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900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中和核心术语名词大全文档格式.docx

1)从现在至2030年,我国的碳排放仍将处于一个爬坡期;

2)2030-2060年这20年间,碳排放要渡过平台期并最终完成减排任务。

4、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5、什么是碳汇(CarbonSink)?

碳汇(CarbonSink):

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碳汇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大力培育和保护人工林,2010-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可见林业碳汇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重要角色,碳汇项目将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6、什么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的一种技术。

其中,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

该技术具备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和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协同作用,是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之一。

7、什么是碳排放权(CER)?

碳排放权,即核证减排量(CertificationEmissionReduction,CER)的由来。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

碳排放权交易的标的称为“核证减排量(CER)”。

排放权从哪里来?

配额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并存。

1)一级市场一般由各省发改委进行配额初始发放的市场,分为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

其中:

有偿分配附带有竞价机制,遵循配额有偿、同权同价的原则,以封闭式竞价的方式进行。

2)二级市场是控排企业或投资机构进行交易的市场。

8、什么是碳排放配额、自愿减排量(CCER)?

按照碳交易的分类,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2020年12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第一类,配额交易,是政府为完成控排目标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将该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并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若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则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多余碳配额,来实现碳配额在不同企业的合理分配,最终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控排目标。

第二类,作为补充,在配额市场之外引入自愿减排市场交易,即CCER交易。

CCER交易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碳抵消”是指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用来实现补偿或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即控排企业的碳排放可用非控排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抵消。

抵消信用由通过特定减排项目的实施得到减排量后进行签发,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森林碳汇项目等。

碳市场按照1:

1的比例给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相关名词解释

1、温室气体 

greenhousegases,GHGs:

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本身和云所发射的陆地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

该特性可导致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GHG。

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GHG,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物。

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还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义为GHG。

2、温室效应 

greenhouseeffect:

大气中所有红外线吸收成分的红外辐射效应。

温室气体(GHGs)、云和少量气溶胶吸收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其他地方放射的陆地辐射。

这些物质向四处放射红外辐射,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射到太空的净辐射量一般小于没有吸收物情况下的辐射量,这是因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辐射也随之减弱。

GHG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强,其中的差值有时称作强化温室效应。

人为排放导致的GHG浓度变化可加大瞬时辐射强迫。

作为对该强迫的响应,地表温度和对流层温度会出现上升,就此逐步恢复大气顶层的辐射平衡。

3、气候变化 

climatechange:

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义为: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4、二氧化碳当量 

carbondioxideequivalent:

为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需要一种能够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由于二氧化碳增温效应的贡献最大,因此,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

通过全球增温潜势进行换算。

5、全球增温潜势 

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00年)内,排放到大气中的1千克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与1千克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的比值。

6、碳强度 

carbonintensity:

按另一个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能源的使用或交通运输等)单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7、碳固定 

carbonsequestration:

增加除大气之外碳库的碳储量的过程。

8、碳排放 

carbonemission:

指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

9、人为排放 

anthropogenicemissions:

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以及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前体物的排放。

这些活动包括各类化石燃料的燃烧、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畜牧业生产、化肥施用、污水管理,以及工业流程等。

10、直接排放 

directemissions:

在定义明确的边界内各种活动产生的物理排放,或在某一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内产生的排放。

11、间接排放 

indirectemissions:

在定义明确的范围内,如某个区域、经济部门、公司或流程的边界内各种活动的后果,但排放是在规定的边界之外产生的排放。

例如如果排放与热量利用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在热量用户的边界之外,或者排放与发电有关,但物理排放却发生在供电行业的边界之外,那么这些排放可描述为间接排放。

12、适应 

adaptation:

针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

在人类系统中,适应有利于缓解或避免危害,或利用各种有利机会。

在某些自然系统中,人类的干预也许有助于适应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

13、适应能力 

adaptivecapacity:

指某个系统、机构、人类及其他生物针对潜在的损害、机遇、或后果进行调整、利用和应对的能力。

14、气溶胶 

erosol:

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其大小一般在几纳米至10微米之间,可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

气溶胶既包括颗粒物也包括悬浮的气体。

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来源。

气溶胶可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气候:

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直接影响;

通过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光学特性和云的生命周期而产生间接影响。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大气气溶胶,都起源于两种不同的路径:

