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243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docx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

台湾学者:

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

最新文章澎湃新闻陆胤2016-11-1609:

15

[摘要]碰到一些名学者,他们就说你研究的这个是“臭老九”,是“封建迷信”,你一个年轻学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上面。

2016年9月,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邀请,台湾“中研院”院士、副院长、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到访北大;其间,接受了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陆胤的访谈,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研究理路,及政教文史之间的关系。

旁人看起来,黄进兴“年轻的时候是西方理论观念的急先锋,走在最前沿的,现在怎么在批判西方的理论?

”他说并非如此,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西方所谓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领略中西文化优点,也看到各自缺点。

在孔庙研究之外,黄进兴近年着力研究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究竟我的心态跟现代的美国人比较近,还是跟三百年前的顾炎武比较近?

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2016年11月11日《文汇学人》刊发了此次访谈的后半部分内容,题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史语所所长黄进兴:

我们不能永远亦步亦趋》,因篇幅所限,刊出时有所删节。

澎湃新闻此次发布的是未删节版,标题、小标题系编者所拟。

孔庙研究是“一条大鱼”陆胤:

我想请您谈谈孔庙研究。

您在台北孔庙“约会”的故事,已经成为学术界流传的佳话。

然而,除了个人际遇的偶然因素,您从围绕“观念”的传统思想史研究,转入注重制度仪式和祀典空间,甚至带有“人类学面向”的孔庙研究,是否也有一条“内在理路”可循?

这方面转变的契机为何?

黄进兴:

那是一个意外。

所以我对方法论不太迷信,我找到孔庙(的题目),完全是一个偶然。

后来我慢慢自己做,但刚开始的时候,坦白讲,中文系跟历史系的老先生都不支持。

包括到大陆来,碰到一些名学者,他们就说你研究的这个是“臭老九”,是“封建迷信”,你一个年轻学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上面。

所以两岸学者都不是太鼓励。

直到后来碰到一个人,对我比较鼓励,就是张光直先生。

我跟他讲,自己学问遇到了一个瓶颈,再上去要花很大的力量,所以我想做孔庙。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在“中研院”,那时候他当副院长,我们两个在一起笑谈人生。

他说:

“听你这样讲,我直觉地感到,你看到了一条大鱼,你要补网把它捞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当时我自己只是有兴趣而已,不知道这个题目可以解决多少问题。

当然现在不同了,像我下个礼拜要去清华大学讲演,说反思儒教研究,其实是反思我自己。

现在我当然会讲得冠冕堂皇,套上理论、很多的学术,事实上不是那回事,那是事后重建的逻辑。

在当时,我的这个发现过程其实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我就是对它有兴趣。

你问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坦白凭良心讲,我真的不知道,但冥冥中孔庙这个议题就是你来研究吧,好像孔子一直在叫:

研究这个。

——也不要讲得太神秘,就是一直吸引我,我要一探究竟,所以我就一直做下去。

后来当然有一些初步的结论慢慢出来。

有一个洋教授问我:

“进兴我问你一个问题,是孔庙本身就非常地重要,还是因为你研究它才变成很重要?

”他问我这个问题,我也呆了,我说它应该本身就是很重要吧,只是没有人去注意这个问题。

后来我才发现,今天来看,我做的只是很基础的工作。

很多年轻人都做得比我有深度,宽广得多。

孔庙的研究,现在当然还谈不上是显学,但绝对是方兴未艾。

很多人把稿子、消息寄给我评审,我大概会看得到全世界孔庙研究的动态,包括法国、日本、美国,大陆这边。

所以我常常会审很多的有关孔庙的议题,这批资料让我了解传统中国的很多政治、文化、学术,还包括经济的内容。

孔府档案里面有很多地方,把当时吃了哪些食物、花了哪些钱,明清以来孔庙跟政治和社会的关系,都记载了下来。

孔家一直是明代以来很难管,让地方官员很头痛的一个家族。

有时候孔家又要做点“生意”,常常要求到朝廷去觐谒。

他们当然要带一些地方土产,皇帝就要有所回报,假设我们用金钱来换算,你带来了一千两白银价值的物财,皇帝不能说我给你五百两,皇帝是回给你五千两。

所以孔家常常要来看皇帝,皇帝就说,可以免了,以后再来,因为来的话,皇帝总是要表示,我高高在上的皇帝,出手不能很小气的。

像这样,你可以看到很多趣闻。

但学问上,一般我们研究儒家哲学、儒家思想,不太看到这些事实,这些事实跟我们今天坊间所写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是有落差的,就是有不协调的地方,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

这些政治因素背后,也是儒生在运作。

我最近审了一篇文章,觉得很好,他讲地方的一个读书人怎么从祀孔庙。

作者抓到要诀,讲一个人的从祀,地方上要动用多大力量。

比如说水利建设,就要突出这个人的贡献,还有地方治理,还有他书籍的整理、年谱的编定,从地方官到朝廷京官的关系怎么运作。

写得好极了!

