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023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管理学整理Word格式.docx

1、历史原因

(1)建国初期的“反城市化”政策

(2)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战略

2、制度因素

(1)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

(2)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困难

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趋势

1、农民工市民化:

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值得关注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3、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的构建

(1)户籍制度的革新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3)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创新

(4)劳动就业市场的整合

(5)城市安居工程的构建

(6)人力资本的提升

(7)社会资本的培育

(8)城市社会认识偏见的消除

社会救助

Ø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我们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

——温家宝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

二、中外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与分析;

三、社会救助中的问题及思考;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举措

一、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

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目的:

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1、最低生活保障:

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的家庭,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2、专项救助:

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的家庭,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给予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

3、自然灾害救助:

各级人民政府对基本生活因自然灾害受到影响的人员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医等基本需求。

4、临时救助:

对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资金、物资、服务等临时救助。

基本原则

(1)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3)保障基本生活

(4)鼓励劳动自救

(5)公开、公平、公正、及时

解读

确立国家的救助责任

农村低保首次写入法律

千呼万唤未出台

基本理念

生存权——基本支撑

发展权——渐进扩张

基本价值

公平价值

安全价值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一般特征

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安排了社会救助经费的筹集、使用及其监督。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普遍受到各国重视,都将其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建设和完善。

民众社会救助利益的享有呈现出由强制到恩惠再到权利的历史变迁。

社会救助方式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

社会救助由完全无偿向承担一定义务转变。

民间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征

国家的积极介入是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救助主要是在国家的干预下才逐渐形成并渐序定型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是“低水平,广覆盖”

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救助模式

相似之处

社会救助制度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规制的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社会救助既有一般对象,也有特殊对象

民众接受社会救助普遍经历了由恩惠到权利的发展进程

社会救助方式都经历了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历史变迁

社会救助由完全无偿向受助者承担一定义务转变

民间力量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普遍得到重视,各国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都持一种鼓励、支持的立场

差异之处

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救助模式反映出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城镇偏向,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社会救助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社会救助法制化程度不同

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

社会救助中的问题及思考

公开公平与隐私权保护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问题

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相对剥夺感”与心理救助

专项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以医疗救助为例

(一)低保、低收入群众医疗救助水平不足

1、“居保”政策规定的自负段医疗费用比例过高

2、需预先交纳高额的住院押金和治疗费用

(二)非低保、低收入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不足

1、医保自负段医疗费用比例过高

2、医保“起付线”较高、“封顶线”较低

3、选择医疗救助对象标准单一

(三)医疗救助资源整合度不高

1、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不够

2、社会力量之间协同不够

完善社会救助的举措

●关键是调整和转变观念

●以低保制度为基础

●推进全方位的组织创新

●致力于社会互助机制的建设

●使救助对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社区建设

社区的概念

●社区:

区域性的社会,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l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与社会》(communityandsociety)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中文“社区”一词。

社区五要素

1)一定的地域范围;

2)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

3)设施和组织体系;

4)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及制度背景;

5)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如何认识目前的城市社区

“有限社区”

●社区只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只对一部分现代人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人只有一部分利益或兴趣在社区

●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

●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动力是有限的

●政府对于社区的实际控制是有限的

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

(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我国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照料和家庭问题

1.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的高龄老年人照顾问题

2.家庭结构变化引发的家庭问题

(二)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我国社区变迁引发的问题主要是社区分层化、职业不稳定和民众观念改变问题

1.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导致的社区分层化问题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引发的职业安全感不足和收入不稳定问题

3.社会观念的急剧变化引发的社区居民观念改变问题

我国街居制的发展历程

●创立阶段(1949~1957)

●膨胀阶段(1958~1965)

●曲折阶段(1966~1977)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8~1991)

街居制的现实困境

●职能超载

●职权有限

●角色尴尬

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从管理理念上来说,面向全体居民,以居民为主,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

●从管理形式上来说,从强调行政控制到强调居民参与。

●从管理目标来说,改变政府管理的唯一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合作,达至善治。

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政府的大力推动

●居民的渐进需求

●社会整合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党的工作落脚点的要求

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

●上海模式

●沈阳模式

●江汉模式

对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社区建设实践的三种模式:

行政型模式、自治型模式、混合型模式如何取舍?

