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44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4个糖尿病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7.验血糖时别挤压手指22

28.肉桂提取物可有效缓解糖尿病23

29.体重指数≥24,糖尿病风险增两倍24

30.老涂指甲油,易得糖尿病24

31.2770万青少年处糖尿病前期25

32.六原因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5

33.糖友为何容易失眠26

34.专家称中国人餐后血糖上升空腹检查漏诊率高27

35.多走路不易患糖尿病27

36.准糖友也要防卒中28

37.多吃桃李能防糖尿病29

38.多吃点黑能控糖29

39.糖友应早查肠镜30

40.耳屎增多,快查血糖30

41.心情波动大,血糖难控31

42.老年男糖友,快查前列腺31

43.空腹血糖升高“胰”量在作怪32

44.血糖波动伤大脑33

45.糖化血红蛋白需要“年检”33

46.糖友血脂高更伤心34

47.控糖饮食“红黑榜”土豆、果汁、番茄酱尽量少吃34

48.确诊后做4项视力检查35

49.常熬夜伤胰岛素36

50.血糖控不好听力加倍受损36

51.熬杂粮粥,先泡后煮37

52.糖友每天喝杯酸奶37

53.10分钟降糖技巧38

54.血糖高,失明风险增25倍39

55.老吃精白米,爱得糖尿病39

56.快慢结合,走出好血糖40

57.给小糖友的“运动处方”41

58.天气变暖调胰岛素量41

59.如何控制糖尿病的方法依据是什么42

60.糖尿病与南瓜43

61.糖尿病性慢性下肢缺血的溃疡为什么不太疼44

62.患有糖尿病足要做哪些检查45

63.保存血糖试纸7要诀45

64.空腹血糖6.1,快查糖耐量46

65.糖尿病患者要把握好“度”47

66.一只脚发凉,警惕糖尿病足48

67.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48

68.患有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有哪些?

49

69.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禁忌50

70.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50

71.血糖波动的四因素51

72.哪些药物会导致血糖不稳定52

73.女性糖尿病的早期症状52

74.儿童糖尿病早期症状:

53

1.糖友用药记住八字处方

  邹大进,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解放军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

  有一天出门诊,一位患2型糖尿病多年的老人,愁容不展、声音倦怠地告诉我:

“大夫,都说控制好血糖,就能像个健康人一样生活,但治病的程序太繁琐了。

”原来,由于年事高、血糖高、伴有并发症,这个老人每天要打两次胰岛素,吃6次药(饭前3颗,饭后3颗),再加上每天至少测3次血糖。

这些事让老人记不住、还常出错,久而久之,引发他对糖尿病治疗的恐惧。

  的确,在糖尿病的治疗当中,各种药物由于作用机理不同,服药时间和方法也各不相同,无疑增加了患者的使用难度。

比如,磺脲类药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要与第一口饭嚼服,双胍类药要在饭后服用等。

  面对如此繁琐而严格的要求,吃药也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服药次数越多,用法越复杂,不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越高,而且患者很难做到,依从性就越来越差,疾病控制、生活质量等都大幅受限。

  我认为,医生处方时,要设身处地多为患者着想,尽可能使治疗方案简便、易行。

对此,我总结了“八字处方”原则:

管用。

首先要考虑处方药物能否针对病因,对症治疗,让患者短期和长期得到最大获益。

省事。

医生要选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方便病人使用,使其能够坚持长期用药。

实惠。

治糖尿病是一辈子的事,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想办法让病人花钱最少、获益最大。

无毒。

处方药物有什么禁忌症、如何避免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后应该怎么办,这是医生必须对病人交代清楚和负责的事情。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糖尿病发病机理复杂,各种常用降糖药的降糖机制不同。

有研究显示,血糖水平会随单药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恶化,且大部分人无法通过单药治疗,实现血糖达标。

因此,合理的联合用药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必然趋势。

  多项国际权威指南都强调了这一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比如,国外刚刚发表的一项循证证据表明,对单用二甲双胍治疗不理想或血糖较高的患者,如采用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如沙格列汀等)加二甲双胍直接联合的方案,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人数明显增多,最高可达63%,治疗效果良好。

