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9062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则材料中只有汉武帝涉及诸侯王国问题,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三则材料中只有汉平帝涉及刺史参与某些中央决策,但不能推断出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排除C。

材料反映刺史权力内容,但不代表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

3.唐代出现茶商、茶税、茶法(政府管理茶叶生产、运销、税收的制度)和专门管理茶税的官员,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书中不仅记载了茶叶生产、加工等系列复杂的工艺,而且介绍了品茶的工具、方法,以及历史上嗜茶的典故。

这表明

A.茶叶出口引发唐政府政策调整

B.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唐人认识到茶叶具有保健功效

D.唐人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茶商”“茶税”“茶法”“茶叶专著”等可知,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没有涉及茶叶出口引发唐政府政策调整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而是强调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唐人认识到茶叶具有保健功效,而是强调唐朝饮茶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排除C。

4.顺治时,清政府广泛接纳明人降清,严厉镇压反清力量,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在反清失败后隐居避难,专心学术。

康熙时,不仅撤销了对他们的通缉,反而多次邀请坚辞不就的黄、顾等著名学者参加政府的学术工作;

乾隆时,极力褒扬明末忠贞之士,大肆贬斥背明投清的降臣。

清政府改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招揽愿为朝廷效力的文化人才

B.确立稳定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

C.否定清初明朝降臣做出的贡献

D.修正清初招降纳叛的错误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顺治、康熙还是乾隆等皇帝,他们对背明投清降臣态度的转变,主要是顺应统治的需要,其改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确立稳定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清政府改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确立稳定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与招揽愿为朝廷效力的文化人才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否定清初明朝降臣做出的贡献,而是强调确立稳定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排除C。

D项说法错误,清初招降纳叛的政策是其打击明朝,扩大和巩固其统治的手段,排除。

5.沪、汉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时期地区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同乡者

数量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67

94

4

根据表格可以推断

A.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沪、汉两地乡谊瓦解

B.落后的行会组织阻碍沪、汉两地经济发展

C.鸦片战争后,沪、汉两地城市化基本同步

D.鸦片战争后,沪、汉两地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40年前的泸、汉行会组织主要是同业者和同乡者整合成的商人组织,而1840-1911年的泸、汉行会组织主要是同业者整合成的商人组织,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后,沪、汉两地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同业者和同乡者”比例的变化,故D项正确。

不是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沪、汉两地乡谊瓦解,而是因为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行会组织阻碍沪、汉两地经济发展,而是强调行会组织中的“同业者和同乡者”比例的变化,排除B。

C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行会组织中的“同业者和同乡者”比例的变化,而不是反映沪、汉两地城市化基本同步,排除。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

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

A.“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强国鼓吹民族优劣,而中国文化主张人类和谐、和平共处;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引发了罗素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生活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排除B。

材料强调罗素肯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排除C。

材料强调罗素肯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没有体现其抛弃西方文化,排除D。

7.1927年,天津12名社会名流将跳舞与自由结婚、自由离婚、女子再嫁、社交公开等新潮联系起来,指责跳舞像其他新潮一样“毁坏名节,伤风败俗”,“男女偎抱,旋转蹲踢,两体只隔一丝”导致“大起自由之渐,随开诲淫之门”,主张禁止跳舞。

这反映了

A.近代风俗变迁受民主思潮的影响

B.跳舞等新潮活动破坏了社会稳定

C.传统礼教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存在

D.城市社会生活变迁较为延缓滞后

8.中国自古重视人际关系,反对强加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成为人际交往的原则。

新中国借鉴这一原则,首次成功运用于

A.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

B.第一次亚非国家会议

C.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君子和而不同”成为人际交往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符合“君子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故B项正确。

1954年中国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越南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A。

1949年,苏联首先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但与“君子和而不同”不符,排除C。

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体现“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但与首次成功援用不符,排除D。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理解“君主和而不同”的内涵,二是抓住材料设问“新中国借鉴这一原则,首次成功运用于”,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在研究哲学过程中,苏格拉底经常向人诘问并因此树敌,被人指控不信神灵和毒害青年,受到民众法庭的审判。

庭审时,大部分法官难以理解他的直率而又富于哲理的申辩言辞的本义,一些法官还对他的申辩感到不快,甚至恼怒。

最终500人陪审法庭以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极刑。

苏格拉底之死说明

A.民众法庭严格限制被告的辩护

B.雅典城邦公民缺失言论自由权

C.审判苏格拉底违背了民主原则

D.多数人可能对少数人实施暴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陪审法庭以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极刑,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多数人可能对少数人实施暴政的弊端,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苏格拉底在庭审时申辩,没有体现民众法庭严格限制被告的辩护,排除。

