为虫书。

这些神秘诡异的虫书,刻录了16篇以儒家为主的典籍。

从诞生时间来看,这些文章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这正是屈原生活的年代。

少年屈原无疑接受了治国齐家的儒家思想,这为他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如果不出意外,屈原将在这个小山村里成长为一个恪守礼法、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不过,历史最大的魅力就是,命运往往会选择另一条不平凡的路。

我们中学课本里选有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

1932年,沈从文因发表小说《边城》而享誉民国文坛。

他用带着淡淡哀愁的笔调,将充满巫鬼文化的湘西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每年岁暮年末,湘西苗民便把傩神用红衣装扮起来,供放在正屋里,然后擂起雷鸣般的大鼓,巫师穿着鲜红如血的衣服,吹起镂银牛角,手拿铜刀,欢快地跳起舞蹈,以愉悦神灵。

在两湖地区,卜筮、招魂、跳丧习俗至今不衰。

楚人相信,鬼怪和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楚地五月采艾以为人形,县门户上,以攘毒气。

正月家家捶床打户,攊狗耳,灭灯烛以飨鬼鸟。

岁旦,汇二神持钺,贴于户之左右,以防鬼怪入户。

楚人通过巫师与鬼怪相互沟通,代尘世的人们祈祷,传达上天的意志。

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的并不是美丽的少女,而是特征鲜明、装饰浓艳的巫者。

史书记载,楚国的君王普遍喜好巫鬼祭祀仪式。

当伍子胥率吴国军队攻进郢都,酷爱巫鬼之术的楚灵王仍然手持羽扇,在祭台上鼓舞自若,以致于身死国灭。

有的同学要问:

楚人为什么如此好巫术?

是一种什么样强烈的体验,让楚人如此如痴如醉?

当人进入一种灵异状态,有的人会进入一种癫狂的状态,获得很高的愉悦感。

比如出现幻觉,它比日常喝酒要更强烈。

饱受巫鬼之风熏陶的少年屈原,是否也能伴随着楚乐翩翩起舞,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种神秘体验,无疑为屈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强烈的灵感源泉。

此时外面的世界,正发生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变革。

屈原生活的时代,随时都有战争爆发。

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183年的时间里,有大国卷入的战争就多达193起,几乎每一年都有一场大战,每年都有一个封国被消灭。

大大小小的国家犹如水中的幻影,兴起覆灭。

这个时期主要还是属于战国中期,那么这个时期他是一个社会大变动、大改组、大改革的时期。

我们高中课本就选过《国殇》。

由于这么一种变革所以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层面的大的变化。

一个是政治体制,这个时候开始由贵族制变为官僚体制;

再就是思想层面,百家争鸣。

我们读过《庄子》和《荀子》,我们知道,基本上他们比屈原年长一点,但是基本上是同时,主要在魏王、淮王时期,到楚襄王早期,庄子、荀子都不在世了,所以这样的思想、大家都产生了,跟屈原都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这个文化思想产生了很多的变化。

在早期,精美青铜器、玉石器和漆器的制,是号为百工的官府工匠,而按等级分别享用这些工艺品的则是王公贵族。

到屈原的时代,为了标榜权势和富贵,从诸侯到大夫,从家臣到庶人,几乎每一个等级的人们,都开展了工艺制作和艺术创造的竞赛。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就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直观反映。

我们不妨推断,作为火神和凤凰图腾的后裔,屈原身上流淌的是南方民族热烈奔放的血液。

在一个神秘而充满艺术气息的贵族家庭中成长,屈原不需要绞尽脑汁的冥想,只需要借助神灵附体时奔放的呐喊,一篇篇如歌的华章就自然流淌出来,成为雄视千古的诗歌之王。

清末文学批评家王国维认为,屈原是南北文化融合、以北方文化为主的诗人,他兼具北方人之感情

与南方人之想象,这是日后他写就大诗歌的人格基础。

先秦时代礼法规定,男二十束发戴冠。

公元前333年农历3月26日,屈原在秭归行加冠礼。

根据礼法,他应该向父亲深深地跪拜。

从这一天起,他已经成人,可以离开家乡奔赴楚国都城,开始意气风发的少年壮游。

这时的秭归春风化雨,沿江橘树一路开满清香洁白的花。

行走在橘林中的少年,如一棵荣华满枝、纯真高洁的橘树。

第二课《九歌》

从三峡到江陵的水路,见证了无数的战争风云和历代沧桑。

它曾经是古代运输和军事的要道,也是一条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诗篇的河流。

公元759年春天,被流放到夜郎的诗人李白走到白帝城时被赦免,他随即乘舟顺流返回江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著名诗句,描述了他惊喜交加的心情。

从此,这位57岁的失意诗人彻底归隐江湖,在江南山水间度过最后的四年。

就在同一条河流上,在更早的两千年前,一个风发意气的青年却端坐船头,赶赴郢都求取功名。

屈原到郢都后如何开始从政生涯,史料没有记载。

但我们推测,和李白曾经游学长安一样,青年屈原肯定会去著名的兰台结识权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

