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32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松江区十二五规划草案文档格式.docx

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东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亮点。

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实现802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3.4倍(图三)。

一批总部经济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落户。

积极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发展。

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620.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1440.79万平方米,比“十五”时期增长41.7%。

2、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建各类学校26所,改建各类学校26所,通过回购和专制增加公办教育资源6所,校安工程有序推进。

“十一五”期末,教育总资产达到32.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73.2%。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喝书本费,农民工子女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全力推进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健康城区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市率先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加强医疗资源整合,新建、迁建和改建区妇幼保健院、方塔中医医院、乐都医院等5所医院。

积极开展“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

群众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6.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认真组织特奥会相关赛事和服务工作,参与“汇丰银行”杯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工作。

加强社区资源整合,第一批单位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有序面向社区,实现共享开放。

社会养老事业快速发展,新增养老床位1546张,共为7234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

深入推进科普工作。

加快发展残疾人失业。

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完成两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地方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有新进步。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促进非农就业各项措施。

“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巩固。

全面实施小城镇保险制度,解决了37439名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

通过衔接镇保养老金,征地养老生活费从“十五”期末的320元/月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680元/月(图四)。

稳妥推进征地养老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抗大病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外来人口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3万人,是“十五”期末的2.2倍。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00元/月和2340元/年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450元/月和3600元/年。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0年末,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6381元和1412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10.6%(图五)。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70.05亿元,年均增长21.3%。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岁。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2%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6.2%。

3、城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松江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对外交通更为顺畅,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运营,南延伸工程全面启动。

沪杭高铁投入运营,金山铁路支线复线工程启动建设。

G15沈海高速、S32申嘉湖高速建成通车,G60沪昆高速改建完成。

高速公路里程由“十五”期末的65.3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22.3公里。

城内道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松浦二桥、松浦三桥建成通车,完成辰塔路新建,龙源路、人民北路延伸,沈砖公路改建等工程。

新建道路641公里,“十一五”期末道路总里程达到1586公里,路网密度为2.62公里/平方公里。

供电设施不断加强,建成2座220千伏变电站喝16座110(35)千伏变电站工程。

供水设施加快建设,新建20万吨/日小昆山水厂,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水质深度处理设施在市郊率先启用。

防汛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松江境内黄浦江、斜塘、园泄泾、大泖港“一江三支”防汛通道建设基本完成,区域内市级防汛墙全面建成。

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引进优质卫生资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启用。

满足社会教育需求,一批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投入使用。

大学城体育中心、方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开放。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等一批商业设施相继建成。

泰晤士小镇特色风貌区落成,三湘四季、文翔名苑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建成。

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和国际生态商务区启动规划和建设。

配合沪杭高铁松江南站启用,推进一批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老城改造稳妥实施。

推进交通排堵保畅工程,完成中山中路、荣乐路、谷阳路等道路改造工程。

乐都路等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竣工。

基本完成城区供水旧管网改造。

完成27000多户老城区天然气管网接装改造工程,松江城乡家庭用气普及率达97%以上。

松江科技馆改造、平高世贸地块综合改造、原民防地块改造等项目基本竣工,红宾院危旧房屋综合改造完成。

中山中路休闲绿地项目有序推进。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河一路一示范点”改造启动。

辟建停车专用车位,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

加快推进旧房综合整治,“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旧房综合整治144.5万平方米。

集镇建设稳步推进。

规范调整集镇建设规划,完成一批镇级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不断推动集镇的建设发展。

推动九亭等镇规划调整,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

启动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率达到82.1%。

完成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工作。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公交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图六)。

加强社区“三中心”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全覆盖。

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五年新增绿地278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力推进拆违工作,五年拆违累计超过305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区域食品药品安全有序可控,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世博会期间的安保和服务任务。

社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4、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现代农业积极发展。

“十一五”时期,累计建成设施粮田4.54万亩,设施菜地1.5万亩,形成了以浦南为重点的主要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

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家庭农场发展至960户,经营面积11.89万亩,占全区16.29万亩粮田的73%。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区粮食储备基地,完成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建设。

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积极实施整洁村创建,完成11624户村庄改造和116个村的环卫设施改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完成48个经济薄弱村道路改造765公里,危桥改造613座。

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浦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浦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进。

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整治黑臭河道152条(段)226公里。

建成117个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实现村级卫生室、综合文体活动室、小超市全覆盖。

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8个。

农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农保养老金逐年递增,从“十五”期末人均每月68.3元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359元(图七)。

