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66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Word文件下载.docx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极为混乱。

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北京政府;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日本帝国主义极力阻挠,5月3日,制造“济南惨案”,也称“五三惨案”,中国军民被杀者达6000余人。

蒋介石命令部队退出济南,“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面对北伐军的节节进逼,奉军退回东北。

日本侵略者阴谋在东北扶植新的代理人,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炸毁张作霖的专列,史称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死后,其子少帅张学良接班。

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

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顶住日本的压力,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降下原北京政府的五色旗,升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史称“东北易帜”。

这样,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2.经济

了解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我们再看这一时期国统区的经济。

探究:

上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你可以得出有关民族资本发展的哪些信息?

民族资本发展迅速,但依然受到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呢?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基本统一,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②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软弱妥协,走上一党专制统治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依然巧取豪夺。

正如毛泽东所说: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南京国民政府走上一党专制的道路,选择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了低潮。

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出示材料:

毛泽东说:

“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张太雷说:

“整军经武,准备应变。

蔡和森说:

“只有以进攻对付进攻,以暴动对付暴动,以政变对付政变,才能制胜一切敌人。

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武装反抗之路。

1.武装反抗之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起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

1927.8.7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秋收起义

1927.9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探究一:

为什么这些武装起义都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学习苏俄经验。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

探究二:

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走同样的道路却接连失败?

国情不同。

那么,这个国情到底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不能通过合法公开的斗争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面对这样的国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将马克思主义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将结合的革命道路——工农割据之路。

2.工农割据之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

观看视频请注意:

共产党人在根据地进行了哪些探索?

毛泽东写了哪些文章进行理论的总结?

学生1: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重视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召开古田会议。

学生2:

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在井冈山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影响下,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达到了10万人。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从1930年底到1933年春,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围剿。

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国民党政府妄图扑灭革命之火,调集重兵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踏上长征之路。

这一路艰苦卓绝,这一路鱼水情深,这是一条苦难辉煌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自主之路。

3.独立自主之路

关于长征,大家应该有所了解。

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新视角来看长征:

视角一:

两个德国人——探因长征。

前面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两个德国人

汉斯·

冯·

塞克特,德国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

主张用碉堡战术进攻红军,把“长驱直入”改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李德,原名奥托·

布劳恩,共产国际派来,被临时党中央聘为军事顾问。

此时毛泽东已被排挤,博古、李德掌握大权,他们主张“这是红色政权与白色政权、革命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决战。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

由此得知,党内出了什么问题?

红军进行长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湘江之战,八万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时候终于迎来了转折。

视角二:

两个三人团。

这是遵义会议前后中央军事指挥三人团的变化,据此指出:

遵义会议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具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内容: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合地图讲解: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0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请大家再回顾几个重要节点:

1934.10,长征开始;

1935.1,遵义会议;

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10,红军主力会宁会师。

有人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红军长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具有什么伟大意义呢?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什么是长征精神?

请看视角三:

两首长征诗词。

提到长征诗词,大家首先会想到哪一首?

毛泽东《七律·

长征》。

让学生背诵。

学生诵读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组歌·

过雪山草地

肖华1964年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通过这些长征诗词,你体会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理想崇高。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更要弘扬长征精神。

小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我们以道路·

选择为主题了解了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我们看到,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选择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胸中的主义、心中的理想和选择的道路,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奋斗者。

他们历尽了苦难,我们获得了辉煌。

追忆过往,以启未来。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要沿着前辈们确定的道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让我们祝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祝福亲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板书设计】

1.政治:

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确立

2.经济: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之路: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2.工农割据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独立自主之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小结】

1.本课内容包括国共十年对峙中的两条线索,其中“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目涉及政治、经济两部分,中国共产党方面教材分为两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

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也比较零碎。

所以我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以“道路·

选择”为主题,将本课分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两部分,中共的探索又进一步整合为武装反抗之路、工农割据之路和独立自主之路。

线索更加清晰,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课堂教学略显仓促,学生的思考和活动都未能充分展开,可适当再进行精简。

另外,学生被动地接受、吸收较多,主动地探究、建构不够,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

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

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2)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特点:

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2)提示:

观点一:

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四个方面进行: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重建;

(2)倡导文学革命;

(3)抨击封建权威思想;

(4)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

观点二:

反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

(1)历史背景不同;

(2)价值取向不同;

(3)作用和影响不同

【解析】

【详解】

(1)严复提出“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教育部提出“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教育法》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而总结出近代教育的特点是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各个时期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出观点,这个材料出现了两个观点:

即认同观和反对观,然后需要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观点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以选好观点之后,要结合所选观点并根据自己所学,将与该观点有关的史实回忆出来,以在论证时使用;

同时这一题还考查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论证时还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本题就是要求考生对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进行比较,自己确定比较的角度,然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的史实进行表述。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说明:

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评分说明:

指出差异+论述说明

(2)示例:

差异:

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

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

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

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

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分析】

本题第一小问“孙悟空形象的差异”,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进行比较;

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均可。

第二小问论述,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流行词汇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0~1915年

革命、共和、三民主义、约法、实业救国

1915~1920年

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阐述: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观念的理论依据。

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示例二:

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1915年起,民主、科学、“打倒孔家店”、白话文成为流行词语。

说明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人积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因此,“以俄为师”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归纳出论题是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阐述需要从康梁维新思想和严复主张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可归纳出论题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阐释需要从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如前期宣传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期宣扬的是马克思主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

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

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

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指出一种特点即可)

【答案】特点:

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科学化和合理化递进嬗变的过程;

②他们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同时并存;

学习西方的变化伴随中国民族危机的程度而深化。

(答出一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说明:

土大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深入地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挽救中国危亡的目的,但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

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科学社会主义也传入了中国,中国的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由材料“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受到西方侵略之后开始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与抵制侵略同时并存的,而且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程度而逐渐深化;

再由所学过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相关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再到思想学习的过程,这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科学化和合理化递进嬗变的特点。

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6.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答案】本题评分要素:

1、对问题理解与史实论述(10分)2、组织结构(2分)

水平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的边缘知识或部分问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