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1452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个人效能感和自信心强;

第四、思想上独立自主,不迷信传统和习俗。

这个调查距今虽然已有30多年,但一直被各国人才学研究者视为权威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素质又有了一些新的标准,比如合作意识等等。

好孩子的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反映了家长的人才观,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即儿童观)。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认识。

二、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一)国际上对人才的认识

1、对于人才的标准:

松下这样认为:

不念初衷而虚心好学的人,不墨守成规而常有新观念的人,爱护公司和公司成为一体的人,不自私而能为团体着想的人,有自主经营能力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热忱的人,能得体支使上司的人,能忠于职守的人,有气概担当公司重任的人。

 

2、宝洁公司对人才的七个标准:

强烈的进取心——克服困难,完成工作。

宝洁人都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坚韧不拔,独立自主地以极大的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

  卓越的领导才能——领导及激励别人。

宝洁人与同事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努力帮助部属发挥他们的潜力。

  较强的表达交流能力——简明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对别人具有影响力的同时,宝洁人也善于以客观开放的态度吸取别人的建议、反馈。

  较强的分析能力——全面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因为宝洁人具有较高的才智,他们能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及时作出反应。

  创造性——发现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方法、及达到某个目标的最佳途径。

我们经常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只有更富有创造性地工作、只在向一些基本的假设、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才能驾驭它。

  优秀的合作精神——成功地领导一个集体以取得最佳成果。

宝洁人懂得如何激发热情从而在工作中最好地发挥个人及集体的作用。

  正直的人格——按照宝洁的“公司信条”来工作。

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努力遵循诚实和正直的原则。

3、一项对进驻上海的全球五百强企业进行的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公司的人才标准简单地说有三个:

知识、能力和业绩,而能力和业绩则是最重要的。

(二)我国对人才的界定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认定是按照1982年提出的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

按照这种“学历+职称”的人才标准观,大量有才之士因为没有学历和职称而被置于人才“大门”之外。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被人为分割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这是旧人才观的突出表现。

在一些人眼里,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工、熟练的劳动者不是人才,具有一技之长但没有学历和职称的人也不是人才,而没有能力和业绩但有学历和职称的人却被看作是人才。

许多单位为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很好的待遇,却忽视同样做出贡献的高级技工。

实际上,高级技工严重紧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人才结构的一大“弊病”。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于2003年12月2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

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一决定反映时代精神,突破了旧的人才标准观,确立了新的人才标准观,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这种“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观,突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由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到注重其深层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在人才标准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突出能力因素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本质上是要把每一个人站在平等竞争的平台,它强调人的社会地位是靠人自身的后天努力奋斗和能力业绩确立的,而不是靠既定的外在因素和非能力因素(血统、出身、人情、“关系”、特权、资历和身份)确立的;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靠能力参与竞争,越来越倡导人要凭其能力和业绩立足,实现其价值,确立其地位。

从国际上人才的标准到我国对人才标准的新认识,实际上就是想让家长们心中有一个观念,那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的国家正朝着现代化的社会迈进,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会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以上谈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每位家长必须对儿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

儿童观。

家长的儿童观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

应该说,我们不少家长对儿童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于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一些偏差。

因此,每一位家长应对孩子有这样的认识:

1、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潜能。

也许我们在座的家长都听说过智商这个概念。

生活当中,总会表现有的人比较聪明,有的人不是特别聪明,有的人解决问题特别快,有的人解决问题很困难,这个现象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

最早在1905年,法国人比纳最先研究出一个量表,这个量表我国也已经修订了。

拿这个量表去测验,比如一岁、两岁、三岁、四岁,按照这个年龄去测验,看他的智商有多高。

一直到现在,这个IQ的智商量表还在作为一种参考,是衡量一个人聪明跟能干的标准之一。

随后又出现了韦氏量表,现在用得也比较多的,我们国家华东师大的老师也修订为我们国家用的一种量表。

通过这些智商测验项目,我们得到一个正态分布曲线,结果发现智商在71到130的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76%,称为正常儿童;

智商在70以下的称为弱智儿童,约占2%;

智商在131以上的称为超常儿童,约占2%;

智商在140以上的就是神童和天才。

智商的理论出来以后,一百多年来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用这个来测验,但是现实里头又碰到这个问题,有些人智商很高,甚至于到了130、140,但是在工作岗位上没什么成就,甚至于有的人智商不低,不但没有成才,反而破坏了社会。

今天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能干,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幸福,那么人的成功,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靠什么?