他用了很多地方志、大家看不见的资料,把历史的真实感跟具体感做出来。

所以我就极力推荐。

在我当初所做的只是一个中心观点,一个骨架而已,现在一些人就把这个肉填上去了。

从祀孔庙的有一百多个人,还有那些罢废下来的人不算,还有一些中间被提议而没有进入。

你看清代有很多人被提,但是后来没能进入,这是很可贵的材料。

为什么进不了?

地方为什么提这些人?

好几个人,我觉得道理上应该进去,但还是没能进去,就饮恨终身了。

又如在清代的时候,荀子已经越来越重要,让荀子进入孔庙的呼声已经很高了,但最终还是没办法,没能进去。

所以我自己写一篇《孔庙的缺席者:

荀子从祀考》。

我有一次无聊打电话到余英时先生,问:

“老师你觉得荀子怎么样?

”他说荀子当然非常了不起,汉代荀子还比孟子重要。

今日我们常常说孔孟,其实孟子还是一千两百年后才进孔庙。

我说:

“你就写一篇文章呼吁把荀子从祀孔庙。

”余先生说:

“现代学术哪有人这样做?

你要做你去做,我才不要管这个事情。

”——被他训了一顿,很迂的事情。

陆胤:

您前面提到史华慈教授最后的赠言,希望您把中西学问融会贯通一处。

您关于孔庙的研究,我感觉还是体现了一些西学的视野。

黄进兴:

多少有一点,但是我研究孔庙,我老师没看到,他已经没办法知道我后面做的东西。

儒学是哲学,还是宗教?

陆胤:

不同于清末民初以来将儒教“去宗教化”的思路,您的研究似乎揭示了另外一种更宽泛的“宗教”定义,让人想起韦伯(MaxWeber)的比较宗教学研究。

那么,在世界诸宗教文明的比较视野下,您如何定位“儒教”的特点和位置?

儒家从什么意义上可以成其为“教”?

黄进兴:

清末民初那一代知识分子,刚好遭遇基督教大规模进来。

事实上“宗教”这个问题很复杂,那时候基督教在中国的呈现,已经是以私人宗教的方式。

而基督教在两千年来,不完全是这样,当初也曾经有过国教的阶段。

但当时这种基督教是启蒙运动以后改造下来的,所以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百姓,从广东、上海,到山西,他们所接触的基督教已经都是私人宗教,就是为了个人的祈福——生老病死,财源广进,科考高中这种事情。

这种私人宗教,跟传统儒教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你不能到孔庙说保佑我考试高中。

孔子说言义不言利,你谈的不能是自己的私利,应该都是集体、国家的事情——国泰民安,文运昌隆,所以事实上它是一个国家公共仪式的地方,它是一个公共宗教。

所以这就解释为什么孔庙之外有文昌、梓潼、魁星,为什么读书人一科举,就要跑到这些庇护个人考运、学运的地方,而不是要到孔庙去。

当然,传统读书人小的时候,常常会刻一个三寸的孔子像放在那里,你读的都是跟他有关的经典,不管是著述还是后来整理出来的东西。

但是真正祈求对你私人命运的保佑,并不是在孔庙,而是在文昌、魁星这些地方,所以是另外有一个私人的领域。

清末以来的知识分子所谓的“宗教”,是拿当时的基督教范式当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讲,他就说儒教不是宗教。

而且后来“宗教”已经变成一个贬义的名词,跟康有为那时候不一样,康有为那时候以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因为基督教,但是很快一二十年的转移,整个西方也好,中国也好,宗教成了一个贬义词。

你看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来中国讲学,基本上是一个不可知论者,还有些人是无神论者,尤其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更认为宗教跟迷信等同,是一个要祛除的对象。

