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069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①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2、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形式: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3)命题包括两种

①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

②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逆命题:

将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位置之后,形成新的命题,就叫原命题的逆命题。

注:

原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不一定仍为真命题;

原命题为假命题,其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命题。

(4)定理

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真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5)证明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四)平移

1、平移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平移的性质:

(1)平移是延直线移动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

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第六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所有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等;

(2)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

(3)无限不循环小数。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

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

若|a|=-a,则a≤0。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

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②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

零的平方根是零;

负数没有平方根。

③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3、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

②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③注意: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

设a、b是实数,①a-b>

0→0a>

b②a-b=0→a=b③a-b<

0→a<

b

(3)求商比较法:

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lal>

lbl→a<

(5)平方法:

设a、b是两负实数,则

考点五、实数的运算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能为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

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

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2、坐标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包括有理数与无理数)一一对应,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这个实数叫做这个

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3、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③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原点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4、点的坐标

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a点对应x轴的数值为横坐标,b点对应y轴的数值为纵坐标,有序数对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b)。

书写时先横后纵再括号,中间隔开用逗号。

5、坐标平面图

坐标平面图是由两条坐标轴和四个象限构成的,也可以说坐标平面内的点可以分为六个区域:

x轴上,y轴上,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在这六个区域中,除x轴与y轴的一个公共点(原点)之外,其他区域之间都没有公共点。

6、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x,y)(即点M的坐标)的坐标和它对应;

反过来,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x,y)在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一点M,即坐标为(x,y)的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7、象限

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从右上部分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分别叫第一象限(或第Ⅰ象限)、第二象限(或第Ⅱ象限)、第三象限(第Ⅲ象限)和第四象限(或第Ⅳ象限)。

ⅰ、坐标轴(x轴、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发生改变,则点的坐标相应发生改变;

坐标轴的单位长度发生改变,点的坐标也相应发生改变。

8、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特点

①、坐标原点的坐标为(0,0);

②、第一象限内的点,x、y同号,均为正;

③、第二象限内的点,x、y异号,x为负,y为正;

④、第三象限内的点,x、y同号,均为负;

⑤、第四象限内的点,x、y异号,x为正,y为负;

⑥、横轴(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即(x,0),所以,横轴也可写作:

y=0(表示一条直线)

⑦、纵轴(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即(0,y),所以,纵横也可写作:

x=0(表示一条直线)

9、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坐标平面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表示这点到纵轴(y轴)的距离,而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这点到横轴(x轴)的距离。

注:

①、已知点的坐标求距离,只有一个结果,但已知距离求坐标,则因为点的坐标有正有负,可能有多个解的情况,应注意不要丢解。

②、坐标平面内任意两点A(x₁y₁)、B(x₂,y₂)之间的距离公式为:

d=

10、坐标平面内对称点坐标的特点

①、一个点A(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a,-b),特点为:

x不变,y相反;

②、一个点A(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a,b),特点为:

y不变,x相反;

③、一个点A(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a,-b),特点为:

x、y均相反。

11、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表示

①、平行于横轴(x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其横坐标不同,纵坐标均相等,所以,可表示为:

y=a(a为纵坐标)的形式,a的绝对值表示这条直线到x轴的距离,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

②、平行于纵轴(y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其纵坐标不同,横坐标均相等,所以,可表示为:

x=b(b为横坐标)的形式,b的绝对值表示这条直线到y轴的距离,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纵坐标之差的绝对值。

12、象限角平分线的特点

①、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可表示为y=x的形式,即角平分线上的点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相等(同号)

②、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可表示为y=-x的形式,即角平分线的点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异号)

13、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4、点的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

将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

“左减右加”

将点(x,y)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将点(x,y)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下减上加”

15、图形的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16、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求面积

①、已知三角形的顶点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

将坐标平面上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几个图形的面积的组合(相加)或分解(相减),即将要求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一个大的多边形(例如矩形或梯形)与一个或几个较小的三角形面积之差;

②、已知多边形各顶点坐标求多边形的面积将坐标平面上的多边形的面积分割成几个规则的图形组合的面积之和,或转化为一个更大的多边形(例如矩形或梯形)与一个或几个较小的三角形面积之差。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①定义:

