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0884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五:

补充:

1、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重要作用。

2、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化石和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4、山西原始人遗址:

丁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

六:

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

1、途径:

历史教师、历史课本、各类史书、文化遗址、博物馆、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

2、第一手资料:

文物、遗址、化石等,可信度最高;

第二手资料:

史书、传记、文献。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

《史记》属于文献史料;

某某口述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

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

1、兴起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表现: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3、影响: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原始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陕西西安半坡村

建筑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农作物

粟、黍

农业工具

骨耜

磨制石器

家畜

猪、狗、水牛

猪、狗

陶器

猪纹陶钵

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其他

玉器、骨哨、象牙雕刻、天然漆

陶埙、骨针、纺轮、捕鱼打猎

三、补充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距今约五六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炎帝、黄帝、蚩尤是当时杰出的部落首领。

2、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进行阪泉之战,炎帝战败,结成炎黄联盟;

黄炎联盟与蚩尤部落进行涿鹿之战,蚩尤战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二、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

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早期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轩辕氏):

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指南车,炼铜,发明弓箭等。

3、黄帝时期:

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缫丝、纺织。

4、祭拜炎帝和黄帝的意义: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推举,选出品德高尚、贤德之人,这种制度被称为“禅让制”。

(尧传位给品行高尚的舜,舜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2、大禹治水事迹: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了水患。

大禹的精神:

大公无私、坚持不懈、开拓创新。

四、神话传说的历史信息

神话传说是文字产生之前先民口耳相传、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一种夸张记载,不可全信。

但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河南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夏桀统治残暴,夏朝灭亡。

2、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商汤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很快强大起来。

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相对稳定。

商纣王统治残暴,商朝灭亡。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遗址。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进行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771年,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西周灭亡。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4、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旳暴政。

5、夏、商、西周的更替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仁政使国家兴盛,暴政使国家衰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对象)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

义务:

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4、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影响:

积极: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

维持了诸侯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以后的诸侯争战埋下了祸根。

7、文化遗存:

三晋大地是指山西;

齐鲁大地是指山东;

秦是指陕西;

燕赵大地是指河北。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时期:

商周时期。

2、种类有:

食器、礼器、兵器等;

(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商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3、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4、青铜器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利簋

(1)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2)商朝的四羊方尊是铸造最精美的青铜器.。

(3)西周的毛公鼎是当今出土的雕刻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4)、利簋腹内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5、价值:

青铜技术的科技价值,用途广泛的实用价值,制作工艺高超的艺术价值,承载文字的历史价值,“青铜时代”的精神价值。

二、甲骨文

1、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概况: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甲骨文的地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6、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原因: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主要表现:

经济上:

农业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和耕地扩大。

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上: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

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推动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交融。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4、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春秋争霸

1、背景:

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政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诸侯之间战争不断。

2、时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特征:

争霸

诸侯争霸:

齐桓公(第一个争霸)、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著名战役: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起止时间:

东周后期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特征:

兼并

2、开始标志:

三家分晋(赵、魏、韩)、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5、结果: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

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富国强兵(目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4、作用:

使秦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商鞅变法的内容: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便于赋税征收)

军事上: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6、成功原因:

改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改革全面;

改革取信于民。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概况: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岷江修建了都江堰。

2、构造: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3、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

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政治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实践是文景之治。

哲学思想:

顺应自然;

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福祸相依、长短相随”体现了道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言论收在《论语》中。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核心思想:

“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政治思想:

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反映了儒家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4、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

整理古代文献资料。

三、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私学兴起,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学术思想领域繁荣。

2、概念:

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影响。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代表:

①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反对非正义战争;

主张做人要有骨气。

著作:

《孟子》。

③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作《庄子》。

思想主张: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④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作《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

商鞅变法中“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体现的法家韩非子的依法治国思想。

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体现的是韩非子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名言出自《商君书》,体现商鞅的变革思想。

⑤孙武是春秋末期兵家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

遵循客观规律。

思想被汉初采用,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儒家:

以民为本。

以德治国。

从汉武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

墨家: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平等、博爱。

法家:

依法治国。

被秦国和秦朝所采用。

四、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比较

项目

中国百家争鸣

西欧文艺复兴

背景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影响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生产力提高,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2、都突出“人”的作用

3、都是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4、都推动了历史进步。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条件: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人民渴望安定生活。

2、经过:

公元前230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

③地方行政制度:

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①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文化:

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李斯)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

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②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交通:

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5、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共同作用:

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四、秦朝疆域:

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的暴政(表现:

沉重的赋税;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残酷的刑罚;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次农民起义)

1、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2、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成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由于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三、秦朝的灭亡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被誉为“千古一帝”。

功绩:

(1)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边疆地区。

过失:

实行沉重的赋税;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社会状况:

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原因:

秦的暴政、秦末战乱)

二、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提倡勤俭治国。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历史称这一局面为“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二、措施:

1、政治上:

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建立刺史制度,派刺史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2、思想上: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受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文化上: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入学人才。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经济上: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目的)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平抑物价。

(内容)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作用)

5、军事上: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三、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他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政策,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但他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对待儒家的态度

秦始皇:

焚书坑儒,导致秦朝灭亡。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五、比较秦汉的思想措施

秦朝

汉朝

皇帝

秦始皇

汉武帝

措施

打压儒家思想。

采用法家韩非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巩固了统治,也阻碍了社会进步。

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相同点

六、历史纪年方法

1、干支纪年法

①概念: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纪年序号。

②举例:

近代干支纪年表示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庚子赔款”(1900年)、“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2020年是庚子年、2021年是辛丑年。

2、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

中国古代重要的帝王年号:

汉武帝(建元、元朔、元狩);

光武帝(建武);

唐太宗(贞观);

唐玄宗(开元、天宝);

明太祖(洪武);

明成祖(永乐)康熙帝(康熙);

乾隆帝(乾隆)。

3、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

把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在公元元元年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时间,称为公元前xx年;

公元元年以后发生的事件的时间,称为公元xx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③年代换算:

年代换算为世纪,取纪年的百位数字再加1,纪年十位上的数字称为年代。

公元元年后的1-50为前期,50-100为后期;

而公元元年前则刚好相反,50-100为前期,1-50为后期。

如:

公元2021年是公元21世纪前期;

公元前2021为公元前21世纪后期。

④相隔年代计算:

A.两个年份不跨公元元年:

即都在公元元年前或者都在公元元年后,数字大的纪年直接减去数字小的纪年。

2021年是唐朝建立多少周年?

即:

2021-618=1403年。

B.两个年份跨公元元年:

即一个年份在公元元年前,一个在公元元年后,则两者相加再减1,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2021年是秦朝建立多少周年?

2021+221-1=2241年。

4、民国纪年法

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间)为民国元年。

1911+民国年数=公元纪年。

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背景: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二、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