2、社区建设涉及的四个板块:

政府、市场、社会、政党的关系如何运作?

3、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

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主要特点

●非政治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差异较大

●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如何有效调动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

●基层民主的扩大

●社区自治制度的建立

仇和新政的思考

仇和在昆明推行的新政,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办事公开。

市委全委会通过电视台与电台现场直播,让老百姓如实地知晓一些重大决策如何出台如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与独断专行。

二是“一线工作法”。

从市委书记到区县市领导干部职责分工及电话全部公开,并“手机、工作电话、家庭电话必有一通”,手机24小时开机,“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三是贴进民生。

“公务员在面对老百姓时,要多讲良心、感情、道德、伦理,老百姓才容易接受。

”“公务员要多到农村走走看看,下去看看贫困户”。

这些措施其实算不上什么新政,从上到下都是这么要求的。

但真正能够并敢于落在实处的不多,仇和做到了。

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特别是“一线工作法”颠覆了官场的传统行政模式,厉风行的办事作风给温吞已久的官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官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官不是美差,而是苦活儿、累活儿。

相当一部分作风慵懒拖沓的官员自知大事不妙,或反躬自省,或主动适应,甚至抵触情绪也逐渐消融。

但是,依吾愚见,凡是都有两面性。

这些措施也有其弊端。

仇和讲,凡是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都可以大胆试行。

也就是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必须立足于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前提下。

这些政策法规不但包含了经济政策也包含工作制度、劳动制度等,在人治与法治中如果将前者放在第一位,那么,可能就会有人钻法律空子钻的更死。

青年领导干部就因为开会时打了个嗑睡,两天后就被引咎辞职。

原因也不问。

倘若这位青年领导干部真的就那么讨厌开会也就罢了;

但倘若是头天加班忙于工作、大事挠头另有心思等原因那就另当别论了。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情仁,貌恭而不心服者亦有之。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讲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也就是说发展要又好又快,但也要快字当头,即快又好,好中求快,快中还要求稳。

如果打个嗑睡都会除职,不稳定因素就会大大增加,开始还是迫于权势,这样的事情一多,很难保证没有抵触情绪。

不是说官儿们工作效率、作风已是如何如何之差,但循规蹈矩已是有目共睹。

若以一已之力撼动整个官场的作风,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如果动作大了,就是激进。

历史上不乏此例。

改革,应积极稳妥。

急于求成,不但事倍功办,闹不好还会鸡飞蛋打。

为此,专家说,在现行体制下,仇和这样的领导者是稀缺资源。

但只有一个仇和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期盼有更多的仇和以理性的改革意识和勇敢的实践精神,推进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建设。

专家的这番话,是一种褒扬,中间也更有忠告的成份。

慈爱医院

医院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定位不清

●“以病养病”模式不可行

●特色选择有问题

政府应当何为?

●积极鼓励民间慈善行为

●资金支持与监管

●通过第三方运作

●政策支持

●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提出

⏹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

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十六届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十六届五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社会管理”的具体内容分为:

“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三个部分。

⏹十六届六中全会: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十七大:

“完善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一次完全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来取代传统的民间组织。

“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组织”、“两新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

“免税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有效达到特定目标,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化的共同活动群体。

是指在法律规定或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相对于政党、政府、市场组织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民间性的组织。

社会组织结构图

社会组织的特征

⏹组织性

⏹合法性

⏹非政府性

⏹非营利性

⏹公益性

⏹自治性

⏹志愿性

⏹非政党性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调整阶段:

1949——1965

⏹停滞阶段:

1966——1977

⏹恢复阶段:

