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156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

手法:

对比(反衬)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

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这两句说,仔细一看,不是雪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原来是梅花被风吹得飘零散落,香味也零落殆尽。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是说虽然看起来相似,而实质上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脆弱与雪花的随和厚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笔调生动活泼,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趣横生。

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惜牡丹花

(宋)苏轼(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

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

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

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

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两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海棠》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

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

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

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

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

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

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

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

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

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

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惜牡丹花》: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三、方法总结

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

(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

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寄情自然,闲适自得;

洁身自好,坚贞自守;

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

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

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③红衣:

荷花的红色花瓣。

芳心苦:

指莲心有苦味。

④返照:

夕阳的回光。

潮:

指晚潮。

⑤骚人:

诗人。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5分)

(2)全词咏写荷花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

(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2)(5分)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

(5分。

如答“保持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激愤”)”亦可)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

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

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光可摘③,轩栅势堪呼④。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

①素练:

白色的生绢。

②胡:

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

典出孙楚的《鹰赋》:

“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③绦:

丝绳。

镟:

铜环。

④轩楹:

堂前廊柱。

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

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

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陂(bēi):

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此诗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兰竹诗

钱 起郑板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学习重点】1.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

【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

1.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三、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

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

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

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

意象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附:

常见意象

2、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

并序>

》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广东)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例2: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参考答案】燕子兴亡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

(1)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②分析意境型.(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

题型二:

意境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③答题步骤:

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

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④答题示例:

例1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6分)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例2(2004年广东卷)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例4:

(04年福建卷)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空幽眇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

(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答案】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

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2005年山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