当然靠他的成功。

那么人的成功难道就是智商决定的吗?

难道智商高就成功,弱智的就是不成功,连中学都不能考吗?

是这样吗?

现实又告诉我们,不是。

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大家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有个孩子叫冯聪,他现在已经18岁了,目前在北京走读大学,心理学系里的学生。

14年以前,这个18岁的少年,他在2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高度脑瘫,就是三个手指头都不能分开了的,头歪着,高度脑瘫,比弱智还厉害的一个两岁小孩,他的妈妈抱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俞惠耕校长看了母亲一双非常深切的眼神,看了这个孩子,就把这个孩子收下了,收下了以后,训练他拉小提琴。

经过14年的训练,这个高度脑瘫的冯聪,不但小提琴拉得很好,而且考上了大学,现在就在心理系里头学习。

俞校长是根据什么理论做这件事的呢?

这就是“多元智慧理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这个理论。

俞校长跟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是好朋友。

俞校长感到多元智慧理论挺有道理的。

于是在教育实际中运用了这个理论,培养了冯聪这个孩子。

多元智慧,顾名思义,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

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的。

他这个理论对一百年来IQ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对教育界影响非常大。

加德纳这个教授原来是搞脑神经的,搞医生的,也搞过很多临床,也学过哲学,他的底蕴很深的。

因此他提出来的多元智慧在大脑皮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定位,也就是说是比较科学的。

那么他提出来的多元智慧,一般大家认同的有八种智慧。

他目前提出了八种智慧:

第一种音乐智慧,也就是说某些人对音乐的音色、音调节奏反应特别地敏感。

  第二种智慧就是说是身体运动智慧,也就是说他的大肌肉,小肌肉各方面活动的协调能力特别好,那么像这样一种智慧比较好的人,一般搞运动,搞建筑,搞设计比较好的,比较适合做这些工作。

  第三种智慧是数学逻辑智慧。

那么这种智慧比较好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概括分析推理这些能力比较好,像这样智慧比较好的人,他搞理工、搞数学搞这些东西比较合适。

  第四种智慧是言语智慧。

言语智慧也就是说对符号、语言、文字这种表达能力比较强。

这种智慧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口头语言,一种是书面语言。

有的人口头语言特别棒,我们有的孩子讲故事生动极了,叫他把讲的东西写一写,文理不通,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有的人写作文特别棒,特别好,叫他把写的东西讲一讲,嗑嗑巴巴讲不清楚,这是两个极端的人,是有的。

那么大部分人应该说口头语言不错,书面语言可能也不错。

为什么呢?

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大脑半球是不同的部位,所以有的人口头语言比较好,有的人书面语言比较好,总之都是言语智慧。

  第五种智慧反省智慧,或者叫反思智慧。

这种智慧是什么智慧呢?

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做了事情之后对自己的分析,自我的评价,自我的认识,这种能力比较强。

这种智慧是目前21世纪应该说一个成功的人非常重要的智慧。

  第六种智慧就是人际交往智慧。

人际交往智慧也就是说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对别人的一种情感各方面的一些决策能力等等,就特别善于社交。

那么这个当然跟人的性格有关系,但是跟智慧有关系,有的人是外向型的,有的是内向型的,这种人际交往智慧,譬如说我们现在两个同学都是大学毕业的,成绩可能差不多,但是分到外企工作,一个人,他人际交往智慧不好,他可能数学、语文都学得很好,到这个单位工作。

那个人可能学习成绩在大学里不如这个同学,但是他的人际交往智慧很好。

三年下来,也许在学校里成绩不如那个同学的,因为他人际关系交往智慧好,也许他成功率比他更高,因为现在是个合作型的社会,这种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种智慧叫空间智慧。

也就是说上下、左右、前后,这里特别指的是相对。

譬如说这个花,相对桌子在上面,相对谁在下面。

相对,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的。

另外,还有对动态的空间知觉。

譬如说平移、旋转、反转。

那么这些空间智慧应该说也是创造性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性别上,男性空间智慧比较好一点,这是一般来说,女性空间智慧稍微比较弱一点。

  1997年,在新加坡开了一个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加德纳在会上又提出了一种智慧,叫自然智慧,也就是说我们有些人在动物、植物、自然界这种反应度,敏感度就特别高。

多元智慧(MQ),MQ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IQ对教育上更有影响。

1997年除了MQ以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斯腾伯格提出成功智慧,就是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

他指出: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分析智慧、实用智慧、创新智慧。

这三种智慧对人的成功特别重要。

斯腾伯格在念书的时候,学校对他进行智商测验。

他的智商是很低的。

那时候他就不相信难道我就不能成才吗?