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

楚广兰台之宫,这座早已消失的华美宫廷,亭阁错落,远山簇簇,近水茫茫。

因植满兰花,故名兰台。

它是楚国的文化交流中心,文人学士在此陪伴君王讲学论艺,读书作赋。

君王在这里接触和考察青年才俊。

史料记载,屈原一生担任过两个职务,其中一个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三闾大夫。

这个职务负责宗族子弟的教育、祭祀和选拔,不仅要熟悉楚国特有的祭祀文化,还需要接受严格的中原礼仪训练。

显然,这对屈原来说游刃有余。

这是1987年湖北江陵包山二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楚漆画——《聘礼行迎图》。

它反映的是诸侯之间交往活动的场面,无论是马车的大小、马匹的数量,还是宾主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

画面用土黄、橘红、海蓝、棕四色漆成,通长87.4厘米、宽5.2厘米。

整幅画面绘有人物26个,骖车、骈车各两乘,大雁9只,狗2只,猪l头,树5棵,构成了一幅战国时期繁华的聘礼行迎图。

该图画面用树木分隔为5段,又以犬、猫为间隔,按其情节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以奔驰的车马、冕冠垂缨的乘人、襦衣青帻的随从及拜接者组成,表现的是一派聘问出行途中的景象。

另一部分则由气宇轩昂的褒衣博带者与待发的骈车为主体,表现的是一幅主国出使接宾的场面。

凭借这幅《聘礼行迎图》可以想见,深谙贵族礼节而又学识渊博的屈原在代表楚国迎宾时的得体应对,也由此积累了娴于辞令的美誉。

后来屈原担任楚国的三闾大夫,也是名至实归。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第二个职务,是左徒。

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200枚竹简。

著名楚辞学家汤炳正,在竹简上发现了左侯和右侯的官职记载。

经过考证,他认为左侯就是左徒。

左徒不仅参与和分管国家的内政外交,而且代表国家参加国家之间的交往,这些竹简就证明了楚国的左徒曾经代表楚国来曾国参加曾侯的葬礼。

左尹相当于副丞相,国务院副总理,他就是直接可以汇报,向皇帝汇报,对楚王负责。

我们看到这一个案件,左尹以王谒命唐公,公就是县公,就像县里的最高长官,他是以王的命令,所以他可以直接对王来负责,打交道,所以我认为这个从职掌来看,屈原很可能就是左尹。

屈原为楚王造宪令的时候,宪令,宪就是法,制定法律,法律为左徒这个事情,应该跟左尹这个职掌是一样,都是属于法律方面的。

曾侯乙竹简的出土,印证了左徒是仅次于令尹(宰相)这一重要职务的推断。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记载,从此有了考古的依据。

此时的楚国,正处于国力的巅峰时期,它地跨丹水、淮河和长江流域,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达两广,北至陕南,版图达到了战国时期的巅峰。

作为东方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国,国土面积仅次于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

奔走于郢都、往来于兰台的士子们自然是摩肩接踵,试图在这里实现荣华富贵,大展宏图。

在人才济济的楚国,短短的时间内,屈原为什么能少年得志,脱颖而出?

原来,屈原仕途之所以如此顺利,和当时暗流涌动的楚国政坛息息相关。

在战国七雄中,齐国最富,楚国最大,而秦国最强。

地处中原的韩赵魏被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包围,常年战争不断,十分被动。

为了生存,这三个国家有时选择和西方的秦国结盟,由于是横向排列,所以被称为连横;

有时选择和南部的楚国结盟,由于是纵向排列,所以被称为合纵。

历史著名的合纵连横由此而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就在屈原来到郢都的这一年,一个巧舌如簧的人物成为楚国宫廷的座上客,他就是名震天下的纵横家苏秦。

他肩负的使命,就是为赵王说服当时的统治者楚威王,联合关东六国抗击秦国。

苏秦对楚威王晓以利害,他说: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一代明君楚威王对苏秦说了一段著名的对白: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内与臣谋,不足恃也。

满朝文武无人关心社稷安危,楚威王自然寝食难安,食不甘味。

假托唐代传奇小说家沈亚之的《屈原外传》写道:

屈原瘦细,美髯,丰神朗秀,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

在清代画家萧云从的《离骚图》里,屈原峨冠博带、佩戴长剑,显然和古墓中发现的楚国贵族服饰迥然不同。

他以清香的菱叶、洁白的荷花装饰自己,向世人告白自己的高洁品质。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刻,一个与大多数贵族截然不同的、朝气蓬勃、娴于辞令并且渴望建功立业的贵族青年,深深触动了楚威王。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

太子熊槐登上楚王的宝座,史称楚怀王。

从此,这个楚国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帝王开始了自己长达30年的统治。

相传这位楚怀王,曾经做过一件触怒天下诸侯的惊人举动,就是将各国君王铸成金像,让大国君主驾马赶车,小国君主在下面徒步跟随。

这个故事虽然不存于正史,但至少说明怀王好大喜功。

他从先父手中接过一个全盛时期的楚国,却没有经历任何历练,这也为日后楚国的噩运埋下了伏笔。

屈原美政思想主要是在外交上主张抗秦,在内政上,主张变法富强。

这不仅延续了楚威王的政治路线,况且真能如苏秦所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试图有所作为的楚怀王当然更是乐见其成。

