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大二国贸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南京财经大学大二国贸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财经大学大二国贸考试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就是贸易产生的基础。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一小部分贸易——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利。
3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比较优势论的内容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该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或称比较优势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比较大的商品(或称比较劣势商品),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相对)技术水平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对)生产成本不同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
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是最有效率的,而另一国都是效率最低的,但只要它们在生产不同产品的优势(或劣势)上存在任何差别,它们就能够从相互间的贸易中获益。
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
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出口那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为英国倡导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2、该理论未对国际贸易的交换比例如何确定做出合理的解释。
3、未涉及到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4、只分析产品供给,没有考虑世界市场的需求。
4提供曲线、贸易条件的意义
提供曲线的定义:
提供曲线(offer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
提供曲线意义:
提供曲线表明了在一系列相对价格下,一企国家为了换得一定量的Y(或x)商品所愿意提供的x(或Y)商品的量。
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和供给条件(即生产可能性)所决定的。
因而提供曲线既可以看作供给曲线,又可以看作需求曲线。
作为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
作为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进口。
于是,国际贸易中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就结合在提供曲线中,因而可以用提供曲线来分析国际的均衡。
贸易条件定义: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
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国际贸易条件
A.国际贸易条件TOT或叫国际交换比价,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1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
B.国际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贸易条件的经济意义: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好处的变化状况,用于衡量该时期该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
2、贸易条件:
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简称“交换比价”。
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种类繁多的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公式为: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
进口价格指数×
100
5要素禀赋理论的概念、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H-O理论强调一国的要素禀赋是导致国与国之间商品价格差异的因素之一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一系列特定条件下,自由贸易将使要素价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
这些特定条件包括:
完全竞争、无交换成本、不完全专业化、相同的线性其次生产函数、无外生经济、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上相对要素密集程度不变、要素质量相同、要素数量不大于商品数量。
这种绝妙的阐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最后推广到了n个国家、n种要素和n种物品;
H-O理论则没能做到这一点,它至今仍只是一个讨论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商品的定理
7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理论
(一)要素种类和要素异质说
(二)人力资本说
(三)贸易保护说
(四)自然资源说
(五)要素密集度逆转
(六)需求偏好的逆转
(七)贸易政策的扭曲
8产业内贸易的内容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
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1)产业内贸易(定义,衡量指标)
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即在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内同时进口出口相似的产品,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也称之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Overlap)。
PPT14
(2)需求相似论(提出者,理论的内容)PPT21
研究的角度:
从需求方面,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研究的产品:
制成品
研究的国家:
要素禀赋相近的发达国家
核心思想: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观点一:
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
1.产品生产初期,对本国市场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因此更看重国内市场的获利机会。
2.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自本国需求。
(新技术带来生产规模扩大,国内供给>
国内需求)
3.新产品交流(产品市场适应性)在国内具有成本优势-交流成本低。
观点二:
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相似程度
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两国偏好越相似,则一国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
两国偏好越完全一样,则两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可能一样,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观点三:
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最大。
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最大;
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大,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贸易存在障碍;
两国中一国是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另一国没有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
对需求相似理论的简评
积极方面: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2.解释产业内贸易。
假设产品系列是行业内的垂直差异产品,质量高低从上到下排列。
产业内贸易来源于消费者的收入相近和偏好重叠。
不足之处:
1.不能解释贸易流向
2.不能完全解释产业内贸易,现实中厂商只生产一类产品中的有限品种。
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保持单位成本很低。
9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
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创新阶段:
创新过失该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产品成熟阶段:
发达国家成为该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国,创新过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产品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
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决定其比较优势的要素不同,从而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不相同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弗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具体内容阶段
第一阶段:
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第二阶段:
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第三阶段:
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第四阶段:
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
典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10保护贸易理论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政策主张、主要观点(论据)
保护贸易理论发展轨迹概述
1、早期保护贸易理论~~~早晚期重商主义理论
2、近代保护贸易理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德国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创者~~李斯特,。
1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它只有在世界各国是一个世界联盟并有持久和平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忽视了民族国家利益。
如果实行自由贸易,落后国家就会屈服于经济强国的优势之下。
2本国制定政策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不考虑对外国的影响
3发展生产力的措施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他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各国要根据它所处的发展阶段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李斯特主张:
1李斯特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划分了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只有处在第四个阶段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以防止发达国家的工业品打击本国产业。
2主张区别不同的情况、有步骤地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分阶段对本国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并按照产业进行调整。
3指出,对于幼稚工业的保护应该是有限制的,当一个产业能够自立或长期扶植不起来时,就应取消保护措施。
30年