于是他大学的时候去学了心理学,学了心理学以后,他到飞机场,他到火车站的候车室,他到商场采访了成千上万的人,采访一个什么问题呢?

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成功的,如果有的话,你能不能告诉我,他是凭什么成功的,采访的结果,让斯腾伯格增加了自信。

因为在采访过程中,很少有人说我的朋友成功是因为他智商很高:

140,大部分人说,我遇到一个成功的朋友,他特别有毅力,他特别好学,他特别自信,他特别努力,他特别奋斗,特别有意志力。

总而言之,都是这样一些回答。

因此他就提出来,人的成功靠分析智慧、实用智慧、创新智慧,这个理论叫成功智慧。

斯腾伯格教授现在是世界上很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年龄跟加德纳差不多,都是近六十岁左右,在世界上都很有名。

那么凭智商测验,在学校里他智商并不高,但是现在是世界上有名的心理学家。

从斯腾伯格、高度脑瘫的冯聪的这些案例,我们起码认识IQ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IQ测验的分数仅仅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

这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学某些功课成绩可能比较好,但是这个学校里成绩比较好,并不等于到社会上,将来他就成功了。

多元智慧的创始人加德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这些智慧,那怎么我的小孩子没有表现出来呢?

我们人的智慧、人的能力有两方面,一方面已经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叫显能,我数学不错,我运动不错,我唱歌不错,这已经表现出来的叫显能,就是已经表现出来的。

但是我们人更多的是还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人有很多智慧,很多能耐,还埋在地底下好像我们的金子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一样,即:

每一位孩子有很多潜能。

我们每一位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最优的智慧潜能与兴趣的结合点。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2、尊重孩子的权利。

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1992年3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该公约,公约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在中国生效。

《儿童权利公约》上明确了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公约中,儿童的权利多达几十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可概括为四种:

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生命权和健康权;

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

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3、儿童是人不是物,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

(1)在家庭教育中不把孩子当人看的现象并非少见。

最普遍的表现是家长把孩子当成家庭的装饰品,强迫孩子学一两种技艺,以在客人前露一手,为家庭装璜门面……另一方面对孩子采用“爱的承包制”,幼小时父母省吃俭用,却要满足孩子的高消费;

孩子长大成人后,结婚费用全部“承包”;

孩子生了孩子以后,父母还得对孩子的孩子“承包”下来,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包、保、抱”。

就是包办一切,过分保护,抱着孩子长大!

见诸报端的种种笑话: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不会吃鸡蛋,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不会剥桔子等,这都是在“包保抱“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

  

(2)作为独立的人,体现在:

儿童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

学习做社会的人,要让孩子与人交往。

遗憾的是,一部分家长对此有许多顾虑:

担心孩子的玩伴毛病多,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担心与玩伴之间发生纠纷,影响与邻居的关系;

担心孩子玩花了心,玩野了神,玩得不想学习……于是,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把孩子牢牢地圈在家里,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封闭在玩具堆中,封闭在电视机旁,封闭在二室厅、三室一厅的单元住宅里……如此,孩子又怎能不生活在极端的寂寞与苦闷之中!

儿童是成长发展的人,不是静止不变的人  

在有些父母眼里,似乎孩子永远长不大。

于是孩子小时候是一套,孩子长大了还是那一套,自己还洋洋自得,孩子早已味同嚼蜡。

其实儿童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教育方法也必须因时而异。

具体来讲,比如要奖励孩子,一朵小红花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很有作用,但中学的孩子绝无兴趣。

用静止的儿童观去看待发展的儿童,用僵化的家教经验去培养日新月异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好效果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  

羡慕人家的孩子好,硬要把孩子往人家孩子的“模子”里套,也是一个不小的误区。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

布鲁姆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从早期吸吮乳汁开始就印下了自己的个性标志:

有的吸吮坚定有力,不受外界干扰;

有的且吸且玩,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后天教育和环境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就更加显著。

承认孩子之间本来就不相同,努力发现孩子的特征,开发孩子的潜能,你就能因人而异地塑造自己的孩子。

就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吧!

"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何必强求一律!