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一般形式:

ax+by+c=0(a≠0,b≠0)

③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当

时,有唯一解;

②、当

时,无解;

③、当

时,有无数解。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整体思想:

消去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

1、代入消元法:

⑴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

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⑵注: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为:

①变:

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②代:

将变形后的关系式代入另一个方程(不能代入原来的方程哦),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再代:

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关系式(或原来的方程组中任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联:

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

⑴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前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或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变为相反或相等)时,将

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为:

①化、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前的系数既不相反又不相等时,就根据等式的性质,用适当的数乘以方程的两边(注意,左右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这个数),使同一未知数前的系数相反或相等;

②加减、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代、将这个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⑤联、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就是方程组的解。

3、用换元法解方程组:

根据题目的特点,利用换元法简化求解,同时应注意换元法求出的解要代回关系式中,求出方程组中未知数的解。

4、用整体代入法解方程组: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应用问题的一般过程为:

审题并找出数量关系式—>

设元(设未知数)—>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

解方程组—>

检验并作答

2、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1)、和差倍分问题:

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式是:

较大量-较小量=相差量,总量=倍数×

倍量;

(2)、产品配套问题:

解这类题的基本等量关系式是:

加工总量成比例;

(3)、速度问题:

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路程=速度×

时间,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

(4)、航速问题:

①、顺流(风):

航速=静水(无风)时的速度+水(风)速;

②、逆流(风):

航速=静水(无风)时的速度–水(风)速;

(5)、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有时需把工作总量看作1);

(6)、增长率问题:

原量×

(1+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量×

(1-减少率)=减少后的量;

(7)、盈亏问题:

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从盈(过剩)、亏(不足)两个角度来把握事物的总量;

(8)、数字问题:

解这类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自然数、奇数、偶数等有关概念、特征及其表示;

(9)、几何问题:

解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是有关几何图形的性质、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

(10)、年龄问题:

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人年龄的增长数相等。

(四)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共有三个方程,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思路: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仍是消元,一般地,其基本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

一般地,应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变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最后求出另一个未知数。

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

①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

③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的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题策略:

(1)有表达式,用代入法;

(2)缺某元,消某元。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

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

用符号“<

”或“>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式子表示:

如果a>b,那么a±

c>b±

c.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3、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为了更清楚、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我们常常利用数轴,在数轴上把解集表示出来,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包括端点用“实心圆点”,不包括端点用“空心圆圈”。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大小

①作商比较法

②求倒数法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⑴去分母:

不等式中有分母的,要通过不等式两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

⑵去括号:

不等式中有括号的要按照有理数中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在去括号过程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注意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

⑶移项:

将不等式中右边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移到左边,将左边的常数项变号移到右边;

⑷合并同类项:

把不等式整理成x>a或x<a的形式;

⑸化系数为1:

把不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而都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2、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数轴法,二是口诀法。

①数轴法:

利用数轴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将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就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②口诀法: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记住以下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没得找”。

这种方法容易理解,便于记忆,使用十分方便。

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为:

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检验→答(关键是找不等关系)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统计调查的方式: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①全面调查: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②抽样调查:

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

③简单随机抽样:

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到,

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

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抽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

⑤数据处理的过程:

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数据等过程。

2、总体。

个体与样本

①总体:

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②个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③样本:

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④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3、数据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是利用统计表,另一种是利用统计图,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4、常见的统计图表

(1)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这样统计图叫做折线图。

它既可以表示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2)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条形,条形的宽度必须保持一致,然后把这些条形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图,它可以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量。

①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②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条形统计图的优缺点: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缺点是无法显示每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图。

扇形图主要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

扇形图的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之和为100%或1。

特点①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②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体的大小

扇形的优点是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扇形的缺点是在不知道总体数量的条件下,无法知道每组数据的具体数量。

5、频数、频率

①、频数:

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叫做频数。

②、频率:

某个数据的频数m与数据总个数n的比叫做这个数据的频率。

③、频数、频率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是:

频数=频率×

总数频率=频数m÷

数据总个数n。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