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22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课件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政治经济制度

①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文化

①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科技

1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2影响教育的对象。

3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五)人口

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地域分布不平衡:

分别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

3.课程理论及其流派(3个)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课程中心理论)

【1】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巴格莱

【2】主张: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流派:

①巴格莱的要素主义

A.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B.课程设置的原则应当首先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C.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而最有效能和效率的就是学科课程。

D.其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组织。

②赫钦斯的永恒主义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名著课程与教材的优越性。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3】核心观点: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A.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B.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1】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1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论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2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4.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

①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

②制约着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

①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

②经济的地区差异。

③市场经济(有必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三)文化:

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文化多元

(四)科学革新:

②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

③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

①身心发展的特征②学生的需要③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5.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3个)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1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

2评估行为:

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

3安排相倚关系:

选择强化物和安排强化方式。

4实施方案:

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5评价方案:

测量想要的得到的行为反应。

【3】程序教学的方法。

1直线式:

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

2分支式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发展学生的智力。

②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教学内容:

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4教学方法:

提倡使用发现法。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1】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教学过程: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确定帮助的情境。

2探索问题。

3形成见识。

4计划和抉择。

5整合。

【3】教学方法:

强调意义学习。

包括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师生关系:

教师是促进者。

应具备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品质。

6.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5个)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地学习知识。

④防止只专注知识传授或纯思想教育的倾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

②引导学生积极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③防止只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

(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①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照教学的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7.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6个)

(一)程序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

斯金纳

②指导思想:

行为主义心理学。

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

③目标:

通过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使学生作出合乎实际需要的行为反应。

④基本结构:

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

(二)发现教学模式

布鲁纳

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三)掌握教学模式

布鲁姆

掌握教学理论。

只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到达掌握的程度。

教师为掌握而教,学生为掌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到达掌握的状态。

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测验、矫正、再测验

(四)暗示教学模式

洛扎诺夫

暗示学理论、现在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的研究

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⑤基本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原则

(五)范例教学模式

马丁·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结构主义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

强调精选材料,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智力。

教学与教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和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A.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的阐明“类”的阶段

C.范例性的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D.范例性的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

以学生个人为中心,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故曰“非指导性教学”。

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确定帮助的情境、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8.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9个)

(一)传递-接受式

①指导思想: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②目标:

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促进其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③基本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缺点:

容易出现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自学-辅导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掌握系统知识,获得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A.提出要求,呈现自学内容B.学生自学C.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答疑D.练习运用E.及时评价F.系统小结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适用面窄。

(三)问题-探究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重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事实来建立理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A.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B.收集资料,分析整理

C.验证假设,形成解释

D.组织结论,展示交流

E.评价结果,反思探究过程

(四)引导-发现式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杜威布鲁纳)

以培养学生探索新知,概括归纳的能力。

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五)情境-陶冶式

使学生处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活动。

(罗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

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学习。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六)示范-模仿式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

训练行为技能。

定向-》参与性徐连-》自主练习-》迁移

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

(一)特征:

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

(二)评价

【1】优势(五个有利于)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5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2】劣势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内在潜力。

3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9.德育过程的规律(4个)

(一)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

②道德活动是将外在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四个环节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调节。

四个是统一的整体,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①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②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四)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注】德育原则(7个)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六)照顾年龄特点和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0.德育模式(5个)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

【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①道德发展规律:

从他律到自律。

②道德发展的动力:

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

③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

④课堂应用: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的讨论;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合理奖惩。

【2】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良心或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二)体谅模式(麦克费尔)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学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4教育即学会关心。

因此,强调两点:

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

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三)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西蒙)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评价过程:

(一)选择①自由的选择②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③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二)赞赏④赞同与珍视⑤确认(三)行动⑥依据选择行动⑦重复

(四)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

①儿童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②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④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五)集体教育模式(马卡连柯)

①教育的前提:

尊重与信任

②教育原则:

集体教育和前景教育

集体教育原则: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

前景教育原则:

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又被称为“明日快乐论”。

3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劳动教育,附之合理惩罚。

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

1.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8个)(创私学编六经,作用,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教学内容、方法、德育、教师)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庶、富、教”思想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A.扩大了教育对象。

B.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

C.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以西周的“六艺”为教学内容,以道德教育居首,文化知识为从属。

(文行忠信)

1偏重社会人事。

2偏重文事,忽视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

3轻视自然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

(四)教学方法

1学思行并重,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

3因材施教

4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五)道德教育

1内容:

“仁”和“礼”

2方法: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六)论教师

1学而不厌

2诲人不倦

3温故知新

4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

6教学相长

2.孟轲的教育思想(5个)(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深造自得)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1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又叫做“四端”,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

2人性在本质上的平等性:

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异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

3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发扬善端,“求其放心”。

(二)“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1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

2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1理想的“大丈夫”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是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四)“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

1深造自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循序渐进:

“盈科而后进”。

4专心致志

3.荀况的教育思想(6个)(性恶论、大儒、闻见知行、尊师思想)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伪”是人为,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依靠环境和教育。

②“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化性起伪”。

(三)培养“大儒”的教育目标

①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贤能之士;

理想层次:

圣人。

②人才的划分: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③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作为理想目标。

(四)“闻见知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①基本路线:

闻-见-知-行

②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

“虚壹而静”。

(五)论教师:

尊师思想

1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

2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5个)(素丝说、兼士、科技与思维训练、主动和创造)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用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形成的影响。

(三)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

条件: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四)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1.科学技术教育:

最有特色的方面,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

2.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辩乎言谈”、“察类明故”。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A.不满儒家“拱己以待”,主张“虽不扣必鸣”。

B.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地“上说下教”。

②创造:

述而作。

反映了他对文化遗传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

3实践

A.“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着眼于效果与实践。

B.其实践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4量力

A.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B.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5.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逍遥)

(一)“法自然”与教育作用(否定了教育的作用,顺其自然)

(二)“逍遥”的人格理想

(三)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贵师”、“道观”、“用反”、“虚静”(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6.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实用主义和独断主义)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教育无用论,只重视法制)

(二)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7.《大学》

(一)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并进行了论证。

(二)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教育哲学论文)

(一)性与教

(二)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

(三)修养的途径(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四)学习过程即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

9.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三大文教政策、性三品说、道德教育)

(一)著作:

《春秋繁露》、《对贤良策》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1独尊儒术

2设立太学,中央直接掌握教育大权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三)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对象)

(四)论道德教育

1德教为立国之本。

2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强勉行道、正谊明道、明于性情

10.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批判神学,胎教、鸿儒、创造性)

(一)代表作:

《论衡》

(二)对纎伪神学的批判

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人死神灭”等。

(三)关于教育的作用

①首先通过胎教,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②在出生以后,虽然先天禀赋已有差异,有优劣之分,但仍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弥补。

只要根据自己先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就能成为自我完善的人。

(四)以培养“鸿儒”作为教育的理想目标

人才分五等:

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尤其是后者。

明确提出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

(五)论学习

(一)知识来源(学习)

(二)过程(感性-理性)(三)效果(效验)(四)方法(问难与距师)

强调批判和怀疑,问难和距师,学思结合的原则。

11.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士大夫教育、性三品、家庭教育)

(一)梁朝,《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二)论士大夫教育

①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A.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