初级颗粒物的排放,然后从气态前体形成二级颗粒物。

大部分气溶胶来源于自然。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

该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由超过150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署,公约在控制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基石意义。

公约由序言、二十六条正文和二个附件组成。

包括公约目标、原则、承诺、研究与系统观测、教育培训和公众意识、缔约方会议、秘书处、公约附属机构、资金机制和提供履行公约的国家履约信息通报及公约有关的法律和技术等条款。

UNFCCC也是负责支持公约实施的联合国秘书处的名称,其办公室位于德国波恩。

本秘书处,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助下,旨在通过会议和有关各项战略的讨论取得共识。

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能使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预的水平上”。

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公约包含了针对所有缔约方的承诺。

公约中的附件一缔约方的共同目标是在2000年前将未受《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

公约于1994年3月开始生效。

1997年UNFCCC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16、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 

AnnexIpartiesandNon-AnnexIParties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I国家包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4个经济合作组织(OECD)成员国,俄罗斯等14个经济转型国家,此外还有欧盟、摩纳哥、支敦士登。

其他的缔约国则通称为非附件I国家,非附件I国家全部是发展中国家。

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承担部分共同的义务,包括制定关于本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国家清单,制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全球变暖的国家计划,开发节能减排的科学技术,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交流,植树造林大力营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普及公众绿色知识。

1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组织设立,IPCC是一个政府间科学机构,牵头评估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其作用是对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旨在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

本组织的工作与政策具有相关性,但又对政策保持着中立关系,不对政策作任何指令或规定。

IPCC共有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题组组成。

工作组和专题组由技术支持小组(TSU)予以协调。

三个工作组分别是:

第一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是减缓气候变化。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的主要目标是制订和细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计算和报告方法。

18、京都议定书 

Kyotoprotocol,KP: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

为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放量规定了标准,即:

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附件I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19、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三可”原则)measurement,reportingandverification,MRV:

根据制定的相关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的指南或方法学,完成相应区域、机构、组织或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监管或管理机构也可按相应的指南或方法学对其进行核查的原则,是国际社会、组织和机构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核算监测与报告的基础要求。

20、森林 

forest:

指最小面积0.05至1.0公顷的土地上,郁闭度(或同等存量水平)大于10%~30%、就地树高度达到2~5米。

森林可为由具有不同高度层次的树木和下层灌木覆盖很大部分地面的郁闭林或疏林组成。

幼年天然林地和树冠密度可达到10%至30%或树高2至5米的所有种植园均包括在森林范围内;

由于人类干扰(如采伐或自然因素)暂时无林木但可望恢复为森林的,通常看成是森林的一部分,也属森林范围。

我国定义:

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7公顷,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可达到2米以上(包含2米)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米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米以上的林带。

21、森林碳汇 

forestcarbonsink:

指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所有过程、活动或机制。

22、林地 

forestland:

这一类别包括拥有与国家温室气体(GHG)清单中用来界定森林的阈值相一致的木本植被的所有土地,在国家一级细分为经营和非经营林地,并且也按《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规定的生态系统类型细分。

它还包括其植被目前低于但可望超过林地类别阈值的系统。

23、森林管理 

forestmanagement:

林地管理和使用的做法体系,旨在实现森林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社会功能可持续性。

24、森林清查 

forestinventory:

测量森林面积、数量和分布状况的调查系统,通常采用连续抽样调查进行。

25、立木材积 

standingvolume:

活立木或枯立木的带皮体积,是指自树干根基部到树梢、并大于一定胸径范围的主干带皮体积(材积),我国活立木材积测定最小起测胸径为5.0cm。

26、活立木蓄积量 

growingstock:

所有活立木材积总量(单位:

立方米),包括森林、疏林、散生和四旁乔木材积。

27、森林蓄积量 

foreststock:

指森林内达到检尺范围的所有立木材积总量(单位:

立方米)。

28、毁林 

deforestation:

人为直接引起的林地向非林地的转变。

29、造林 

afforestation:

通过栽植、播种和/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将至少50年以来的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

30、再造林 

reforestation:

指森林或林地经人为砍伐殆尽之后,透过自然或人为的方式,使其再次成林的过程。

《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中的再造林活动,是指在1989年12月31日至今无森林的土地上重新恢复森林。

31、疏林 

openforests:

是其树冠郁闭度大于或等于10%及小于20%的稀疏乔木植物组成的群落。

32、经营林 

managedforest:

