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
《师说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 “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意思是说它是属于美学研究范围的,只是不被看作重要的问题。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 C项强加因果倒置,“前理解”是因,“不是被动的”是果。
【答案】 C
【知识拓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错误选项:
①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②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③张冠李戴。
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④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
考生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解析】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说法太绝对,原文还有一个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
另外“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
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 “所住”是固定的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拆开。
排除A、B。
“护儿”是“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数见军旅护儿”解释不通,排除C项。
【答案】 D
【规律总结】 做好文言断句题要以理解通篇文章为基础,做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包含此句的段落,力求对整段内容有大体了解。
断句时先凭借语感将容易断开的地方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推敲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可以利用“曰”“云”“言”等对话标志断句;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答题时运用排除法,对各选项间的不同点进行分析排除,代入原文检验,进而选出正确答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嗣位指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
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的说法错误,宇文化及杀来护儿时,炀帝因叛乱已被捉住,没有办法保护他,与他直言劝谏没有因果关系。
【技巧点拨】 准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基础是读懂原文,选项中的内容往往涉及的是原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推断能力。
错误选项常见类型包括:
对古今异义词理解错误;
事件杂糅;
时间错位;
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
有意缺失。
考生还原选项时与原文一一对照,并结合上下文检验选项的说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解析】
(1)句关键词语“军旅”,意为“战事”;
“咨”为通假字,通“滋”;
“幸”指皇帝驾临某地。
(2)句中“凶逆”译为“凶残的逆贼”,“泉壤”指“九泉”,“王室”指“朝廷”。
把重点实词和句式准确理解,然后连词成句,即可准确翻译。
【答案】
(1)陛下发动战事,百姓很容易滋生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非常担心这不合适。
(“军旅”“咨怨”“游幸”各1分,句意2分)
(2)(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以至于让朝廷落到这个地步,只能抱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凶逆”“泉壤”“王室”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没有懂事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扶植教导他,非常慈爱和顺。
小时候就非常卓越,初次读《诗经》时,放下书感叹说: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为国杀敌来取得功名成就!
”周围的人都为他的话感到惊奇,并认为他志向豪壮。
等到长大后,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
正赶上周朝军队平定淮南,他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多次看到军队,来护儿慷慨激昂有了立功成名的志向。
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陈之战中,来护儿立下了功劳。
晋升官位到上开府,赏赐物品一千段。
仁寿初年,升迁为瀛洲刺史,凭借善于处理政事闻名,多次受到慰劳勉励。
隋炀帝即位后,被提拔进入朝廷,瀛洲百姓拉住车驾挽留,多日不能走出瀛洲边境,到京城上疏请求他留下的人,前后有几百人。
隋炀帝对他说:
“从前国家不太平,你就是名将,现在天下无事,你又是好的官吏,可以说文武全才啊。
”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游江都,对来护儿说:
“穿上华丽的衣服白天游玩,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现在就是这样了。
”于是赏赐他财物二千段,还有牛和酒,让他去拜谒祖先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
还让三品以上的官员聚集在他的家里,一整天畅快饮酒,朝野上下都认为他很荣耀。
十二年,炀帝巡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
“陛下发动战事,百姓很容易滋生怨恨。
希望您停驻在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
陛下现在巡游江都,那是我衣锦还乡之地,我蒙受恩情深重,不敢只为自己谋划。
”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起来,连续几天不召见来护儿。
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被引入宫内,炀帝对他说:
“你的心意竟是如此,我还再有什么期望呢!
”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
等到宇文化及叛乱,特别忌恨他。
这一天早晨将要上朝,被字文化及捉住,来护儿说:
“陛下现在在哪?
”身边的人说:
“现在被捉住了。
”来护儿叹息说:
“我是辅佐君位的臣子,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以至于让朝廷落到这个地步,只能抱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于是被杀害,来护儿重视承诺,交往诚实敦厚,轻视钱财,不置办产业。
至于行军带兵打仗,多有独特的计谋,每次看着兵法,说:
“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他善于安抚士卒,部署严明,所以都能为他以死效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答:
【解析】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抒写了诗人对长安美好春光的回忆。
诗人精于炼字,用“抱”“吹”描写蜜蜂和鱼儿,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趣味与几分生机。
诗人写景顺序由上而下,俯仰结合,使画面充满层次感。
【答案】 ①用词巧妙。
“抱”“吹”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蜜蜂抱着花须随风飘落,鱼儿吞吐水沫吹着柳絮游玩的情景,让本是残春之景的“飞花”“落絮”平添了生机和趣味。
②俯仰结合,写景顺序分明。
“树头蜂抱花须落”是仰视,“池面鱼吹柳絮行”是俯视,写春景富有层次感。
【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写景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包括:
高低、上下、内外等空间角度,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色彩的角度。
②从表现手法角度。
③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写诗人想借写诗、喝酒消除悲苦愁绪,悲忧郁愤越积越深。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写诗人擦拭朝冠的动作以及对唐朝复兴重戴朝冠上朝的期待。
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答案】 ①客居旅舍的寂寞与悲伤。
诗人流落他乡客居无聊,想要写诗抒写心境,而未作成,只好用酒做骑兵,借酒消愁。
(3分)
②期待唐朝复兴后为国报效,不负朝冠的高尚节操。
诗人擦拭自己的官帽,不要被尘埃污染,期待有一天唐王朝复兴,再次穿上朝服参与朝政。
【翻译】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抒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寄居旅馆之中,于是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
颔联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
颈联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他想写诗抒发悲苦的心境,但诗未做成,只好借酒消愁。
尾联写他要好好地保存好自己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而且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
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
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
劝学》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红楼梦》中有诗云: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
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
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
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
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不为老汪。
“为啥?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
“娘们儿家。
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