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具体如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诺贝尔奖与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等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
•科技全球化的特点、趋势与影响;
•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问题及网络技术与国家安全等问题)。
3、学科性质与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研究中的应用。
(1)在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
(2)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
四、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自然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区别
(1).自然哲学直接面对自然界做出判断,自然辩证则以科学为基础(中介),通过概括总结分门自然科学所提示的特殊规律来提示自然界与自然科学的普遍的发展规律。
(2).自然哲学所依靠的手段是直观、猜测、虚构和思辨的方法。
而自然辩证法依靠概括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基本粒子理论、大爆炸宇宙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演化的图景。
(3).自然哲学以建立绝对的“自然”为目标;
而自然辩证法赞成把“体系”打烂抛弃在一边。
(4).自然哲学包罗万象,坚持用自然科学的内容充作自己的内容。
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辩证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应当是普遍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
2.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都把科学当成研究的对象,都要研究:
●自然科学的本质;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科学理论的结构、发展模式…
▲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就哲学根本观说,西方科学哲学与自然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
它们或者不论
有辩证法,或者说它不是科学而属于传统形而上学,或者断言而使有辩证法也
不是自然界的辩证法。
(2).西方科学哲学谈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涉及自然科学背后的自然界,这样西方科学走到与自然哲学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自然哲学注视自然界,而不给自然科学应有的地位;
而西方科学哲学则以自然科学为对象,而目中没有自然界。
简言之,自然哲学面对自然界而不顾自然科学;
西方科学哲学面对自然科学而不看自然界,而自然辩证既包括自然观,又包括科学观。
(3).自然辩证法还要探讨西方科学哲学一般不探讨的技术哲学的问题。
3.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的关系
科学学(TheScienceofScience)是从整体上研究科学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而自然辩证法也从整体的研究自然科学。
这是它们的相同处。
而且在关于科学的性质、科学发展模式等相关理论基础部分存在相同的地方。
但两者仍有区别:
(1).自然辩证法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科学,以定性研究为主;
科学学研究的方法多为社会学、统计学方面的,要处理很多数据,提出一些公式,画出一些曲线,作定量分析。
(2).自然辩证法带有一定的思辨性,科学学带有一定的实证性。
(3).自然辩证法主要从宏观方面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的一般问题。
而科学工作者学既包括对科学的宏观认识,还有一些微观认识
4.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
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
哲理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
共同点:
对象一致
不同点:
视角不同(实证研究,形成思想;
哲理研究,形成反思)
科学:
沉于物,解剖而思齐,明理而致用。
(主要追求知识)
哲学:
源于物,高于物,游弋于方寸之间。
(主要追求智慧)
五、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一、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自由地思想:
不要给思想穿制服,在认识过程中没有终极的真理,没有永恒的真理。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M·
玻恩在总结全部思想史的历史教训时曾经深刻指出:
“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
六、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自然、科技、经济、社会的许多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都落入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视野,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效抵制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迷信、邪教的影响
3、培养和提高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
提高贯彻执行科技政策的自觉性,使科研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有助于执行和修正政策、评价技术后果等。
4、有助于增强哲学素养。
成功的企业家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管理类的学生应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材料1:
1986年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博士生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外国的管理经验,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
材料2:
香港一位记者访问张瑞敏时,问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应具备何种素质,张想了想回答道:
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吧。
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第45页。
5、自然辩证法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输送养分,丰富和增加它的内容。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什么是自然?
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
什么是自然界?
[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
“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
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
[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
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如,自然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上帝创造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还是变化莫测的,规律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等等。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一、自然观的分类
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
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
2、分类的思想方法: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
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
观念/行为模式。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
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当然,有时也受到政治条件对自然观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生产力的水平。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古代,人们的活动圈相当狭小,接触的事物也相当有限,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生活所及范围之内。
在他们观察视线之内的是那些能提供食物的土壤、树木、河流以及能提供温暖和光亮的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等。
他们面对自然灾害除了害怕和躲避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他们对自然界十分敬畏,把自然界看成是对人类命运的主宰者
(2)哲学的自然观:
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3)科学的自然观:
到了近代,人类文化开始步入以科学为主旋律的时代,科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制,形成以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
例如:
“大爆炸宇宙论”…等等。
哲学的自然观
1、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3)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随着农业生产的出现和渐渐普遍化,文明开始产生。
正如丹皮尔在他的《科学史》中所说:
“文明首先在中国以及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河尼罗河几条大河的流域中,从蒙昧中诞生出来。
”文明的诞生,农业的出现,促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关注天文、地理、水文等现象,并在一些哲人那里开始思考关于自然界的哲理性问题。
如,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中国的五行说关于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可以相互转化,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活火”,古希腊的阿那克西曼德猜测“人是由鱼变成的”等都代表了一种对自然界的看法,是人类最早的自然观。
这样的自然观来自古人的猜测和思辨。
在今天看,这些观点显然不正确,但与那些害怕自然界或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界的观念相比较却有其合理的地方。
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认为,“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物质的不同特性是由于具有同一终极性质的质点在大小、形状、位置和运动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石头和铁中,原子只能颤动或振动,而在空气或火中就能在较大距离中跳跃。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还认为,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向西面八方运动,互相冲击,引起了直线运动和转动,组成元素,开始形成无数世界。
由此可见,在远古的文明中,在古希腊那里,已经开始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这似乎与现代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这一观点很接近。
但是在古希腊,运动是建立在活力或灵魂之上的。
古希腊的“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他们设想,心灵在他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是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以古希腊思想家为代表的自然观,已经超出了文明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这种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由物质和灵魂两大块共同组成的,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古希腊的自然观是建筑在直感、类比和猜测的基础上的。
