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291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Word下载.docx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王让李牧让:

责备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

通假字,通“阵”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

起来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

暗中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3分)(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

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

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4分)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3分)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酒泉子

纳兰性德

谢却茶蘼,一片月明如水。

篆香①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

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①荼蘼,落叶小灌木,夏季开白花,清香洁美。

②篆香,犹盘香。

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嫩寒无赖:

嫩寒,轻寒、微寒。

无赖:

无奈。

(1)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

                        

(2)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前四题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

第五小题必答。

对一空给1分)(10分)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氓》

②河汉清且浅, ?

盈盈一水间,  。

《迢迢牵牛星》

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归园田居》    (以上四题,任选三道做答。

以下第五题必答)

⑤默写《静女》第三段:

     ,    。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

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

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

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

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

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

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

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

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具备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

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

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

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

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

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

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

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

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

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

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

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

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

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

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

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

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

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

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

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

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

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

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

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

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

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卷相应地方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14.“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5.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

请概括作者的认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

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

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

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

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

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

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

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

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

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

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

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

“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

”《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

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

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秘所在。

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

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

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

“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

语皆有本,不敢虚诬。

”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

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

“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

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

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

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

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

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

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

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

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6.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17.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请分条陈述。

(5分)

18.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

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9.在下面空缺处,依照前面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补写出两个句子。

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

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德,从

曹操学得老骥伏枥的情怀,从陶渊明学得采菊东篱下的天性,     

            ,                  ;

从古今中外的著作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

20.“忽悠”本是东北的方言,它是一个多义词。

此词在春晚中走红之后,迅速流行,它不仅经常用在口语中,也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新闻等媒体的文章或标题中。

请根据它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置换。

1、风真大,把旗杆吹得直忽悠。

      置换为:

  

2、忽悠消费者,某商场“买一送一”。

  置换为:

3、你别忽悠我了,我的那点成绩不算什么。

 置换为:

4、我晕船,上了岸,头脑还在忽悠。

    置换为: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语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歌曲唱到: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还有好多格言、谚语、名言等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

种下什么种子,你就可能收获什么结果。

请你以“种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少于800字。

湛江一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级语文科期中考试答案

11.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②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

③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⑤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BE(答对一项得2分,多选不得分。

13.C

14.①城市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②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③人们要过便利、高效、文雅的生活就必须在城市建设好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

(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满分。

意思对即可。

15.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让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

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引入城市的制度,逐渐建立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

(4分,答对一点得2分,大意符合即可。

16.①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虽贫寒不为博取富贵而降志辱身混迹官场;

②不畏权贵。

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③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铸就了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满分)

17.①文笔力求通俗,叙事追求真实,参入稗史遗闻,但绝不脱离历史正轨。

②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

③为后面以历史为题材而写作历史小说者提供了法式。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满分),

18.观点一:

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①当时各类救国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

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观点二:

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

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如有其他观点,符合题意即可。

观点2分,理由充分4分)

19.示例:

1、从孙中山学得天下为公的理念。

2、从屈原学得上下求索的精神。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民情怀。

4、雪莱《西风颂》的乐观精神。

20.1、晃动;

2、蒙哄,欺骗;

3、奉承,恭维;

4、眩晕,迷迷糊糊。

(每个1分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

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

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

制订规章说:

“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

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同以前一样。

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

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

李牧说:

“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

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

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

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

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悼襄王元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武遂、方城。

过了七年,秦军功打赵国,在武遂杀死扈辄将军,杀了十万多人。

赵国封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秦国的将军桓齮。

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三年来,李牧击退秦军,至南边的韩、魏边境位置。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

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

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

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

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