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117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 新高考语文 总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docx

精品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复习纲要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备考策略

考点

内容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常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对诗中艺术形象的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积累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注重归类,总结规律,要善于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读诗中形象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和特点

炼字、诗眼及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复习时要按照新课标中“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注意打通试题和教材的联系,连点成面,在综合思考中提高学科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进行典型例题训练,熟练运用答题模式。

注意表述角度和字数的限制

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按题材对诗歌分类

综合分析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概括表达能力

注重课内积累,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从诗歌思想内容、诗人生平、后人点评几方面阅读鉴赏诗歌的习惯

真题探秘

(2019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

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核心考点:

①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

审题关键:

①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加大了做题难度。

②四个选项都是对诗的赏析,可结合选项大体理解诗的内容。

解题方法:

①精准理解词、句的意思;②熟练掌握表现手法;③快速判断诗歌情感;④语言特点要熟知;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⑥赏析艺术效果;⑦联系诗歌常识。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不能准确赏析原诗,即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恰当赏析,哪些是无中生有、曲解诗意。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对诗歌进行赏析,设置四个选项,再把其中一个选项设置为错误赏析,设误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③如果诗歌中个别字词学生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第一问: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

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

“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

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进行分析。

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

核心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审题关键:

①答题区间很明确,最后一联;②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含意,既要有字面意思的解读,又要有深层含意的分析。

解题方法:

①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②从意蕴丰富的角度提炼。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内容情感;②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情感鉴赏术语。

命题规律:

①课标全国卷一般在这个题上设置分值为6分;②考查形式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考生归纳作答。

多为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诗宋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概括分析的范围、方向,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理解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必备知识

自测自查

一、(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一、

1.答案 D 

2.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二、

1.答案 A 

2.答案 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三、

1.答案 BE 

2.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关键能力

能力训练

一、(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一、

1.答案 BD 

2.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二、

1.答案 CD 

2.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