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47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等知识要点概论Word下载.docx

中央后回

额叶

躯体运动

中央前回

17.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功能不对称(单侧化)。

右利手的人,言语功能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

右半球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形象思维占优势。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左半球额叶损伤(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结论: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单侧化只是单侧功能优势,而不是绝对的单侧化。

18.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的感觉能力。

适宜***: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量(绝对感觉阈限,50%)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20.感觉适应:

在外界***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适应:

快(1-2分钟)

暗适应:

慢(30-40分钟),视紫红质的作用

戴波长在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镜,视紫红质不会分解,可保护暗适应

21.感觉后像:

外界***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象和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

彩色的负后像是***色的补色

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强度呈正比 

22.感觉对比:

不同***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23.联觉:

一个***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4.视觉的适宜***是380~780纳米(赤橙黄绿青蓝紫)之间的电磁波。

25.视觉感受器

位置

别称

锥体细胞

中央窝

细节、颜色

明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

视网膜边缘

明暗、轮廓

暗视觉器官

26.颜色的特性:

色调、明度、饱和度。

27.色觉异常包括色弱(感受性低)、色盲(感受性缺失)。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

28.听觉的适宜***为16~20000赫兹的机械波,其中 

1000~4000Hz最敏感。

声音具有:

音调

高低程度

频率决定

响度

响亮程度

振幅决定

振幅

圆润程度

波形决定

29.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内脏痛:

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护机体;

痛觉最难适应。

30.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1.整体性:

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32.选择性:

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的特性。

也就是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物体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

33.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又叫知觉的常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34.理解性:

用过去的经验对被知觉的事物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35.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是客观存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意想出来的。

形重错觉:

形状的大小影响了对重量的判断。

两个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了。

视听错觉:

眼睛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

低下头来不看作报告的人,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

3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三个环节。

37.艾宾浩斯致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38.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39.直观形象性——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作用1)

片段不稳定性——与知觉形象的区别

可操作性——想像的素材(作用2)

概括性——很初级的,与思维概括性有本质区别

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作用3)

40.三个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

保持形式

容量

能否被意识

瞬时记忆

小于4秒

形象

9-20bit

短时记忆

小于1分钟

听觉编码

2个组块

长时记忆

大于1分钟

语义、形象

无限大

41.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自然的衰退和干扰。

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两头好,中间差。

4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感受性-感觉-知觉-思维萌芽-思维),间接性,概括性。

43.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4.概念是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内涵:

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

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原型启发: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定势:

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46.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言语是心理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7.言语运动中枢:

洛卡区, 

 

表达性失语症(说不清)

言语听觉中枢:

威尔尼克区, 

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

角回, 

失读症(看不懂)

书写性言语中枢:

额中回, 

失写症(写不了)

48.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叫想象。

49.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具有不连续性(主要特点)、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50.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注意。

5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7±

2。

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注意的起伏或动摇: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的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

注意分散:

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所从事的活动应该有内在联系;

所从事的活动发生在不同通道内) 

52.需要:

脑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53.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倾向)或内部的动力。

5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

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低层次需要)

生长需要(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高层次需要)

55.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机体变化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是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56.基本情绪:

喜怒哀惧。

57.心境:

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

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对情绪状态的划分)

58.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9.准备阶段的四种冲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其中,B(行为);

P(个体);

E(环境)。

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霍兰德: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

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价值中立原则: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

4.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术界主张终身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

重新社会化,如劳动教养与劳动改造。

5.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6.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7、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8.性是生物学概念;

性别是心理学概念;

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

9.社会角色分类:

按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心理咨询师是一种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性角色、自觉角色。

10.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1.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12.詹姆斯提出主我(5-15个月,12-15月,将自己与别人分开)与客我(15-24个月,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

13.米德提出镜我,即由他人的判断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14.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15.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生理-社会-心理

16.自尊的概念: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17.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

自尊=成功/抱负(增大成功、降低报复都可以增加自尊)

18.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19.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20.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真诚、热情)如,***眼里出西施。

21.刻板印象可以使人的知觉过程简化。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老,为刻板印象。

2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平均、加权平均、中心品质模式。

(真诚、热情—虚伪、冷酷)

23.中国人重视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和自己密切联系的和利益关系的人。

24.印象管理: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

25.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6.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27.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海德)

折扣原则: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凯利)

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作出外部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更可能作出内部归因。

28.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动机性归因偏差)、观察位置、时间因素(过去很久—背景)

29.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30.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31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外在压力,悲惨情境);

情绪因素(恐惧、焦虑);

出生顺序

3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无获胜机会);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33.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反社会、亲社会、被认可)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34.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

道德发展水平;

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角色(社会容忍)与群体(群体活动,增加);

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状态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35.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内疚、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呈正相关。

)利他技能。

36.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37.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38.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39.态度的成分有认知(C)、情感(A)和行为倾向性(B)三个成分。

40.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威信(相似性)、立场(自我服务-自我牺牲)、说服的意图(操纵)、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信息差异(威信高,大-大;

威信低;

低-大)、畏惧(中等强度好)、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内化、事实依据、需要-难)、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拒绝说服)

(4)情境:

.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

41.海德的平衡理论:

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

平衡与不平衡状态(P-个体;

O-他人;

X-另一对象)

42.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逆反

43.沟通的功能:

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获取信息;

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44.现实沟通(含电话沟通)与虚拟沟通

45.体语包括

目光(人对目光很难控制,目光接触时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与面部表情(可以训练)、

身体运动与触摸(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深刻)

姿势与装饰

身体间的空间距离

46.

公众距离

正式场合、演讲

单向沟通

社交距离

彼此认识

商业交往

个人距离

朋友之间

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亲密距离

亲人、夫妻之间

感受到私密性***

47.人际关系特点:

个体性(社会角色退居次要地位)

直接性(直接接触交往体验)

情感性(相互排斥-相互吸引) 

48.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爱好-态度-自我、人际-隐私4个水平。

49.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50.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5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52.从众的概念: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随大流。

53.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54.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成绩的现象。

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55.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

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磨洋工。

56.模仿:

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近似的现象。

57.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58.塔尔德模仿律: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务不是模仿就是创造。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59.暗示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60.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龄、性别(年龄和性别不是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被暗示者所处情景(困难、缺乏社会支持)

61.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62.爱情与喜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区别在于依恋、利他、亲密。

63.***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5年。

64.

上古时代

经济、繁衍、爱情

中古时代

繁衍、经济、爱情

现代

爱情、繁衍、经济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说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平衡;

心理起源于动作;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同化是量变;

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

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4.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在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6、7岁):

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

B,不知道B<

A。

(4)未掌握守恒。

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

只重后果,不重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又称为道德相对论。

既重后果,也重动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岁):

信任-怀疑;

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自主-羞耻;

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岁):

主动-内疚;

目标品质。

(4)童年期 

(7―12岁):

勤奋-自卑;

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

2.观察学习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