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956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集体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

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忆)

2.导入新诗。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

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

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忆学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

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

该怎么读好诗题呢?

(指名读、齐读)

3.知作者。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

(2)了解写作背景。

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

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

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

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

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

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

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

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愁。

2.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日暮客愁新

②“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②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

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客)“客”是指谁?

(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③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①分享温馨画面。

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

师: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

②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2: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生3: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③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

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评价读)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①对月抒发愁绪。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

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②回忆往昔甜蜜。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③入情入境读诗句。

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

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三)拓诗句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第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

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

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

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

(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

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

(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配乐,约50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

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

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学生想象画面。

生1: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

遮住远处的山峦。

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3: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点击课件,“黑、翻墨”变色)

③带着感受读诗句。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

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感受一下。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

(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

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震撼!

激动!

惊叹!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新的图景。

(3)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品味“忽”之妙。

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

(点击

课件,“忽”变色)

②拓展含“忽”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读出“风吹雨散图”。

(分组赛读)

(4)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想“水如天”之景。

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②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

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

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他与朋友同游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乐观、豁达)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外延伸,阅读积累

1.拓展名诗。

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爱西湖,尤爱雨中的西湖,他还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你说一说,《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2.积累名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第3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

3.融入丰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1.师读课题,提出疑问。

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联系旧知,了解课题。

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词。

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词。

重点强调:

“蝉”是翘舌音,“见”读xià

n,不读jià

n。

(1)理解“见”的意思。

“见”就是出现的意思。

(2)联结已知。

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齐读全词。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

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诗词的序幕。

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

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1.自读自悟。

学生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

”,小组讨论汇报。

2.汇报交流。

(1)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①弄懂“别枝”。

借助注释,可以知道“别枝”指横斜突兀的树枝。

②理解词意。

这句词的意思就是: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

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

③学生质疑。

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有自己的见解,真棒!

④想象画面。

师范读这句词,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

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⑤有感情地朗读。

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

谁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

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2)课件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描述画面。

这句词展现的画面是: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②表达异议。

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过来,读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

收。

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③给予鼓励。

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

“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④读出喜悦。

(一咏三叹读)

a.多少年来,与农田朝夕相处的青蛙,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能不高兴吗?

男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

他们怎能不开心呢?

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朝朝出,天天望,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

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齐读上阕。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二)品读下阕

1.默读下阕。

2.学生交流。

重点点拨: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应该颠倒顺序来理解,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品“忽见”之趣。

课件出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读出惊喜。

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避雨的地方很难寻

②读出放松。

诗人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店,心情放松了。

③读出兴奋。

进了茅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了。

3.以诗表情。

想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个性朗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

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在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

)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个“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诗人把这份愁情托付给了江中的月儿,“江清月近人”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愁肠百转、孤独寂寞的诗人。

诗人看见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绪,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愁思。

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则描写的是恬静的月夜景色,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五、链接词人,拓展阅读

1.走近词人辛弃疾。

你们了解他吗?

我在资料上得知,辛弃疾在黄沙岭建有“黄沙书院”,他在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辛弃疾,号稼轩,说明他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拓展辛弃疾的作品。

(1)背诵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清平乐·

村居》。

(2)阅读抒发爱国豪情的杰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①交流感受。

②齐读。

3.课后搜集词作。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下周咱开个赛词会,感悟辛弃疾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指导写好生字。

“德、鹊、蝉”这三个字,重点指导“德”字。

强调不要少写了“心”上面的短横。

2.背诵并默写《西江月·

练习题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ng    xǐquè

   chá

nmí

ng     dà

ozi   

()()()()

二、解释加点字。

1.日暮客愁新2.江清月近人

3.黑云翻墨未遮山4.望湖楼下水如天

5.明月别枝惊鹊6.路转溪桥忽见

一、翻译诗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