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177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3单元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1819第3单元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学习目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经验教训:

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

(2)理论基础:

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表现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74[课中思考题],思考:

分析上表,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高?

【提示】 各国在邮政、电力、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工业部门国有化程度较高;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国有化程度较高。

(2)阅读教材P75[课中思考题],思考:

概括一下,各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何不同?

【提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各自特点如下:

英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法国推行经济计划;日本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注重经济发展的计划;美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国家采购所占比重高。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

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和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

(3)评价: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表现: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作用: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特点

(1)法制保障: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4.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作用

(1)积极: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2)消极:

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76[课中思考题];想一想,社会福利是否越多越好?

为什么?

【提示】 不是。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黄金时代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2.“滞胀”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概念阐释] 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增加,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此状况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3.经过“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存在弊端。

[合作探究·攻重难]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史料一]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史料解读] 抓住各行业的类型,从各行业中国有经济比重数据分析概括。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哪些行业公有化程度较高?

这些行业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 行业:

邮政、电站、煤炭、铁路、航空等。

特点:

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

[史料二]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

[史料解读] 结合时间变化分析松下幸之助持有股份数据的变化。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作用?

【提示】 问题:

反映了二战以后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作用:

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如:

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福利国家”制度

[史料一]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史料解读] 由信息“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帮助”判断其种类与范围方面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史料二]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贝弗里奇爵士在《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地提出:

“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史料解读] 抓住关键信息“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分析其实质。

(2)根据史料二,分析福利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福利制度实质上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全面认识福利制度

(1)形成原因: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特点:

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实质:

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4)利弊影响

①利:

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②弊:

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使政府负担过重;另外也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及实质

1.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当堂达标·固双基]

1.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理论依据是(  )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D.货币学派理论

C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选C项。

]

2.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念是(  )

【导学号:

05812130】

A.计划经济B.自由放任

C.重商主义D.国家干预

D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故选D项。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奉行计划经济,其仅仅是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自由放任是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政策,B项错误;重商主义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政策,C项错误。

]

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她说的“安全网”是指(  )

【导学号:

05812131】

A.社会保障体系B.强化国防保障

C.发展粮食生产D.劳动安全保护法

A [二战后,英、法等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从而防止贫富分化,稳定社会秩序,这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一致,故选A项。

]

4.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

【导学号:

05812132】

A.“经营者革命”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国有化的推行D.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经营方面出现了“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5812133】

材料一 1938—201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

图一

材料二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

图二

(1)1938—201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这种调整和改革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