公元前318年,秦国加紧进攻魏国。

迫于军事压力,魏国宰相公孙衍四处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并来到郢都请楚怀王做合纵长。

笔者研究推测,就是在这一年,楚怀王为了加强执行合纵战略的力度,任命屈原为左徒。

作为一个诗人,屈作的步伐并没有因政务繁忙而停止。

一部分史家认为,中国最美丽、最浪漫的诗歌《九歌》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例如闻一多先生考证,《九歌》其实反映的是远古婚制时代男女自由爱合的风习。

不过,这些原本粗陋不堪的民间传说,到了屈原这位心性高洁的文学奇才手里,却成为奉献给爱神的一束无比圣洁的鲜花。

在屈原的笔下,山鬼是一个奇幻、迷离、幽怨、深情的小女子,她自由自在,骑着赤豹,呼唤狸猫来做自己的随从,去会自己的情人。

仿佛整座山就是她的伊甸园。

这位山林女神,她能把草木做成车辇,还能将青色的石兰花裁成美丽衣裳,再插一朵杜衡在发髻上让爱人相悦。

屈原将女子约会的心理写得如此动人,难怪古人贺贻松在《骚筏》中评价说:

凭空点缀,字字奇绝。

在中国古代文学描述的女神中,热烈奔放的山鬼最接近现代人对女性的审美诉求,由此成为当代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九歌》中其他篇章,同样字字奇绝。

历朝历代,《九歌》都因为自然清丽,朴素纯净的语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浪漫最优美的诗篇。

不过,看似如此纯美的诗歌,其实暗藏着战国风云中的铁血杀机。

从诗歌描述的场面看,《九歌》是祭祀中的唱词。

《九歌》共11篇,一共祭奠了9类神灵。

史家注意到,河伯和山鬼这两个神灵似乎不符合楚国祭祀的常规。

长江是楚国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什么不祭祀本土的江神,却祭祀代表黄河的境外神河伯?

楚国的名山大川众多,为什么小小的山鬼,也就是於山女神,却跻身于受祭的行列?

经过考证,不能不说它可能与军事密切有关。

河伯是黄河之神,当时楚国要与中原结盟共同抗击强秦,作战的主要地点就是黄河流域,因此祭祀河伯事关重大。

楚人向河伯表示,在楚秦交战时,你如果能帮助楚国的忙,我们将好好感谢你。

这个意思用艺术形象表示出来,就是南浦美人在爱情上对河伯的考验。

山鬼,即於山女神,也就是商於之地的山神。

这块土地是楚国长期被秦国占领,也是秦楚交恶的一个根源。

国殇更是直接和作战有关,祭奠往昔在战场上牺牲的亡灵,颂其英烈,激扬士气。

可见,《九歌》是在合纵抗秦中求神助战的祭祀礼仪。

谷永在《汉志》所说:

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

原来,《九歌》是楚王室祭祀神灵的歌舞剧,目的是仰赖神灵的帮助打败秦军。

结合诗歌整体欢快明朗的风格,陈子展先生确定《九歌》创作于公元前318年,为楚国宫廷祭祀所作。

这一年,正好是合纵六国攻击函谷关的开端。

在历史上,这是第二次六国合纵。

早在公元前333年,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主张合纵的苏秦就成功地挂上六国相印,在洹水之滨召集关东六国会盟,秦惠文王整整十五年不敢进犯关东。

因此,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左徒屈原显然抱有乐观态度。

据考证,楚国当时的令尹昭阳是名震一时的大将,屈原作为三闾大夫和左徒,根据楚国民间歌舞,编排一场华美的祭祀典礼,鼓舞楚国将士是当然的职责。

楚怀王11年,函谷关下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拉开了序幕。

在魏相国公孙衍的游说和协调下,楚怀王被推举为纵约长,声势浩大的六国联军进攻开始了。

战线分为东线和西线。

在西线,经过一年的相持,秦军斩杀8万韩军,声震关东。

在东线,秦国的盟国——宋国,东伐齐,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灭滕,有其地。

历时三年的合纵以惨败告终,可以想见,楚国朝野上下必定对这次失败议论纷纷。

作为合纵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屈原面临着空前的政治压力。

屈原在《惜往日》开篇,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回忆了他当时的处境: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这首诗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屈原承认,尽管自己存在一些过失,楚王仍然把机密的大事交付给他去做。

有学者推测,此时的楚怀王,不但没有责罚屈原,反而交付给他一项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造宪令。

所谓宪令,就是法令。

造宪令,就是出台法令进行改革的意思。

很可能楚怀王认为,失败的原因除了六国不齐心,根源在于关东各国自身制度的落后。

他决心继续重用政治观点和他接近的屈原,全力推进变法。

而屈原的人生,也因变法陷入了更大、更深的政治漩涡当中。

第三课《离骚》

吴起,生于公元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