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10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名师精品教学设计1Word下载.docx

(学生回答: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整体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4、交代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深入领略作者巴金爷爷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从而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壮观景象,同时还要背诵这篇优美的散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最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朗读全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快速地朗读一遍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总体感受。

(学生读课文后汇报: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什么叫奇观?

“这”指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奇观是指奇特、伟大的景象,“这”在这里指“海上日出”。

3.观看海上日出课件:

那巴金爷爷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奇观”呢?

大家想不想看看这壮观的景象,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从课文结尾入手,整体把握作者的总体感受,同时欣赏海上日出的美景,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感受到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三、精读探究体会壮观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小声跟读边思考: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2、学生默读,画出日出前天空变化的句子并作汇报,教师板书(浅蓝红霞亮)

3、你从光和色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颜色变化很快)

哪个词更能体现颜色变化的快?

转眼间)

4、有感情读这一句:

你能把颜色变化的快读出来吗?

(指名读学生评价)

5、同学们,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太阳就要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了,想象一下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十分迫切地想看到太阳急切盼望的心情)

6、又是哪个词突出了作者的迫切心情?

(目不转睛)

7、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

请你读出作者的迫切心情。

(指名读)

 

(设计意图:

把指导朗读与激发想象结合在一起,这种由蓝变红,逐步扩大亮点范围的描写,给学生一种日将出海,身置其地,静观其景的感觉,激起学生读下文的欲望,这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此时此刻,相信大家是不是也和作者一样特别想看到日出时的景象。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日出过程的?

同时画出日出时太阳变化的语句。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小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负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红得可爱深红夺目的亮光)

3、小组内画画,图画文字对照交流日出时太阳的变化。

4、观看视频:

太阳由刚露头——小半边脸——一纵一纵地——完全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的变化过程。

通过让学生作画,观看视频,交流内容,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日出的动态美。

5、回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精彩?

(学生自由充分读这一段,画出精彩句子,写批注,谈体会。

(1)学生回报: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课件出示此句子)

生1:

我从这句话中的负着重担,一纵一纵地,使劲等词语读出了太阳升起时十分吃力,把太阳拟人化,十分生动逼真。

生2:

我读出了太阳升起过程好像很艰难,并不是那么快,但整个日出过程又十分短暂,让我感觉到海上日出是伟大罕见的景象。

(2)把你们的体会读出来,读出太阳升起时的吃力。

(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师小结:

此句话作者用词并不华丽,但却暗藏精妙。

由于作者在船上看日出,船在动,人在动,海水在动,以及看的人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等原因,也使作者产生了一纵一纵地感觉。

这是作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时才会产生的动态感,让人读起来自然亲切。

6、你还觉得哪句话精彩?

继续汇报。

(1)学生汇报: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冲破”“跳出”等词让我读出了太阳的勇敢。

“终于”一词让我读出了太阳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2)师小结:

的确,这句话让我们读出了作者笔下的太阳十分勇敢,也预示着作者的内心十分地向往光明。

(3)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指名读齐读)

7、这一段开头“果然”一词换成“忽然、竟然”行吗?

(理解:

“果然”一词是与第二自然段紧密相联的,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换成“忽然、竟然”。

8、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作画,观看视频,汇报精彩句子,并抓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让学生读读、画画、看看、想想、说说,意在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看、边想、边说,形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自学4、5自然段

刚才听到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那么入情,看来同学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那跳出海面的太阳遇到不同的云又有什么变化呢?

1、自由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日出后太阳的光和色有什么变化?

同时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薄云时灿烂的亮光黑云时镶金边染成紫色红色)

3、这两段文字中,你又觉得哪句话精彩?

4、学生汇报:

(1)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

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课件出示此句子)

谈体会:

一个:

“躲”字,写出了太阳是在动的,让我们感觉到太阳像是一个捉迷藏的小孩,很可爱。

生2:

作者是在海上看日出,远远望去,水天相接,阳光又直射到水面上,把水面照得很亮,就使水面和天空好像融为一体了。

(2)有感情朗读:

读出太阳的可爱。

5、师小结:

当太阳遇到薄云时,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和人们捉迷藏,着实可爱。

那么当天边有厚厚的黑云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这回你想和大家交流哪句话?

6、学生汇报:

(1)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谈体会;

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放射、镶、透出重围、染成”这些动词用得十分精妙,让我读出了太阳不甘心被黑云挡住。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太阳很勇敢,太阳不甘心被压迫。

读出太阳的勇敢,顽强。

7、师小结:

是的,不甘心被压迫的太阳终于用自己的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战胜了黑云。

8、追问:

句中的“染成”换“涂成”好吗,为什么?

(学生理解:

不好,“染成”是用染料着色,写出了天空的云彩在太阳光的映照下慢慢变化的过程,而“涂成”速度之快让人感觉不到云彩是慢慢变化的。

9、师小结:

“涂成”是与作者的观察不相符合的。

可见作者用词的细腻,真是经过认真观察,用心揣摩的。

这也是我们今后习作中值得效仿的一点。

10、作者看到太阳能从黑云里冲出来,是什么心情?

