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41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精品推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原因

①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次失败的教训。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看到希望。

三.思维点拨

要客观地、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既要认识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

要注意近代思想与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理论”等政治原理去分析不同时期近代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理解近代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四.难点突破

(一)全面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

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论争

2.思想近代化的五大特征

(1)一个主题: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3)三个阶段: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4)双重性质: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5)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

由于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思想。

1.三民主义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并将其阐发而成。

(2)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3)实践

①旧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②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

(4)评价

①旧三民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新三民主义基本推翻了旧军阀统治。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到成熟

(1)发端(国民革命时期):

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

探索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

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

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

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正确认识三民主义的演变

2.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1)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2)意义: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统治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3)特征:

其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感悟高考:

近3年高考真题汇编

例1:

(2012年高考天津卷)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解析】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

古代中国人一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央”,到晚清时期不少国人仍这样认为,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戊戌变法期间这首诗歌实际上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学习西方,进行改革。

故答案为D项。

例2:

(2012年高考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

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

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例3:

(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9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

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机械化);

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属于政治民主化范畴。

C项属于战争,D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从整体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AB比较,辛亥革命显然优于清末新政。

例4:

(2013年重庆高考7题)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编》

例5:

(2013年安徽高考13题)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例6:

(2013年天津高考5题)“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例7:

(2013年四川高考4题)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例8:

(2013年江苏高考7题)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9:

(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题)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例10:

(2013年安徽高考37题)(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

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

“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

响。

(9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15分)

【参考答案】

(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

礼乐制度等。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

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3)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

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受摧残;

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例11:

(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

“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12分)

(1)孟: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

(11分)严:

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

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

将君主置法律之下;

自由、民主;

建立议会制度;

实行三权分立;

开启民智。

(9分)差异:

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3分)

例12:

(2013年天津高考13题)(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4分)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

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5分)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

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李大钊:

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例13:

(2014年四川卷)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

“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

“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

“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14:

(2014年北京卷)《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

故选B项。

例15: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故答案为B项。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解析】本题以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A项表述不准确,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B项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应该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科学思潮的兴起;

D项表述太过绝对,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非常重视人文教育。

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1929—1936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C项正确。

例17: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四种势力都强调主义,其中三派为军阀,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三个军阀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A项错在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材料中四种势力的思想有很大差异;

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不能称其为军阀,故排除B项;

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不是三民主义,故排除D项;

四种势力均打着主义的旗号,说明民主思想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故答案为C项。

例18:

(2014年广东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本题以中共七大的报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说明毛泽东赞成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D项与此无关。

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说明毛泽东当时坚持走新民主主义路线即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例19:

(2014年福建卷)(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

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

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

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

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

(1)延续时间长;

不断发展完善;

选拔方式规范;

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

(3)看法:

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

挽救民族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