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852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docx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

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

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

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

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

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

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

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儿童烦恼焦虑怎么办?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儿童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家有儿女,父母总有一些烦心事儿,现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加剧,其中焦虑症就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焦虑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德,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

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

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

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过度保护和溺爱。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

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父母关系不和谐。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

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父母要求过高。

  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

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

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

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

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儿童常见的16种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也出现很多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有如下16类。

  1.夜惊。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哭喊、气促、出汗等症状。

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2.夜游。

  夜游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凝视坐起,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3.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4.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指一种以厌食、消瘦、虚弱为特点的心理疾病。

往往与平时爱打扮、追求苗条、盲目节食的做法有关。

  4.口吃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6.遗尿症

  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7.抽动症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入睡困难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9.偏食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0.拔毛癖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

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1.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2.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3.分离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分离焦虑是孩子入园期时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14.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15.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

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6.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指儿童由于心理因素而对学校过分恐惧,拒绝上学,但无其他违纪行为。

在上学前和上学时,出现心慌、头痛、腹痛、呕吐、尿频等症状。

  以上16种心理障碍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当父母们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应该及时送孩子到医院,让孩子早接受心理治疗,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如何改变孩子肯手指的习惯

  近日,哈市儿童医院青春期门诊接诊了几个喜欢啃咬指甲的小朋友,其中有3个孩子不但将自己的十个手指甲啃得“光秃秃”的,有的甚至连脚趾甲也不放过,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手指浮肿、上下牙齿闭合不良、腹痛腹泻等情况。

如何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

对此专家指出,自卑、孤独的孩子更易啃指甲,家长要主动疏导孩子心理。

  指甲是保护手指尖端皮肤的重要“零件”,啃咬指甲则是双向的伤害,手指被细菌侵蚀的同时,通过口腔食入了藏在指甲里的有害细菌,亦会对孩子的内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如寄生虫的虫卵可伴随啃咬指甲的活动进入体内“兴风作浪”。

  如何才能让孩子改掉啃指甲的坏习惯呢?

首先要排除啃指甲是不是病理原因造成的。

除了有可能缺锌、缺铁、铅中毒及有蛔虫所致的“异食癖”外,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

年龄小的孩子通常都会经历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的阶段,如紧张时、独自一人时更容易发生。

某些特定的环境也会诱发啃咬指甲的病症,如面对繁重的课业、看惊险影视片,或受到家长、学校的责骂及惩罚,而恰在此时,咬指甲便成了孩子自我安慰或者是减轻压力的特殊手段。

久而久之,儿童还会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1.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要求,父母应当从百忙的工作、家务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并多进行肌肤间的接触,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睡觉,在睡觉前给孩子以抚摸等温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2.鼓励孩子多与同伴玩耍,给孩子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不闲待着,如让孩子玩积木、玩沙子、画画、做游戏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以使孩子忘记这种不良行为。

  3.对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进行矫正时,父母的态度要和蔼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千万不要大声呵斥、恐吓、打骂,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因为这样只会强化这种行为,使孩子感到更紧张,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对于孩子因吸吮行为及咬指甲的行为,遭受小朋友讥笑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要鼓励孩子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在小朋友面前树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要在众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为的信心。

  以上的方法对于改变孩子啃手指的习惯会有所帮助。

在这样的状况下,家长及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用正确的办法加以纠正,而不是一味指责,要以耐心关爱的态度教育孩子不再啃指甲,并且用做游戏、做手工、玩玩具、讲故事、外出郊游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孩子为什么非要摸着妈妈乳房才能入睡

  一转眼,女儿玲玲已五岁多了。

晓丽和老公都是“白领一族”,平常上班格外忙,还不时要加班,根本无暇照顾女儿的学习和生活。

夫妻俩一合计,就将女儿送到一所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幼儿园就读。

他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女儿改掉睡觉前的一个“怪毛病”――非要摸着妈妈乳房才能入睡。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9点多,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