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857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转型和企业自生能力修改稿Word格式.docx

罗马尼亚1989~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2%,保加利亚下降了近24%,连下降幅度最小的匈牙利和波兰也降低了17%(1989~1991年),退到了1980年的水平。

在苏联、东欧的改革中,以波兰的经济情况为最好,其1991、1992、1993和1994年GDP增长率分别为-7.0%、2.6%、3.8%和5.0%,但是波兰的大型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推行私有化。

而中国在过去的22年中,不仅避免了苏联东欧休克疗法所带来的经济衰退,而且国民经济取得了平均每年9.6%的快速增长,成为一个经济史上的奇迹。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第二种观点,文章希望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渐进改革会比激进改革有着更好的经济绩效?

是什么因素决定着经济转型的效果?

本文将基于林老师提供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以上问题。

文章的结构是:

第一章,从逻辑上分析经济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指出从扭曲的宏观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自生能力的大小是决定经济转型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给出一个数学模型。

对自生能力大小对转型的影响进行定量讨论。

第三章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赶超战略和自生能力

苏联东欧和中国在转型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

建立这种经济体制是目的为了在资金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从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这种经济体制在支持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扭曲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们将这种发展战略称为赶超战略。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苏联东欧和中国由于采用了赶超战略,他们的宏观经济环境就具有如下特点:

为了在资金稀缺的经济中去优先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金密集型重工业,政府只好形成以扭曲利率、汇率、工资、物价、原材料价格为特色的宏观政策环境来降低在重工业中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本。

和扭曲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应有一个微观概念:

企业的“自生能力(Viability)”。

企业的“自生能力(Viability)”是指如果一个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环境,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无需依靠政府或外部补助就可以预期获得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正常的利润水平,就称这个企业具有自生能力。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是否能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水平,高于这个最低成本,它就会被淘汰。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系列《发展战略和经济收敛》)

苏联东欧和中国在转型前是采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扭曲了市场环境,有大量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他们在转型后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取得正常的利润水平。

当经济转型采用激进改革时,这些企业将频临破产,或者造成财政负担,引发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而渐进式改革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松开传统体制的束缚,企业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部分利润,支持企业向下一阶段的转型,从而实现企业的平稳转型。

企业自生能力的大小制约着经济转型的速度,从而决定着激进改革或者渐进改革的绩效。

经济转型应该从提高企业自生能力入手,为此应该保持适当的转型速度。

二、经济转型的数学模型

根据林老师的分析框架,模型的建立遵循如下思路:

首先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动态宏观均衡模型,其次保持微观基础不变,扭曲宏观经济环境,求出新的动态宏观均衡。

然后研究转型的动态过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条件下,所对应的不同的转型的过程。

最后,给出一个数值模拟的结果。

1、微观基础

模型中存在两种厂商,他们使用投入品m和资本k生产产品,其生产函数分别为:

其中

表示厂商1具有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

厂商的生产成本包括投入品和工资,并假设工资正比于生产规模,并进一步正比于资本,因此成本函数为:

假设在短期内厂商调整投入品的数量,在长期内调整资本规模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因此短期内厂商的最优化问题为:

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

假设两类厂商的数目分别为e,f,投入品的总量固定,始终为M,市场均衡时有投入品市场出清,则:

解得投入品的均衡价格:

此时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为:

2、动态宏观调整过程

厂商在进行短期调整的同时,还会在长期内调整资本规模,并通过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形成最优的投资路径,从而获取利润现值的最大化。

每期开始厂商进行生产,每期末厂商将利润的一部分留下作为下一期的资本增量。

厂商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内的净利润的现值最大。

因此,厂商的长期问题为:

求解该动态优化问题:

拉各朗日函数:

一阶条件有:

解分为两种情况:

i)直接进入稳态。

if

ii)逐步进入稳态。

头几期做最大投资。

直到

其中均衡价格为:

 

3、扭曲市场环境下的均衡。

在本模型中,厂商1在生产方面具有资金比较优势,偏重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当国家实行赶超战略时,会扭曲市场环境,以支持这种企业的发展。

在模型中,我们假设,厂商1和厂商2面临着不同的投入品价格,厂商1面临的价格低于正常时的市场价格。

厂商2面临的价格高于正常时的市场价格,即:

同时国家扭曲的价格应满足市场出清:

扭曲市场环境下厂商的长期问题为:

同上求解该动态优化问题:

该问题的解同样分为两种情况,因为具体路径和讨论无关,这里只研究稳态时候的情况:

厂商1在稳态时的资本存量:

厂商2在均衡时的资本存量:

可以看出扭曲的市场环境确实使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其他企业的发展。

4、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从稳态的扭曲市场均衡向市场经济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假设在激进改革中,政府对价格的调整是一步到位的,渐进改革对价格的调整是分次逐步进行的。

由于市场环境的扭曲,厂商1的资本存量高于正常市场情况下的均衡值。

当经济发生转型时,企业由于缺乏自生能力,而可能缺乏足够的利润进行平稳转型,甚至无法赢利,从而完全无法转型。

以下讨论各种情况产生的条件。

市场转型开始时企业1的赢利能力会变成:

做出企业赢利能力随资本存量变化的曲线:

企业1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赢利能力随着当初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

当原先市场环境扭曲不大,企业开始时的资本存量相对偏离不远,即:

企业自生能力较强,有足够的赢利进行平稳的转型。

资本的变化路径为:

当原先市场环境扭曲较大,企业开始时的资本存量偏离较远,即:

企业自生能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赢利进行平稳转型。

当原先市场环境扭曲很大,企业开始时的资本存量偏离很远,即:

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没有任何赢利支持企业进行转型,企业在转型后破产。

企业2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具有自生能力的,但是由于在扭曲市场环境中受到抑制,企业2也不完全是一步转型到位。

下面进行具体的讨论。

当市场转型开始时企业2的赢利能力会变成:

企业2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赢利能力随着当初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有足够的赢利进行平稳的转型。

企业会有一个迅速积累资金的过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当原先市场扭曲过大,许多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时,激进式改革会引起如下的社会产出的变化。

社会生产会经历一个急剧下降的过程。

而渐进式改革每一次价格变化都在企业自生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渐进式改革的社会产出变化为:

可以看出渐进改革有着较好的经济绩效,他使社会平稳的得到转型。

5、数值模拟

对文章中的各个参数取定,用计算机模拟有如下结果。

厂商1在转型过程中的资本存量变化为:

其中圆点代表激进转型,十字代表渐进转型。

可以看出厂商1的扭曲存量比均衡存量要高,并且激进转型时有一个存量下降的过程。

厂商2在转型过程中的资本存量变化为:

可以看出厂商2的均衡存量比扭曲存量要高。

如果我们,不使经济一步转型到位,而先把宏观环境调控到一个扭曲较小的情况,则我们可以画出两种转型的变化比较,以下是社会总利润在转型过程中的变化:

可以看出社会总利润在扭曲时期比较低,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经济转型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看出激进转型使一个总利润有一个下降的过程。

而渐进转型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结论

从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两个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自生能力对经济能否平稳转型起着关键的作用,激进改革之所以没有好的经济绩效是因为,激进改革的力度过大,超过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自生能力,使企业和社会不能平稳转型。

而渐进式改革,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松开传统体制对经济的束缚,增加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企业能够一边转型,一边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

因此经济转型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上。

在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持适度的改革力度,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社会性负担进行剥离。

当企业具有自生能力后,只要正常经营就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这时我们的市场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

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系列《发展战略和经济收敛》)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系列《自生能力与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鞠建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系列《经济转轨过程的渐进价格调整》)

萨金特《高级宏观经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