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34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教招教育学综合整理终极版Word下载.docx

化性起伪

西方萌芽

苏格拉底

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法”)--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

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学科建立:

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夸美纽斯

民主主义;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的

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教育有其现世目的

“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

适应自然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学制系统

四个时期

班级授课制

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全班教学)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

《爱弥儿》

教育的核心:

自然主义-—“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教育的人物:

使儿童“归于自然”

裴斯泰洛齐

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重心:

要素教育;

第一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教育目的:

培养绅士(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建立:

赫尔巴特(传统)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近代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理论体系

伦理学、心理学

最高目的:

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三中心

课堂、教材、教师

杜威

(现代)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学三大著作之一

●实用主义

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活动、经验、学生

教育学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19世纪末——德国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

2.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苏】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五条教学原则

【美】布鲁纳

《教育过程》

【德】瓦·

根舍因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法】保罗·

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广义:

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质的规定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

起源

名称

地位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

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

心理起源说

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教育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的指导下形成的。

恩格斯、凯洛夫

多集中于苏联和我国

发展历程

1。

原始社会

标志:

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特征: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奴隶社会特征:

(2)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序、校);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

基本学科:

六艺(礼、乐—核心、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打破:

学在官府;

显学—-儒、墨;

学术自由;

稷下学宫

两汉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专制;

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鸿都门学

魏晋南北朝

郡国学校制(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

隋唐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

程朱理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固定格式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

“以僧为师"

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或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

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

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

雅典

培养商人和政治家

斯巴达

培养军人

中世纪欧洲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僧侣——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培养封建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主导

(一)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措施——讲、读、讨论;

教具、实验药品、仪器…

(二)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因素,教育影响是属于“物”的要素.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

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力1.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3。

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

决定教育体制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教育在生产科学文化知识

4.决定学校专业的设置3。

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与文化

1。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1.具有整理、筛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2.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

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a、学校的物质化有二种表达方式:

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c、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学生文化

1)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②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③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④互补性,学生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涵义: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

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定义: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启示: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所以,教育活动一般不可“陵节而施"

,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非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起教育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阶段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教学,效果好!

3.不平衡性:

表现:

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不平衡的。

如,两个生长高峰。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互补性:

①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②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个别差异性:

①男女性别的差异

②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的差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1。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遗传及其作用2.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及其作用2。

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3.不决定人的发展

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

(马克思“搬运夫与哲学家,王安石《伤仲永》,《天才的教育》的威特)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

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结果。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①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能,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调控作用

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

观点: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卢梭、康德、马斯洛、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孟轲等人

(卢克斯+伏尔泰+孟子)

①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

①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

无目的论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辩证统一轮

马克思的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基本理论:

2。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热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

因此,

(1)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要求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其核心与主体;

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更加注重和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

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制度化

非制度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壬寅学制: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设女子高师,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学堂改为学校。

4)壬戌学制: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

.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也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2)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1951年学制改革

1951。

10,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新中国正式颁布实行第一个学制)

2)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①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