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21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

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

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类型

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下: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地震灾害和地震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地震灾害

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地震

概念

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组成要素

 

震源

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震源

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震中

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上的位置

震中距

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

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

等震线

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地震震级与烈度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单位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有关。

一般来讲,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3)成因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发地震。

此外,外力作用及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

(4)分布

①世界地震分布

a.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b.世界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②中国地震分布

四大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2.洪涝

(1)概念

①洪水:

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②洪灾:

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③涝灾:

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④洪涝灾害:

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成因

①自然因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

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

②人文因素: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发生

机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特点

突发性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判断题

1.震中距指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  )

2.同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  )

3.板块边界是地球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  )

4.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  )

5.洪水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对人类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

A.滑坡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D.地震

答案:

D

7.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  )

A.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B.飓风、泥石流、滑坡、寒潮多发地带

C.全部位于板块的分离型边界

D.寒潮、火山喷发集中区

答案:

A

8.20世纪除地震外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B.地震

C.台风D.海啸

答案:

A

9.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B.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完全相同

答案:

C

 地 震

【情景导入诱思】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

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

”唐山抗震纪念碑(如图)的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地震以后,经过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唐山已旧貌换新颜。

然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创伤至今难以抚平。

(1)运用综合思维,从成因上分析唐山大地震所属的地震类型。

此外,地震按成因机制分类还有哪些类型?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震可以造成哪些危害。

(3)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回答唐山所处的地震带。

此外中国还有哪些地震带?

提示:

(1)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2)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

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核心考点突破】

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成因机制、震源深度和震级划分的类型如下图所示:

2.构造地震分布规律及发生过程

分布规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发生过程

地震波主要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能使物体产生前后水平晃动,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是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快,所以发生较大地震时在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但不是全部,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如我国大陆内部的断裂地带,有许多就是地震带。

 

【对点跟踪训练】

201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一周年。

十一年前的这次大地震震级达8.0级。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下列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B.出现堰塞湖

C.暴雨D.泥石流

解析:

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引起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是没有破坏性的。

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形成堰塞湖,暴雨是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联系。

答案:

1.D 2.C

 滑坡、泥石流

【情景导入诱思】

2017年8月8日凌晨5时左右,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如图)。

截至8月8日15时,共冲毁房屋71间,造成23人死亡,2人失联,轻伤40人,公路损毁5km,河道沟渠10km,安全饮水管道5km,桥梁5座,水稻受灾90余亩,桑园37亩,旱地50余亩,预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亿余元。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其发生具有怎样的特点?

(2)从地理实践力分析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

提示:

(1)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由暴雨、快速融水或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

 突发性。

(2)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山坡的高处逃生。

【核心考点突破】

1.列表比较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发生机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和突发性巨大水流

示意图

危害

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

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对点跟踪训练】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植被覆盖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

第1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

第2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答案:

1.D 2.D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受损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C.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大

2.本次地震的成因是(  )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B.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解析:

第1题,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论距震中是远还是近,震级都是一样的。

烈度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地表受到影响的破坏程度,一般来说,同一次地震,不同地方的烈度大小不一样,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第2题,该地靠近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因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答案:

1.A 2.A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D.金沙江河段

4.该河段洪涝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第4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

3.C 4.C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常见地质灾害分布图。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3)简述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

(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