从名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来,在传统社会一般讲“儒教”,进入五四以后,“儒教”的说法就少了。

只有在日本到现在还常常叫“儒教”,所以日本人就觉得奇怪:

中国人为什么称儒家为“儒学”,而不叫“儒教”。

我们认为只要扯上“教”字就是一个贬义的名词,所以今天这个儒家和儒教,已经完全被知识化,变成一个知识。

包括现在的“新儒家”,也很少把它当作一个信仰,当作是宗教信仰更是他们所不屑的。

“新儒家”其实是模仿西方哲学的样式,讲得非常精微。

而传统儒家的看家本领,成德的要方,修身的面向,就被挤压到很少。

我也受西方哲学家哈多(PierreHadot,1922-2010)的影响,我有一篇文章,叫《再现传统中国的思想》,登在《文汇学人》2014年的某一期上(按:

见2014年10月31日《文汇报》)。

我就讲中国近代哲学的方向,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要走向一个论述化、命题化的哲学,这个是不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你把老祖宗擅长的东西丢了,所以现在有些学人会感觉到,不要把儒家思想哲学化。

另一方面,你心里隐隐会觉到,要是把儒家思想哲学化的话,那个精彩跟复杂度,还是比不上近代西方的哲学。

为什么教中国哲学的人,即使到现在的西方,也很难进入哲学系,都是在东亚系跟宗教系?

这就是西方知识成见对我们的定位。

这是西方的认识,他们觉得儒家就是讲了一个信仰的断言,谈不上论证,但是我们都很不服气,你歧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是哲学?

我们一定要说自己是哲学。

这也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

但是我觉得,中国文化到现在应该有自信站起来。

我这个态度,现在常常被人家说是“反动分子”,他们说你年轻的时候是西方理论观念的急先锋,走在最前沿的,现在怎么在批判西方的理论?

我说不是,在中国,比如唐朝,也是到一定的时候,过个一两百年,甚至几百年,才有自信,慢慢到宋明理学,才开始对佛学有一个回应。

我们不能永远亦步亦趋。

跟着西方最新思潮,这是对的,我们不是要排外。

但是现在也到了一个时候,要平心静气下来,理性地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缺点?

哪些优势?

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它,或者东施效颦,学些西方所谓文化跟哲学的皮毛。

这一点是我自己几十年来接触西方文化,最终的思考。

我自己非常欣赏西方文化,我有时间还是读读“蝌蚪文”洋书啊,但是我现在的心态就比较持平,我领略他们的优点长处在哪里,但是另一方面,我不会因为这样就忽视传统文化的一些好的地方。

不是说对方好了,就必须要用他们的好来说中国的坏,这个态度我是不赞成的。

什么是儒家文化的真正特色?

陆胤:

在您有关孔庙祀典的研究当中,指出一般老百姓对于孔子是“尊而不亲”,孔庙作为“圣域”,不是所有人都能涉足;像您刚才所说的,在孔子之外,有文昌、魁星等民间崇拜,儒教主要是一种国家祀典和士大夫信仰。

然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国学热”渐起,儒教重新获得关注,甚至有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的势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黄进兴:

我想大陆有一个特别的情况,因为两岸分隔六十年,要谈这个问题,就不能一杆子把两个打在一起。

我自己也在观察这些现象,国学热,还有更早的“文化热”。

大家现在觉得说,中国好不容易经过了近百年的屈辱,可以站起来,总是要找一些自我认同,尤其在文化上面。

在文化认同方面,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国学当然远超过儒家的范围,诗词、元曲、艺术、绘画,这些都是国学,不是儒学可以局限的。

从这个背景来理解,可以知道我们除了要在物质、经济方面赶上西方,更希望在精神跟文化方面可以与西方有所抗衡,这样来讲,(国学热)并不错。

但是这种东西最怕跟其他目的发生干系。

我觉得应该是要制造一个氛围,鼓励大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欣赏,但是不要人为地去主导它,主导它的话,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对知识分子会有一个反作用。

经过清末,尤其五四运动的洗礼,有多少人从内心真正地由衷地感佩孔子之教?

但你敢说孔子学术是不对?

这个大家都讲不出来。

有一个汉学家去世了很久,叫作列文森(JosephR.Levenson,1920-1969),他的一些话我觉得还是有些的道理。

他说,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理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