2.盲目追求快降血糖

  病例:

马先生今年78岁,患糖尿病十余年。

最近由于结肠癌接受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血糖升到19.3毫摩尔/升,他自己和儿女们焦急万分,恨不得一天就把血糖降至正常。

他瞒着医生加大了药量,饮食也吃得比之前少很多。

几天后,马先生觉得头昏沉沉的,而且心悸、乏力、出汗。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之后心急如焚,像马先生那样希望找到血糖“速降法”。

事实上,血糖并不是降得越快越好。

  由于此前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身体的组织细胞很难马上适应,容易引起轻度头昏、头晕等不适。

血糖下降太快,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

更重要的是,血糖降低过快很容易矫枉过正,诱发低血糖、心脑血管病等危险,其危害并不亚于高血糖。

轻度的低血糖可出现心慌、出汗、饥饿,严重的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低血糖还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紊乱,诱发心梗及猝死。

不仅如此,突然发生的低血糖还可能引起反跳性高血糖,影响血糖的平稳控制。

  因此,患者切不可盲目追求快速降糖,尤其是身体调节能力差的老年患者。

而要从容地对待和治疗疾病,在非急性状态下,在医生的指导下,稳步将血糖调节至正常范围,使机体逐渐适应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8招防住防糖尿病足

  糖友一旦发现足部皮肤变白、变暗,或出现斑纹,或足部有红肿、水肿、水泡、脚癣、挤压伤、抓伤、足趾变形和疼痛等症状出现,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这很可能是发生糖尿病足的征兆。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疼痛、皮肤溃疡伴感染、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是糖尿病最为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非创伤性下肢截肢的风险要高40倍,这其中85%的截肢与糖尿病足有关。

因此,患者在降糖和控制饮食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局部足部护理,防止外伤感染,以减少糖友的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小伤口引起大感染

  糖尿病足的发生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证据显示多种危险因素参与了其病变的发生,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血液黏稠度高、吸烟等。

糖尿病患者在上述危险因素基础上发生了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内容易集结成斑块并进一步形成血栓,导致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并造成神经损伤。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与糖尿病足最相关的是感觉减退的末梢神经病变。

由于感觉减退、痛觉消失,患者失去了足的自我保护作用,容易发生足部挤压伤、外伤、烫伤等,引发足部皮肤溃疡,加之高血糖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感染,如不及时控制,局部软组织化脓、溃烂并向深部发展,最终形成坏疽而不得不截肢。

  糖友如何护好足

  糖尿病患者要保护好自己的双足,首先要戒烟限酒;

其次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积极治疗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

最后,一些预防措施很关键:

  1.注意双足的护理。

每晚用温水(40℃左右)泡脚、洗脚5—10分钟。

洗前应先用手腕测定水温,不可过高或过低。

  2.洗后用柔软洁净的毛巾擦拭干净,保持趾间清洁干燥,避免潮湿、细菌滋生。

  3.趾甲要及时修剪,最好在洗脚后趁趾甲较软时进行,但不可修剪过短,太接近皮肤,防止损伤甲沟与皮肤而引发感染。

  定期检查双足,一旦发现足部皮肤发白或发暗,或有红肿、水泡、破溃疼痛等糖尿病足早期征兆出现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如有脚癣、胼胝或鸡眼,也应由医生治疗,不能擅自用刀、剪等修剪或贴鸡眼膏等刺激性药物。

  4.双足皮肤干燥者、泡脚后,可涂抹具有保湿、润滑功效的护肤品(硅霜、凡士林等),以防皮肤干裂。

  5.每天要换干净的袜子,买袜子时要注意,袜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袜子宜选吸水性能好的纯棉制品,袜口不可太紧。

  6.避免双足的意外伤害。

任何时候都不要赤足行走。

活动时要注意防止足部碰伤、扭挫伤、硌伤、烫伤、冻伤、钉子刺伤等。

在夏日乘凉时要防止蚊虫叮咬。

若受到意外伤害,即便是皮肤小的破溃也应到医院及时处治。

因小伤口不愈合,而发展为糖尿病足的例子并不鲜见。

  7.选择适合自己的鞋袜,以更好地保护足部。

鞋宜选软底布鞋或柔软的皮鞋,避免鞋子过紧或过硬;

选择拖鞋时不能选塑料拖鞋。

  8. 