指所有人类干预和相互作用的森林(主要包括商业性管理、木材采伐和薪柴、商品木材的生产和利用以及为实现国家规定的景观或环境保护而管理的森林),具有确定的地理边界。

33、库(或碳库) 

pool(carbonpools):

具有累积或释放碳的能力的库或系统,碳库的实例有森林生物量、土壤和大气层。

森林碳库,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五个碳库。

其单位为质量单位。

此外,木质林产品也可以视作是一个碳库。

单位是质量单位。

34、生物量 

biomass:

生态系统中植物地上、地下、活和枯死的有机干物质,例如树木、作物、草及其枝叶、根等。

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35、干物质 

drymatter(d.m.):

指已经烘干后的有机物的重量。

36、地上生物量 

above-groundbiomass: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植被所有活体的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花、果和叶及草本植物。

37、地下生物量 

below-groundbiomass:

所有活根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0mm)。

38、枯死木 

deadwood:

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枯倒木以及直径≥5.0cm的枯枝、死根和树桩。

39、枯落物 

litter:

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0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

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

40、低活性粘土土壤 

lowactivityclay(LAC)soils:

含有低活性粘土(LAC)矿物质的土壤为高度风化的土壤,以1:

1的粘土矿物质和非晶态氧化铁及氧化铝为主(粮农组织分类中包括:

淋溶土、强风化弱粘淀土、铁铝土)。

41、高活性粘土土壤 

highactivityclay(HAC)soils:

含有高活性粘土矿物质的土壤是轻度至中度风化的土壤,硅化粘土矿物质比例为2:

1(粮农组织分类包括:

变性土、黑钙土、黑土、淋溶土)。

42、腐殖质层 

humushorizon:

该层主要由呈细粒分布的有机物质组成(但仍在矿质土层的上层)。

肉眼可辨的植物残余部分依然存在,但数量比细粒分布的有机物质少得多。

该层可含有矿质土壤颗粒。

43、土壤有机碳 

soilorganiccarbon:

一定深度内(通常为1.0m)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小于2mm)。

44、收获木质林产品 

harvestwoodyproducts,HWP:

包含木材纤维类产品和部分非木材纤维的竹藤类产品。

这里主要是指以木质材料为原料加工的各类产品,包括圆木、工业圆木、薪材(包括木炭)、锯木、木板、其他工业原木(产品)、纸浆、纸和纸板以及回收纸等木材纤维产品。

45、基本木材密度 

basicwooddensity:

烘干树干重量与新鲜树干体积(不包括树皮)的比值。

它是以干物质质量计算的木材生物量。

46、生物量扩展系数 

biomassexpansionfactor,BEF:

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比值。

47、生物量换算和扩展系数 

biomassconversionandexpansionfactor,BCEF:

树木地上生物量与树干材积之比,单位:

吨干物质/米3。

48、碳循环 

carboncycle:

碳循环是一种生物地质化学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

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进行从库到库的碳交换。

与氮循环和水循环一起,碳循环包含了一系列使地球能持续存在生命的关键过程和事件。

碳循环描述了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包括碳沉淀。

49、碳密度 

carbondensity:

单位面积的碳储量。

通常指有机碳。

50、碳通量 

carbonflux:

指碳循环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二氧化碳从一个库向另一个库的转移量。

51、碳中和 

carbonneutral:

也称碳补偿(carbonoffset),“碳中和”是指通过计算某活动、工业生产或其他相关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造林、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减排量)抵消了相应的排放量,以实现碳排放与碳清除相互抵消,达到中和的目的。

52、碳储量 

carbonstock:

一个库中碳的数量,单位:

吨碳(tC)。

53、碳储量变化 

carbonstockchange:

碳库中的碳储量由于碳增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的变化。

当损失大于增加时,碳储量变小,因而该碳库为源;

当损失小于增加时,该碳库为汇。

54、汇 

sink:

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

55、源 

source:

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或活动。

56、排放系数 

emissionfactor:

与活动数据有关和排放出的化合物数量系数。

在给定运行条件下对某一类活动的排放系数通常是基于测量数据的样本得到的平均代表性排放率。

57、燃烧效率 

combustionefficiency:

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的燃烧碳的比例。

58、碳交易 

carbontrading:

《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即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

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market)。

59、碳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