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7037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最新整理Word下载.docx

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的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平行于地表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意大利那不勒

斯海岸

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内容

理论要点

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是地壳活跃带

解释与运用

板块张裂

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2016·

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

1.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选D.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2.(2015·

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选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第3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中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第4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答案:

3.A 4。

A

5.(高考大纲全国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年5考)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①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②从堆积物质上看:

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2.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

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高考全国卷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

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

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

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

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

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答案:

1.C 2.B 3.D

(2015·

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4~5题.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

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

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会提高,故A错;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4.D 5.B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图1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图为

图。

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

,正确的是 (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A.abB.ad

C.bdD.cd

 B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8月3日报道,从8月1日起,印度尼西亚三座火山在三天内陆续爆发。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

(1)~

(2)题。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B.②

C.④D.⑤

(2)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1)题,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喷出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沉积物.第

(2)题,图中③为变质岩,侵入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1)A 

(2)D

(2017·

河北名师俱乐部联考)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脉东侧,海拔3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读图,完成1~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

2.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岩层和石灰岩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平顶的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林立的峰林、峰丛

第1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

第2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1。

A 2.D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

“人间第一清静境”。

普陀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风化侵蚀,沿垂直高角度切节理发育,四周山体崩塌,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据此完成3~4题。

3.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

A.A类岩石B.B类岩石

C.C类岩石D.D类岩石

4.图甲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风化作用

第3题,由材料可知,普陀山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

第4题,由图甲可知,该地貌为海浪侵蚀地貌。

3.B 4。

5.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选B。

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

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

题干中指出甲、乙、丙三地都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说明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乙地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速度远大于地壳下沉速度,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甘肃河西期中)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

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第1题,花岗岩是岩浆岩,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必然是岩浆岩。

第2题,这种地质作用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

1.B 2.D

马里亚纳海沟(11°

21′N,142°

12′E)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大约形成于6000万年前.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位置的地形为(  )

A.平原B.大陆架

C.大陆坡D.洋盆

4.下列地形与马里亚纳海沟成因相同的是(  )

A.地中海B.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D.喜马拉雅山

第3题,根据右图所示,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应该为大陆架。

第4题,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大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隆起的部分在海洋上形成岛弧,在陆地上形成海岸山脉.落基山脉是海岸山脉,与海沟形成类似,都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

3.B 4.B

广东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第5题。

5.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

A.四川盆地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D.江南丘陵

读图,根据图示等高线数值判断,该地海拔较高,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相对高度较小,地貌形态呈月牙形,圆弧面朝向西北方向,最有可能是在西北风作用下形成的月牙形沙丘地貌。

最可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B对。

四川盆地没有沙丘分布,A错。

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在3000米以上,C错.江南丘陵海拔低,位于第三级阶梯,D错.

唐山检测)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

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7.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

A.岩洞B.岩礁

C.沙滩D.海岸

第6题,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第7题,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而岩洞、岩礁、海岸都受到海浪的侵蚀作用。

6.A 7.C

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

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8~9题。

8.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

9.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

源于岩浆喷发

第8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

第9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的密度较小的石块);

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

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

大理岩是变质岩.

8.A 9.D

保定模拟)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

A.山地B.平原

C.裂谷D.盆地

11.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

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

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

第10题,①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第11题,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

10。

A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22分)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8分)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6分)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其形成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有一定关系。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

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

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3.(2017·

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9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

下图为秦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