每天穿鞋前,要检查鞋中有无异物,鞋内是否平整,走路时若鞋中进入砂石要及时清除,以免弄伤脚底。

4.65岁后血糖值可适当放宽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长期服用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会面临另一个危险,即发生低血糖。

特别由于身体状况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中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内分泌专家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应适当放宽,这从总体上来说弊大于利。

  至于放宽到什么程度,可以因年龄及病情有所调整。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张家庆指出,通常临床上,老年人可较中青年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

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人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

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中年人应“严格控制”在6.5%以下,“一般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最好在7.5%以下为宜。

  最新的中国糖尿病指南则提出,老年(65岁后)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

  老年糖友要做好血糖达标,应该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三病房主任闫爽教授指出:

1.基础代谢率低,活动量及热量消耗相对减少,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更应限制热量摄入。

2.消化吸收能力差,选择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富含高质量蛋白质。

3.通常合并其他疾病(如肾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须同时兼顾上述疾病的饮食要求。

4.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热量摄入。

  由于运动系统功能减退,老年人在运动时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前应做准备活动。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疗法有快步走、慢跑和太极拳等。

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1—2项,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运动方法。

每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开始散步,持续30分钟,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良方,可作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方法。

  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使老年患者血糖达标时,还应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

但如有心脏病或心脏病风险较大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

肝肾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应首选不经肝或肾脏代谢的口服降糖药等。

5.糖友看病前先测血压

  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两者并发危害更大。

在1月份《糖尿病护理》杂志增刊上,美国糖尿病学会最新颁布的《2013年糖尿病医疗护理新指南》(下称“新指南”)建议,糖友去门诊看病前,先要测血压,以评估其血压状况和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

该指南还给出了糖友血糖自我监控、新血压目标以及其他糖尿病护理等多项细则建议。

  美国糖尿病学会研究人员重新对大量科研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后指出,与单纯糖尿病相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更大,比如,后者会导致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人高8倍,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对此,新指南还给出了建议,糖友收缩压应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应控制在80毫米汞柱以下。

年轻糖友血压控制应更严格,必须低于130/80毫米汞柱;

年老糖友收缩压可以适当放宽到140毫米汞柱,以免不能耐受,产生头晕、乏力等症状。

但如果有脑卒中等危险因素,血压则还是要控制在130毫米汞柱以下。

  美国糖尿病学会科学与医学官员罗伯特·

拉特纳博士表示,新指南对于血压方面的建议有助于大大减少需要服用降压药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降压药用量更小,进而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减少药物副作用。

  新指南的另一大变化是,在测量血糖频率方面应以患者需求和治疗目标为中心。

过去建议是,糖友每天应至少测三次血糖。

这一建议往往被误解为一日只测三次血糖。

实际上,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测量更多次,而且每天血糖的变化情况都有所不同。

新指南此次明确指出,糖友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要增加血糖测量次数。

1.正在根据餐后血糖调节饮食计划及用药的糖友,要增加测血糖次数。

2.睡前测血糖,以预防夜间低血糖。

3.运动前测血糖,如果低于5.6毫摩尔/升,应少量进食,以防止运动后低血糖;

运动后也应测量血糖,若出现低血糖,以后应降低运动量。

4.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或莫名浑身难受时,应测量血糖,防止低血糖。

5.低血糖处理之后,应再测一次血糖,以判断处理效果以及血糖是否恢复正常。

6.开车长途旅行、外出游玩、情绪激动、月经期、危险工作前、更换药物或更改治疗方案之后,都应该及时测量血糖、调整生活节奏及治疗措施。

6.血糖高,易骨折

  据南非“健康24小时”网站1月30日报道,《糖尿病护理》杂志刊登荷兰一项新研究称,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友发生骨折的危险会增加。

  荷兰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的费尔南多·

里瓦登尼拉博士及其同事对3715名非糖尿病患者和42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其中包括203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5%)和217名血糖控制糟糕的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至少为7.5%)。