2010年,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实现全覆盖。

建立了由区级医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区级统筹和村卫生室就诊“三费”减免政策。

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保障农村居民有序就医。

5、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达到36%。

水污杂物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期末消减了30%,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控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地、节水、节电、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03个,节约标煤29.64万吨。

一批建设早、产出低、污染重的印染、毛纺、小化工、小钢铁、小冶炼、小铸造行业基本退出,上海沪江铁合金长、“三金”(金宝山、金泉山、金腾山)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关停,区域整体改造不断推进。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

2010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4%,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9%以上。

叶榭、泖港、新浜三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松江污水厂和东部污水厂扩建全面完成,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33公里,新增污水纳管单位4142家,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1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积极推进垃圾初级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保持稳定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区级、镇级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区与街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完成。

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新松江置业(集团)公司重组和区国资经营公司、城投公司组建工作,不断完善国有(集团)资产管理办法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新桥、中山先后成立农民集体经济联合社。

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城乡教育、社区卫生经费、农保资金区级统筹。

建立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成立区土地储备中心。

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010年出口产品总额预计达到4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4%,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比例达到五分之一。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8.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48亿美元。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区新增民营企业3.5万户,民营经济累计实现税收363.68亿美元,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42%。

加强与长三角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顺利完成对汶川地震灾区及其它受灾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加强对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区的帮扶与协作。

7、政府服务不断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不断改善政府服务。

建成区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网上申报系统,完善“115市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实施行政审批岗位AB角工作制,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取消和停止征收5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深入推进政府标准化管理,全区42个政府部门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审核认证。

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和执法事项,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推进政府合同法律审核制度。

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审计,全力推进“三个更加注重”试点。

加强教育、医疗、物业管理等专项治理,规范窗口服务,促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逐步探索审计结果公开,不断加强审计监督。

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严格执行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科级干部的考核及选拔、任用、交流等机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稳步提升。

进一步推进新录用国家公务员勤政廉政宣誓和处级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制度。

主动接受各界监督。

强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松江区政府门户网站获得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

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实施区政府领导领衔办理重点意见和提案制度。

过去的五年,是松江经济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是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逐步提升功能的五年,是社会在转型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在不断提高中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发展,松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松江新城在上海、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去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都将有新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布局深刻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为松江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外需不振和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则对松江外向型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向好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松江未来发展转型带来契机。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会对松江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及虹桥商务区的建设,都为松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松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升级重要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和庞大的企业集群,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实力。

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土地资源,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发展转型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松江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关键时期,松江新城初步形成,人气日益集聚,功能不断完善,为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面向国际生产占比较大,早起进入松江的企业较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加工贸易型企业增加值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商务成本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激增导致社会管理成本持续上升;

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社会诉求日益多元化,两个“二元结构”矛盾交织,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求实稳健、奋发有为的姿态,着力突破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松江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章知道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虹桥商务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松江新城功能完善为核心,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坚持以民生保障为根本,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初步建成工业经济发达、服务经济繁荣、新城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新松江。

基本要求是:

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二产、三产并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拓展和完善松江新城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稳步推进新城南部区域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老成改造。

扎实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发展城市经济,促进是产城融合,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必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

注重浦南、浦北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探索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

推进农村小集镇建设,引导离土农民居住向城镇转移。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

注重把世博理念和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可持续反战战略。

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加强人口调控,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解决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切实承担对口支援的责任,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

“十二五”的目标是:

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和效益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具体为: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投资达到适度规模,消费实现较快增长。

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幅,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

3、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90%,区域路网密度达到2.98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5辆,建成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4、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

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达到15000人。

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

来松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全部免费接收义务教育。

5、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环境更加优美

积极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建设。

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三、空间布局

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位特征,按照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要素集聚、开发有序的要求,着力形成“一城一带两翼三片”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城两翼——松江新城,包括两翼产业区。

以松江新城为核心,依托东西两翼产业基地,推动城市与产业园区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城融合。

东北片——以沪松公路沿线的整治和开发为引领,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沪松公路沿线打造成引领松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发展带和虹桥商务区功能的重要拓展区。

西北片——依托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性项目和周边山水人文资源,努力建设成为上海、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浦南片——是上海市水资源保护区和松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生态区。

第三章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反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二三产业共同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坚持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作为“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

对已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鼓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

对食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以突出品牌、效益、就业和市场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型都市产业。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质量攻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趋势,引导行业和企业调整。

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为依托,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快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和建设。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依托企业集群发展,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和结构。

着力提升松江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推动向综合型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

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

适度加快松江西部工业园区开发。

基本建成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

实施莘莘学子创业园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

继续加强对传统产业园区的改造。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发展具有产城融合性质的各类城市综合体。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延伸工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化专业化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