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036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docx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文化概观第二次作业附答案doc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2013100000074

何昊

020055

中国文化概观

任务

共3次一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诗经

答: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咳、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途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气韵生动

答: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3、天人合一

答:

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萤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黄仲舒则明确提出: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4、贵和尚中

答:

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

中西文化这一

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

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谐统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从孔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确印证。

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答:

爱国忧民的情怀

永恒魅力的艺术形象

脍炙人口的语言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

例如在“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三则最著名的古代神话中,女蜗、后羿和大禹等神话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他们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

他们以巨大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则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精神。

2、“文以载道”的主要内涵。

答:

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等人提出的,他们说的「道」,是指道德、义理等有益於人格修养的文字,这才是他们说的「表达思想」.…但有什麽文章不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就算是无病呻吟、

乱发牢骚的文字,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文以载道」是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针对唐宋以前那些浮滥的诗赋而提出的。

那些诗赋,不是过份注重格律而欠缺内涵,就是只知浮华美艳而陈腔滥调

因此古文运动才提倡「文」要言之有物、不陈腐不表困笛逸志,要追求三代两汉时的「风骨」,要以文济世,歌颂有道者而抨击不仁之事,表现社会实貌,这才是「文以载道」的原意

3、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儿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4、中国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己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就具有摆脱神学独断的特点,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未出现过像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

在民间“烧香拜佛”,“佛”的含义既可能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可以是太上老君......,这与西方文化中宗教的唯一神、严格排他性迥然不同。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它的经学传统;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5、中国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答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1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

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

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