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749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58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板书:

略]    

思考:

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学生作业:

教师预设生成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

“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热爱祖国,为国的自豪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图片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

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教师灵活机动布置:

19、*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

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读研讨结合

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

1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引导质疑   

1、师: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学习一些质疑的本领。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课题、课题前的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质疑。

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课文,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质疑,老师简要在黑板边板书,如:

秦兵马俑在哪里?

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是怎么制成的?

是怎么被发现的?

兵马俑有哪些特点?

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   

3、师生梳理问题,将问题分作三大类:

阅读课文解决类,查阅资料解决类,正在探索研究类。

简单的枝节性问题当即解决,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

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过程:

边读课文边勾划、批注;

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先自己阅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二、自主探“疑”   

1、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朗读,难读词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语与生字要读正确。

2、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批注、查阅资料。

3、按合作小组讨论交流:

一人组织,依次发言,共同归纳在全班发言的要点与理由。

可以适当作一点儿浅显的记录。

三、全班研“疑”。

在学生或小组代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下要点采用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相机渗透相关资料,指导有感情朗读。

▲因为“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老师相机出示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的赞言: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

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   

▲因为“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相机理解“乘”的含义,简介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绝无仅有”。

这是引导理解感悟的重点。

可以结合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数字中,从比照周围事物中感受“规模宏大”。

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以把观察图片,朗读课文,想像神态与动作,照样子模拟形象结合起来,如两人一组,一人读句段,一人模拟神态与动作,并在班上适当展示与评议,在模拟表演与评议中形象地理解词句,感悟课文。

四、畅谈感受    

教师扮演“记者”,走入学生--“游客”中,采访“游客”,如可问:

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参观”了秦兵马俑,你最想说什么?

有一批外国游客想到中国来参观游玩,你能向他们简要介绍一下秦兵马俑吗?

五、小结收获   

1、师生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齐诵与质疑有关的古代格言、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疑问,课后去探究。

如果老师能提供思路有关资料,老师要适时提供给学生。

2、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句:

有感情读一读,再抄一抄。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读思议品结合

教育真诚的对待朋友,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1、搭石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情境教学法

学会奉献

教学时数: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

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

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预设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德育渗透:

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课程安排: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

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

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

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

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

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

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