(学生汇报:

惊喜激动——)

11、带着作者的惊喜,带着作者的激动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见的自然常识,从观察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展开联想,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信息,学生则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这些信息,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四、整合首尾解读作者

多么壮美的海上日出啊!

无论是刚刚升起时,还是有云时,海上日出都给人带来了美的感受。

这种自然美景怎能不堪称为“伟大的奇观”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改成陈述句,好不好?

(反问句更能让读者读出巴金笔下海上日出的壮观、伟大、罕见。

3、这伟大的奇观是作者在一天看到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第一段的“常常早起”可以得知这篇《海上日出》并非作者一天观察所写。

4、教师讲解:

本文是作者巴金在1927年1月二十多岁时,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旅途中所记下的所见。

因为在乘船时日出的美丽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写下了《海上日出》这篇文章,他所写的确实不是一天的日出景色,而是集中概括了他几次在船上看海上日出所得的总体印象,具体观感。

巴金用细腻的笔墨,优美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把初升的太阳写真写活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再一次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善于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首尾整合引出第一自然段,引出作者的创作背景,借以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方法。

五、朗读全文激发情感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把对巴金爷爷的敬仰及巴金爷爷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充分表达出来。

朗读全文,回归整体,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之中再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领略作者细致的笔墨。

六、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

板书:

景色变化

日出前:

浅蓝红霞亮

7、海上日出日出时:

小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伟大的奇观)负重担慢慢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冲破云霞跳出海面

深红夺目的亮光

日出后:

薄云灿烂的亮光

黑云镶金边染成紫色红色

概念图设计:

教学反思:

1、《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全文的学习方式我大多以学生的读为主。

因为我觉得重朗读重吟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这么美的文章,不充分的读就不算学,不读就不能领悟文章的要义。

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情感,起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深情的“美读”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学生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所以课堂上我注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注重了学生感情朗读兴趣的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且朗读得有模有样。

2、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

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

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

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

我还让学生进行了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上感知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人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

那么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

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但小组活动作画时,对学生的调控不是很好,学生有些乱。

3、课文结尾简介作者的写作背景,想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作者那个年代是多么向往光明。

可是由于学生所生活的年代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相差太远,他们并没有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我国正遭受欺压,人民的生活是那么痛苦。

于是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对渴望黑暗后的光明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教学点评:

(点评人:

李江艳辽宁省绥中县小庄子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楚,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重点是体会作者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的日出景色。

文章语句优美,是学生朗读、体会、积累的好资料。

学习课文时,主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品词品句的能力。

语文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运用语言。

学生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能体会出语言的妙处。

这样进行教学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本课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教学方法多样,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抓得很实在。

未来社会需要优秀人才,更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所以,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落实到我们的课堂。

本节课虽有小组合作的过程,但组内的交流不够充分。

还有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怎样参与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阅读理解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不仅远远地超过了我国古人,而且比欧洲科学家取得相同的成果早了一千多年。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乏的贡献也很大。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

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误差,于是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虽然他的历法当时没有被采用,但十年后,“大明历”的先进之处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国家最终还是废除了旧历法,采用了“大明历”。

此外,祖冲之还是一位能工巧匠。

他制成了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多种器械。

只可惜这些精巧的器械,都没有流传下来。

(1)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分别概述了祖冲之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的成就。

(2)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你还知道祖冲之哪些方面的发明创造?

写一写。

【答案】

(1)四;

数学;

天文历法;

机械

(2)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3)略

【解析】【分析】

(1)考查有几个自然段,此题较容易,短文按自然段分得清楚,认真数一数便可知道。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一自然段。

(3)了解祖冲之的发明创造,可通过查找资料获得。

故答案为:

(1)四、数学、天文历法、机械

(2)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3)“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月食的探索和研究。

【分析】

(1)考查对自然段的把握能力。

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体会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哥白尼和老师较真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但是,只要和真理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一样会较真,直到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做客,老师不在。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

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

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问:

“孩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

“能看懂吗?

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

“老师,我看不懂。

火星也好,土星也罢,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

”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

“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

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

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

“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

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果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选自《永远的坚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________

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

(2).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太阳中心说是伽利略创立的。

②太阳中心说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③太阳中心说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

④太阳中心说是对地心说的否定。

(3).文中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换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________

(4).短文在塑造哥白尼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外貌描写

【答案】

(1)毕恭毕敬;

当仁不让

(2)错误;

正确;

正确

(3)反问;

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不能预示他的祸福。

(4)C

(5.你从哥白尼身上学到了什么?

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错误,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

(3)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是反问。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

结合句子来分析。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⑴毕恭毕敬;

当仁不让;

⑵①错误;

②正确;

③正确;

④正确;

⑶反问;

⑷C;

⑸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什么是语言描写。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

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

永不放弃。

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

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

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

满怀期待。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

竭尽所能。

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

___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

(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

(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

(1)亭亭玉立;

历历在目;

良师益友;

聚精会神

(2)设问;

示例: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

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