结果显示,血糖控制差的糖友发生骨折的危险比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友高出约62%。

研究人员将糖友用药考虑在内后,“血糖控制差增加骨折危险”这一结论依然成立。

7.母亲“身高体重指数”有助预测后代糖尿病风险

  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与家族遗传病史相比,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BMI)更有助于预测后代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超重母亲的后代患病风险更大。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儿科》杂志上。

研究人员对1800多名儿童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发现与单靠儿童的身高体重指数来预测相比,同时使用母亲和孩子的身高体重指数来预测孩子患糖尿病风险会更准确。

研究还指出,父亲的身高体重指数与后代患Ⅱ型糖尿病风险无关。

  参与研究的萨宾博士指出,母亲的身高体重指数较易获取,因此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处于高患病风险中的孩子,便于采取早期干预治疗。

  身高体重指数是国际上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常用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正常值在20至25之间,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8.“人工胰腺”消除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烦恼

  新华社维也纳1月10日电(记者刘钢)许多糖尿病患者都要靠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但定时的注射常让人感到繁琐不便,能不能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根据需要随时调节血糖水平呢?

奥地利科学家正在开发的“人工胰腺”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奥地利格拉茨JR卫生研究所的马丁·

哈钦塞克向媒体介绍说,这个代号SPIDIMAN的设备是一种便携式装置,它的传感器安装在患者腹部皮下,采用了“单端口技术”,即只通过一条嵌在腹部脂肪组织中的集成式导管,同时完成血糖测量和胰岛素注射工作。

  这套装置能够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由于采用了新的葡萄糖传感技术,血糖测量精度很高,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胰岛素用量也更加精确,因此能够在需要时向患者体内自动注入适量胰岛素,从而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哈钦塞克介绍说,这套装置与已有的类似设备相比“准确度更高、反应时间更快、适用范围更广、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更强”,尤其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

奥地利的多所大学、医院、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参与了研发,英国剑桥大学和卢森堡中心医院也将作为合作机构首批参与测试。

9.灯光太亮,血糖易波动

  很多人到了单位,第一件事就是把灯全部打开,但对于糖友而言这并不合适。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闫爽教授提醒,长期的灯光刺激,再加上电脑、手机屏幕对眼睛的刺激,很容易对血糖造成影响,引起血糖波动。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共同完成一项实验。

要求参试者连续8小时分别接受很亮灯光或较暗灯光照射,共5天。

同时监测他们的褪黑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与在暗光房间的参试者相比,在亮光房间的参试者褪黑激素产生期限缩短了大约90分钟。

另外,正常夜间睡眠过程中,灯光过亮也会导致褪黑激素水平降低约一半。

褪黑激素受体基因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影响血糖波动。

 

  对此,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叫“光源综合征”。

闫爽教授指出,白炽灯发出的强烈光波,会导致生物体内大量的细胞遗传变性;

灯光的过分使用无形中还扰乱了生物钟,造成人体生物节律失调,精神不振。

从而影响人们的体温调节、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10.糖友要护好肝和肾

  姜大妈得糖尿病已经十几年了,一直按医嘱服药,多年来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

但最近,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看到,常年吃降糖药会对肝肾有损伤,有的甚至会导致尿毒症。

怀着忐忑的心情,姜大妈去医院做了一次尿检,结果蛋白尿呈阳性。

医生告诉她,高血糖本身对肾功能就会有损害,加之一些降糖药物,也会导致肾损伤。

  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9240万,患病率居世界第一,但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肝肾安全方面的认知误区仍然存在。

”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活动中,母义明教授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肾病患者当中,至少有48%是由于糖尿病造成的;

亚裔糖尿病人群肾损伤发生率更高、进展速度更快,其中60%以上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都合并有肾病;

除去其他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增加了77%。

母义明教授介绍,在不少大型综合性医院,你会看见,做透析治疗的患者约一半患有糖尿病。

  为什么长期血糖不好的患者会出现肝肾损伤呢?