苏格拉底在庭审时申辩的行为,体现雅典城邦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排除B。

500人陪审法庭以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体现了民主原则,排除C。

本题以雅典民主制度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苏格拉底经常向人诘问并因此树敌,被人指控不信神灵和毒害青年,受到民众法庭的审判”“大部分法官难以理解……一些法官还对他的申辩感到不快,甚至恼怒”“陪审法庭以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极刑”等,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0.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中原本用作自身内部建设的自留收入收归国有,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到1930年,为国家提供2.3亿卢布资金,粮食收购量猛增到2220万吨,该政策的影响是

A.加强了村社经济的自主性

B.刺激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C.削弱了对农村基层的管控

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

【解析】根据材料“粮食收购危机”“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中原本用作自身内部建设的自留收入收归国有,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可知,苏联政府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村社经济的自主性信息,排除A。

苏联强制收购粮食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对农村基层的管控的信息,排除C。

11.“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60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

70年代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

A.“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B.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

C.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D.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既有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还有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还有中法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反映了“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故A项正确。

B项说法不是对材料全面解读,只是复杂国家关系的表现之一,排除。

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源,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排除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中美”等,结合战后国家关系演变的史实,即可得出“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12.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说:

“很多工作都流向墨西哥、中国等国家。

看看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我们就知道有多少本属于美国的工作流向中国……,这些国家偷走我们工作。

”希拉里反驳道,“我们必须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贸易很重要。

”据二人的辩论可知

A.中国改革开放致使美国经济萧条

B.美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C.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根本立场不同

D.就业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特朗普强调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不利影响,克拉里主张美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

故材料强调美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否与其自身的经济政策有关,而不是受中国影响,排除。

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根本立场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C。

就业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低迷,对外贸易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特朗普和希拉里各自的辩论,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秘密会党发轫于十七世纪。

清朝人口由康熙后期的一亿多,猛增到1793年三亿一千余万,耕地和生产并不能相应增长,加上地主阶级的盘剥,大量劳动人口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园地上被抛出来,日益崇尚会党“患难与共”,成为其最可靠的来源。

会党势力固然遍及穷乡僻壤,但其组织枢纽和最活跃的部分,多在城镇。

一些会党在其开始只是明末遺臣中的志士在民间秘密传播。

秘密会党的活动十分复杂,既有抢劫勒赎、走私贩毒等,又有互济互助、武装反清等。

——摘编自陈旭麓《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国藩的主要支持者)指出,“(会党成员)以后安分守法,无论为首为从,一律予以自新”,否则“一经访拿得实,定行从严治罪”,同时“力行保甲”,还要求清政府治理黄河,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但被清政府以实施困难为由拒绝。

他认为:

“屡次破获斋匪各教,其始莫不起于烧香祈福,迨徒党既众,遂造逆谋。

”对于违反三纲五常的文娱活动一律取消。

郑观应参与镇压会党起义,又说“(贤有司)亟宜设法扩充(善举)”,“好善之绅商任怨任劳经理其事”,“利已利人莫善于此(保险之法)”。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前期秘密会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晚清各派政治力量代表人物对会党问题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原因:

人口膨胀:

经济发展缓慢滞后;

阶级矛盾激化;

流民剧增;

会党宗旨契合下层民众心理;

民族矛盾抗清斗争。

影响:

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冲击封建统治,维护组织内下层民众利益。

(2)主张: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以剿为主。

剿抚并用,发展经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一方面镇压,一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评价:

地主阶级洋务派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主张剿抚并用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但缺乏系统有效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措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郑观应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商不具备。

尚求认识到会党在反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方面的积极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朝人口由康熙后期的一亿多,猛增到1793年三亿一千余万”“耕地和生产并不能相应增长,加上地主阶级的盘剥,大量劳动人口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园地上被抛出来”“日益崇尚会党‘患难与共’”“些会党在其开始只是明末遺臣中的志士在民间秘密传播”等信息可从人口膨胀、经济发展缓慢滞后、阶级矛盾激化、会党宗旨契合下层民众心理、抗清斗争等方面思考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流民剧增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关于清前期秘密会党兴起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秘密会党的活动十分复杂,既有抢劫勒赎、走私贩毒等,又有互济互助、武装反清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冲击封建统治,维护下层民众利益,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会党成员)以后安分守法,无论为首为从,一律予以自新”“经访拿得实,定行从严治罪”“屡次破获斋匪各教,其始莫不起于烧香祈福,迨徒党既众,遂造逆谋。

”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以剿为主、剿抚并用,发展经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根据材料二“郑观应参与镇压会党起义”“(贤有司)亟宜设法扩充(善举)”“好善之绅商任怨任劳经理其事”“利已利人莫善于此(保险之法)”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镇压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小问,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派主张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但不可能解决会党问题,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党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而言,古代欧洲给予现代欧洲的主要历史遗产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而中世纪则为欧洲铸就了基督教文明。