对太阳东升西落的“直感”,是托勒密认为太阳在围绕地球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把自然界与个体的人之间的类比,得出了自然界是由理智的集体的论断。
“个人首先发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某些性质,于是接着想自然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通过他自己的内省工作,他开始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各部分都恒常的和谐运动的身体。
为了保持整体的活力,这些运动微妙地相互调节,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自己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身体的精神,于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界就被解释成按这种小宇宙类推的大宇宙。
”(参见:
《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亚里士多德在此自然观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力学体系,他和他的继承者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力、运动、位置、致动、受动等与力学知识有关的概念,但是在考察运动时,把一切物体运动与动物机体的运动直接类比,成为一种机体论或目的论的力学。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体系,成为古希腊自然观的重要支撑。
(1)思想方法:
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追本索源,寻找“变中之不变”,作为自然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
(2)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探索自然界的本原或最终构成
回答万物本原和运动原因的第一人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
这个学派用某种单一或具体的有形物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气。
赫拉克里特——火。
公元前500年的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
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论。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西哥拉,人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的种子。
德谟克里特提出万物是由一种叫原子的东西组成。
B.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
他提出存在物的本原是“无限”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宇宙演化的历史描述为由“爱”和“恨”两种对立的力量使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分离与结合。
古代自然哲学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公元前400年,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
自然的意思:
⏹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长;
⏹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长出的内在的东西;
⏹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小结:
A.从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思辩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
B.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并把他们的对立统一,看作自然发展的动力。
C.特点:
直观性、思辩性、猜测性。
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
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
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辩和猜测的性质。
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D.历史地位:
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
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恩格斯说的: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3、中世纪(5—17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天堂-地狱图”的自然图景)
(1)经院哲学(繁琐哲学):
采用思辩逻辑来论证神学自然观并使之系统化。
兴起于11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5世纪以后逐渐走向瓦解。
它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
其代表人物有安瑟伦、托马斯·
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天主教教义、教条进行论证,以神灵、天使和天国中的事物为对象。
当然,在神学允许的范围内也讨论了一些哲学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激烈斗争的两派,即唯名论和唯实论。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种实在;
唯名论则相反,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一般知识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他没有实在性。
中世纪是哲学变为神学的婢女的蒙难期,经院哲学是理性思维产生的怪胎,但其内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仍显现着人类的哲学思维在向前迈进。
经院哲学(Scholaticism)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它的研究只允许在基督教教义的范围内自由思维,为信仰找合理的根据。
它反对离开教义而依靠理性和实践去认识和研究现实。
因而其结论也不受经验和实践的检验。
经院哲学往往争论一些荒唐的问题,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天使吃什么?
”“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
”“到世界末日,死人复活时,是青年还是老年?
”“鼹鼠有没有眼睛?
”等等,都是一些脱离实际、烦琐空洞的抽象议论。
(2)目的论:
世界万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而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
(3)地心说:
这是统治人类思想达1500年之久的一种关于太阳系的几何表示法。
它认为大地是球形,居于宇宙(太阳系)的中心不动,天体绕地球旋转,这是最早的被神圣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4、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机器的自然图景)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崛起于欧洲的中南部。
在古代,这一地区既没有东方古国那样光辉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古希腊那样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
相反,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迟缓,教会统治严酷,科学文化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但是,15世纪后欧洲社会从这里开始了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革命,这就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
A、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B、开拓市场的需要是改变人们世界观的途径
C、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反对宗教神学,把科学从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个人从封建专制下解放出来,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
提倡理性主义,用人的理性、用科学的权威对抗教会的权威,并把理性、科学、人道视为三位一体的东西,这种新的世界观对于摧毁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
(2)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开普勒
⑴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
“人类精神解放的奠基者”,《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观察方法、数学方法)
⑵布鲁诺G·
Buruno1548~1600:
“科学的殉道者”
《论无限宇宙与世界》:
“宇宙无限论”自然主义、逻辑推理。
⑶伽利略GalileoGalilei: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种宇宙体系的对话》:
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相对性原理、使用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四个卫星。
(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推理方法)
⑷开普勒J·
kepler1571~1630:
“天空法律制定者”
《宇宙的奥秘》、《宇宙的和谐》、《新天文学》、天空行星运行的三定律。
(3)牛顿经典物理学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牛顿I·
Newton1642~1727:
“‘天上—人间’两个力学世界的统一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公理化方法,演绎方法。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4)形而上学自然观
A.基本观点: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B.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
C.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
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的原因:
第一,当时自然科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各门科学的发展没有超出力学的水平。
因此,经常用牛顿的机械力学框架来看待自然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
(牛顿的科学研究四法则-与他的思维方式特点。
)
第二,问题
(1):
牛顿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机械性-只有位置,动能势能传递,而无变化多样性,因此,“自然界绝对不变”。
静止性—惯性定律:
“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万事万物彼此在空间中孤立,静止地排列,没有时间上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历史。
所以,自然界的运动需要超自然的外力做“第一推动”。
还原性—把事物抽象为无内部结构的“质点”或“最基本的,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
世界=原子+虚空。
问题
(2):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错误,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是什么?
(自然科学规律与作为自然观的哲学理念之间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规律具有层次性,不能简单外推。
第三,当时自然科学尚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因此,经常需要把事物从总体联系中割裂来,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