1978——1983

⏹整顿阶段:

1984——1989

⏹快速发展阶段:

1990——1995

⏹规范发展阶段:

1996至今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几个特点

⏹群众结社愿望强烈,社会组织发展逐步加快

⏹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形成了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初步建立了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社会组织全球化的趋势明显

⏹社会组织已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

上海社会组织管理的特点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对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实施规范管理

——对未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实施引导管理

——对涉外社会组织实施归口管理

⏹增设机构,综合协调

⏹健全法制,规范管理

⏹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政策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体系

⏹体制顺畅、分工明确、管理高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新体系

⏹组织健全、覆盖全面、工作有力的社会组织党建新体系

上海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

⏹资金人才的困境

⏹管理体制的局限

⏹法律法规不健全

⏹独立性欠缺

西方的公益传统与教会慈善

古希腊罗马的公益捐助传统

基督教传统与中世纪的教会慈善

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出现

中国的民间结社

近代以前的民间结社活动

近代的民间组织

公民社会合法地位的获得

自由成立模式

美国:

非法人非营利社团(非公司形式的社团)

公司形式的社团

信托组织

登记设立模式

德国:

社团

财团(基金会)

公司

市场主导型筹资模式

民间捐赠

(私人捐赠、公司捐赠和基金会捐赠)

政府资助

营利活动

政府资助主导型筹资模式

比利时、德国、以色列、荷兰、法国、奥地利、英国等

非政府组织的税收优惠

自动获得优惠模式

依申请获得模式

混合模式

中国社会组织的税收制度

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范围较宽,但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可操作性较差

鼓励公众和企业向社会组织捐赠的规则尚不健全,且没有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

中外非政府组织的日常监管

单一监管制

多元监管制

无监管制

对策

(一)培育与扶持

增进对社会组织的信任

推进政社分开

转移政府职能

调整结构,建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网络

转变方式,创新培育模式

强化服务,建立支持体系

按不同类型扶持发展

(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健全扶持政策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创新管理体制

(三)拓展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空间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

(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在我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组织,也曾被统称为民间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

现代政治学、社会学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

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组织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很多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作“社团革命”,认为其对21世纪的意义,如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20世纪的意义一样重大。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52届联合国大会上把“社团的发展”列为影响当今世界的第五大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社会组织放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新阶段。

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质量逐步提高,群众有序参与、有效覆盖城乡、门类齐全的社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是社会组织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2008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41.3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9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8.24个万,基金会1597个。

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有20万个,还有许多未登记和备案的基层社会组织,如基层计生协会、老年人协会等,超过100万个。

目前,登记的社会组织仍在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加,其中多数是基层社会组织。

  二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领导班子建设日渐加强,从业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广泛执行,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加强,逐步涌现出一批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

  三是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度,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76万人,兼职工作人员超过500万人,注册的志愿者超过2500万人,形成固定资产总值888亿元,收入合计1001亿元,各类费用支出合计1028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76亿元。

综合实力的增强,明显提升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累计募集款物356亿元,动员志愿者500多万人次,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

四是社会组织整体影响力日益增强。

社会组织涉及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各类社会组织各显所长,发动社会捐赠,组织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工作,甚至直接参与第一线的抗震抢险和灾后重建任务。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志愿者用自己的杰出表现感动了世界,北京志愿者协会还被授予“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

这充分展现了社会组织多年来的长足发展和可喜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组织在我国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社会环境不断优化;

也得益于党和政府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组织发展规律,主动调整政策,制度环境不断改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了以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个条例为核心的法规框架,管理工作初步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基本建立了适应国情的社会组织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归口登记,双重管理,分级负责”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

培育扶持措施逐渐丰富,在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事政策、内部治理、社会评估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有力地提高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我国社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会组织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影响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重大意义、客观趋势以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

  第二,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组织的立法层次低,内容不完善,政策不配套。

目前社会组织的法规和规章主要以程序性规范为主,实体性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