现代欧洲各国,无论西欧、东欧、南欧或北欧,皆是在此两大文明的融汇中创造自已的近现代文明的。

——引自王红生《20世纪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结合材料并运用欧洲相关国家的知识,围绕“近现代欧洲文明是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汇中创造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思路与方法】

(1)欧洲各国主要指英法德意俄等国,思考这些国家历史和“两个文明交融”的关系。

(2)英国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一一希腊罗马文明

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基督教文明

(3)法国

1789年革命一一反对王权——启蒙运动一一宗教改革——基督教文明

拿破仑法典——罗马法——希腊罗马文明

(4)答题步骤:

论题一一史实一一论证一一结论

【答题示例】

论题:

近现代英国和两个文明的关系

论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热爱现实生活,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要求个性解放、歌颂真挚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

对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以无情的讽刺。

为鼓舞人们追求光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也是一个清教徒。

清教反对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封建政治和君主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在推翻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

由此可见,在近现代英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巨大影响,而其源头,正是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材料“近现代欧洲文明是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汇中创造的”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根据材料“古代欧洲给予现代欧洲的主要历史遗产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而中世纪则为欧洲铸就了基督教文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明确欧洲各国主要是指英法德意俄等国,主要是思考这些国家历史和“两个文明交融”的关系;

以此为依据可就某个国家确立论题,比如确立的论题是近现代英国和两个文明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艺复兴中的莎士比亚汲取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方面阐述英国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

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涉及宗教改革的内容方面阐述英国和古罗马文明之间的关系。

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法国与两个文明的关系方面确立论题等,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也可。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一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世纪初开始,普鲁士逐步开始自上而下地改革农业中的封建农奴制度。

1807年颁布的《十月敕令》,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有自由支配财产、自由选择职业等权利,但保留了与土地占有相关联的一切封建义务。

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农民可以用缴纳赎金和出让部分土地给地主的方式,把所占用的土地转归自己所有,并解除劳役和其他常规地租等封建义务。

1850年3月的《赎免法令》,无偿取消农民的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如打猎),主要的封建义务(如劳役和地租)仍须通过赎买或者出让土地。

这样赎买封建义务的农民已扩展到大多数农户,当时曾设立土地银行,专门办理缴纳赎金的业务。

由于赎买的条件苛刻,广大农民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结果又丧失了以高价赎买回来的土地。

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贵族地主)大量采用机器和化肥,加紧压榨雇农,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鲁士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及其他自由权利,必须承担劳役和地租等封建义务,可以缴纳赎金和出让部分土地给地主,赎买土地和封建义务。

(2)普鲁士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调节了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赎买封建义务的条件苛刻,广大农民沦为雇佣劳动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容克地主占有了更多的土地和巨额的赎金,有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发展。

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因素被大量保留下来。

(1)根据材料“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有自由支配财产、自由选择职业等权利,但保留了与土地占有相关联的一切封建义务”可从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及其他自由权利、承担劳役和地租等封建义务方面作答;

根据材料“农民可以用缴纳赎金和出让部分土地给地主的方式,把所占用的土地转归自己所有,并解除劳役和其他常规地租等封建义务”可从缴纳赎金和出让部分土地给地主,赎买土地和封建义务方面作答。

本题引用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作用和影响”,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有自由支配财产、自由选择职业等权利,但保留了与土地占有相关联的一切封建义务”“这样赎买封建义务的农民已扩展到大多数农户,当时曾设立土地银行,专门办理缴纳赎金的业务”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起因纷繁复杂。

领土争端是伊朗伊拉克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阿拉伯河为两国界河,1975年两国在阿尔及利亚斡旋下签署的条约,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

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

此外,波斯湾上的一些岛屿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

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吉虽然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及其领导人萨达姆。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

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

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其他阿拉伯国家则担心伊朗伊斯兰革命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期政权没有好感,这些因素都加强了萨达姆入侵伊朗夺取阿拉伯河地区的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两伊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间接原因。

(2)多角度概括两伊战争爆发原因的特点。

【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争夺阿拉伯河地区和波斯湾岛屿,领土争端是主要的直接原因。

什叶派和逊尼派争夺国家领导权,阿拉伯人、波斯人、库尔德人之间的历史宿怨和现实的政治诉求,宗教教派利益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是主要原因。

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对两伊的不同态度,是间接原因。

(2)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纷繁复杂。

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

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助推作用;

有两国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因素有关。

(说明: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出本小题得分。

(1)根据材料“领土争端是伊朗伊拉克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