李斯特的上述观点被称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保护贸易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确立了保护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中的牢固地位。
评价: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并不是对自由贸易的完全否定,也不是对全部产业的保护,而是指出了适当保护贸易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反映了当时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力图对抗英法强大的竞争力量从而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
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但是,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其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很难确定哪些工业符合幼稚工业的条件,而且一旦确定某项工业为幼稚工业予以保护后就很难取消;
其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如果对象选对但是手段用错,其结果仍然达不到通过保护幼稚工业来促使其成长的目的。
1.简述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答:
19世纪德国最进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其主要观点如下:
㈠对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错误的以将来才能实现的世界联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包括原始未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只看到当前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多少好处,因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主张国家通过干预对外贸易来促进本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㈡提出保护的对象,时间和手段(有限保护)
⒈保护的对象(有条件的保护):
1农业不需要保护,工业发达后,农业就会兴旺
2没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不需要保护
3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⒉保护的时间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被保护的工业如果超过这一期限仍未能自立和发展,就不再予以保护
⒊保护的手段:
禁止载入和征收高关税,但对复杂机器设备的进口则免税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㈢实质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并未完全否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相反,其实上是主张以保护为过度,以自由竞争为最后目的.
3、现代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新重商主义)
现代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为代表。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使自由贸易理论陷入了困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重新评价了重商主义,推崇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的思想,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因此,凯恩斯主义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凯恩斯在推崇重商主义贸易顺差思想的基础上,把对外贸易与有效需求联系起来,形成了超贸易保护理论。
他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环,其具体目标就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根治资本主义经济的顽症———严重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张:
1通过保护,加强对本国和外国市场的垄断;
2改变限制进口的保护贸易方式,以积极地、进攻性地扩张方式占领国外市场;
3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注意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出口退税、“奖出限入”等措施来实现保护贸易目标;
利用政府力量组织排他性贸易集团,保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
“新重商主义”是传统保护贸易理论在现代的发展,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说明落后国家如何通过实施保护贸易政策,发展本国经济;
而现代保护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实施保护贸易政策,实现国内充分就业,保持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现代保护贸易理论代表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它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在大规模的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对内掠夺劳动人民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因而使内外矛盾不断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就与之有直接关系。
4、当代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
当代保护贸易理论也称新贸易保护主义。
1974-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危机感,同时,发展中国家纷纷联合起来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新贸易保护主义诞生了。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不仅是本国正在衰落的传统垄断产业,如纺织业等;
还包括本国已经高度发达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
保护范围也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而且扩大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
新贸易保护主义以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而且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壁垒不断增加,通过采用苛刻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来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目的。
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想的主要是英美经济学家。
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为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提供对策,体现了较多的实用主义,迎合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直至90年代,非关税壁垒代替关税壁垒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这与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强化贸易限制是紧密相关的。
但是,归根结底,它是为发达国家摆脱“滞胀”困境,转嫁经济危机服务的。
它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使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5、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贸易理论-中心·
外围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这些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但是,由于在经济上长期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又形成了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贸易格局,新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保护贸易,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以扭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贸易理论出现了。
该理论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为代表。
他提出的以“中心-外围”理论为核心、以“贸易条件恶化论”和“收入转移论”为基础的保护贸易理论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观点
1提出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世界的两大体系。
2中心体系的工业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外围体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初级品生产并被工业中心国所控制和剥削,造成外围国经济困难重重发展缓慢。
主张:
1外围国家就必须实现本国的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
2外围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既要采用传统的关税手段,也要采用外汇管制、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手段。
在工业化发展的出口替代阶段,还要实行有选择的出口补贴政策等。
3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可以削弱外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
4可以开辟新产业,吸纳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原料产品部门的隐蔽失业;
使原料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并举,可以有效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
限制进口措施还可以减少外汇支出,改
善国际收支状况。
普雷维什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政策是有节制的、有选择的。
它只不过是用来纠正初级品和制成品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的,并不是阻碍贸易的发展。
而发达国家的保护措施则是为了扩大和加剧这种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结果会降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最终对发达国家自身也不利。
普雷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是对有关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开拓性研究,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初步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关系不平等的本质,提出了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走发展本国工业化的道路,打破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理论政策主张,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后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但是,“中心-外围”理论否认市场机制,也没有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