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265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必考古诗词速记Word格式.docx

15 古代诗歌五首

练习说明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

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3.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

如“水面初平”(见注释);

“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

“啄春泥”,燕初来也;

“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

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诗词略)

下面是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句写初春)

伤仲永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都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币讨取仲永的诗。

奇:

对……感到惊奇。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

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予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于:

比。

于:

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

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

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

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

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方仲永,这个“神童”,虽然厉害,但因为不学无术而变成智力连平常的人都不如,因为知识永无止境,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他对没跟上知识的步伐而至自己落伍,而变成一个不为人知的人。

口技

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

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

“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

“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

“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

“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

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

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

“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

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

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

适逢,正赶上,恰好。

宴:

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

只。

闻:

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

喂奶呜:

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

稍微。

稍稍:

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腿。

走:

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

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

“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

“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

“一时”表示同一时间;

“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

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 

少顷 

未几

孙权劝学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1)"

开卷有益。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木兰诗》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

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

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

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

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

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

顶真,又称“联珠”。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

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21 桃花源记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设题目的是:

①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

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

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

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

作者寄托了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和谐平等、自由美好的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是省略句子成分。

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

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

答案依次是:

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

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22 短文两篇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含义: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分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明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①的。

②表示舒缓语气。

③同上。

④表示强烈反问。

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25 杜甫诗三首

26 三峡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嶂(zhà

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

),冲刷。

峻(jù

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

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

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记承天寺夜游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