儿童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是时代的人

当今的孩子明显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时代特征:

面对信息化、网络化,他们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信息观念大大增强;

当今社会舆论不一,各种声音共鸣的现实又使得他们变得比以往难教了,不那么听话了;

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背景下,孩子们对“钱”的认识更加丰富,据专家调查,如今3岁的孩子就知道钱是个好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则知道得更多。

如此等等告诉我们:

千万别用我们童年形成的某些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苛求当今的孩子!

千万别用我们童年所养成的行为不加分析地去规范当今的孩子!

4、儿童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这一点似乎没有家长有异议。

但要他们向孩子学习,有些就不以为然了。

我们且不说许多孩子玩电脑的水平优于父母,也不说一些孩子所占有的信息量远远超过父辈祖辈,单就儿童青少年少保守、接受新生事物之敏感,少世故、对人对事真诚直率,就已经是一些成年人所不及的了。

这些都是我们大人应该学习的。

即使上述各方面我们都比孩子强,为了教好孩子,比如孩子犯了错,问他为什么,向他调查了解一番,这也是向孩子学习请教。

所谓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善于向受教育者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儿童,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正在成长中的人,既需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娱乐和交往;

正在成长中的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会进步,也会退步,甚至会犯错误;

正在成长中的人,既需要认真听从老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需要发展自主、自强、自护、自尊和自学的能力等。

前面谈了一些好像与“好孩子的标准”不搭界的内容,但我觉得在座的第一位家长应该首先认识未来社会即孩子长大后所面临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孩子。

这对于我们对于好孩子标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现代社会下好孩子的标准

如果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只是局限于听父母话、听老师话,学好学科知识、诚实肯干等方面,恐怕孩子长大成人、走出校园之后,只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落伍者。

在座各位如今三四十岁,假设先把我们现在的社会地位大致分成上中下三等,再将我们以前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都一一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以前学习成绩最好的,“听话”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是最出色的;

而一些在学校调皮捣蛋所谓的“坏孩子”,却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取得更大的成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94年就提交了一份报告《学习:

内在财富》,在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实质上就提出了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好孩子的标准。

学会求知——强烈的好奇心;

良好的习惯

学会做事——独立自主;

自信心

学会共处——善于同别人分享与合作;

健康的心理

学会做人——诚实,讲信用;

责任感

(一)学会求知——强烈的好奇心;

1、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说是创造力的先遣队。

世界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因此,好奇心在孩子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每个父母,差不多都有过被孩子“十万个为什么”问得目瞪口呆的经验。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耶罗·

费鲁奇的家教手记,他在前言中说出了这样的亲身体会:

“对日常问题,提出新奇、独特看法的往往是我们的孩子。

”“为了能学会理解,为了能向前走,必须打破所有的‘自信’与自以为是。

这是父母正确的第一步。

”而我们许多父母根本不这么想,当孩子们对一些事情表现出好奇并开始钻研时,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务正业”;

当孩子们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他们会回答:

“这有什么稀奇?

”“本来就这样!

”“不知道,别烦了!

”在现实中父母更多充当的是压抑孩子好奇心的角色。

《知心姐姐》杂志《小超的苦恼:

我觉得自己很笨》一文中,小超因为自己的答题思路与老师的不一样,就觉得自己很笨。

这是为什么?

因为孩子早已习惯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寻找“标准答案”,父母和老师更是喜欢用“标准答案”来要求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的创造意识被“标准答案”所淹没。

我们希望:

能够多一些像倪敏伟和周春琴这样的父母,他们在女儿倪周婧提出“马路两旁的路灯是怎么打开的”时,没有嘲笑孩子的问题幼稚可笑,而是骑着摩托车带着女儿沿公路走了一遭。

正是对女儿好奇心的这种保护,倪周婧在小学短短的4年里,就多次获得省市级发明创造奖,并在当时申请发明专利。

2、良好的习惯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

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甚为缺乏。

另外,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脉相承,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习惯。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俗话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搞建筑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

“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先要确定规范。

《论语》说:

“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说得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什么叫人?

人就是身上的兽性越来越少,文明性越来越多,这就成为人了。

比方说动物,它们不讲什么平等、怜悯,它就是弱肉强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是它们的鲜明原则。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可以看到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

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

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

有礼貌的孩子。

我有个朋友叫李宏,她女儿早儿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上小学、上中学是人见人爱,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个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甚至给她们家打过电话的人都会惊叹:

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她,因为从电话中都能仿佛看到这个女孩的微笑。

早儿接电话,一拿电话就:

“您好,请问您找谁,这是李宏家。

”如果她妈妈不在,她会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