母义明教授分析认为,首先,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最终因为酸中毒导致肝损伤;

胰岛素分泌不足,还会使身体长期处在高糖环境中,造成毛细血管硬化,让患者肾功能逐年递减,5年内1/4的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第二,作为糖友主力军的中老年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也会自然减退。

第三,包括降糖药物在内的大部分药物一般都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经过肾脏清除,这样在血糖降低时,肝肾功能也会受损。

肝肾功能受损或服药过多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糖友如果出现肝功能损伤,在服用降糖药时则需调整药物剂量,甚至要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母义明教授特别提醒,肾功能不全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比如磺脲类药物严重低血糖发生率高达74%。

患者如果出现肾损伤,传统降糖药剂量调整也较难把握,容易造成失误。

    

  糖尿病患者如何护好肝肾呢?

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周吃两次鱼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肾病;

韩国延世大学专家认为,糙米中的常见多酚类抗氧化剂阿魏酸对糖尿病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母义明教授则建议说,对于可能会出现肝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该尽量选择不经过肝肾代谢的药物;

日常生活中,还要在饮食上清淡少食盐、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保持情绪平稳、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等,都非常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肝肾的养护。

11.糖友冬天在家晨练好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降低血脂,防治骨质疏松等。

但不是所有时段的运动都适合糖尿病患者,比如很多中老年人钟情的晨练,就容易给糖友们带来低血糖、感染等风险,因此对于糖友们来说还是谨慎锻炼为妙,特别在冬季的早晨,外出晨练并不合适糖尿病患者。

  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王阿姨就是个以身试“练”者。

听说运动有助于稳定血糖,王阿姨最近每天早上起来慢跑,可没到一周就感觉自己慢跑时头晕眼花,有时还差点晕倒。

对此,黑龙江省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闫爽教授告诉记者,不主张糖友冬天早晨外出晨练,一是因为冬天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其二,经过一晚上的睡眠,早餐前是一天血糖最低的时间段,发生低血糖的几率增加,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糖尿病人,更使风险加倍。

其三,清晨空气污染严重,锻炼时,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糖友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肺部及气管感染。

  冬季晨练,建议糖友们由户外改为在家中进行。

推荐的几种运动方式包括:

踮脚尖。

将手扶在椅背上踮脚尖(左右交替提足跟)10—15分钟;

爬楼梯。

上楼梯时,背部要伸直,速度要依体力而定;

坐椅运动。

屈肘,两手叉腰,背部挺直,椅上坐、立反复进行,时间以自己体力而定;

抗衡运动。

双手支撑在墙壁上,双脚并立使上体前倾,以增加肌肉张力,每次支撑15秒左右,做3—5次;

床上运动。

平躺床上,将脚抬高,等脚发麻时再慢慢坐起来,如此反复。

  以上五种运动形式,可任选其一,也可交替进行。

建议把运动强度应控制在中等水平。

也就是感觉全身出汗,心率在130以下。

每次持续30分钟,逐渐延长至1小时。

12.糖友买食品先看标签

  糖尿病患者如何通过标签和成分说明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是个大学问。

美国《健康》杂志最近邀请美国资深糖尿病营养专家霍普·

沃尔肖博士撰文指出,糖友看标签要同时关注糖、淀粉和膳食纤维,而不仅仅看糖的含量。

  大部分糖友的膳食计划都是建立在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基础上,看标签,首先“无糖”两个字并不一定好。

“无糖”并不意味着不含碳水化合物。

所以要仔细看食品标签,如果无糖食品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也较少,建议可以选择。

但有些无糖食品是以添加其他成分为代价的,比如“无糖营养麦片”,虽然用阿斯巴甜或甜蜜素代替了蔗糖,但去掉大量的蔗糖之后,厂家通常会用糊精或淀粉来填充体积。

糊精是一种淀粉水解物,比淀粉更容易消化,能迅速升高血糖,并转化成热量,对糖友来说并不健康。

所以,除了包装上醒目的“无糖”二字,仔细研读成分表更有意义。

  其次,“无脂肪”也可能是陷阱。

每克脂肪所含的热量相当于同量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2倍。

无脂肪食品可能含有和其他食物同样的热量和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在做出决定之前,要仔细对比无脂肪食品和标准食品的标签,记住食品标签只是记载了总脂肪的含量,并没有说明整个的加工过程。

同时检查一下有无对健康不利的脂肪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