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点Word下载.docx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点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始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
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形成标志:
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
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反实证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思潮。
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科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模式为新发现所冲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
方法论特征 在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
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
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
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
主张社会科学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
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
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
认为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社会科学知识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人文主义)主要区别与联系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归纳,人文主义强调理解的方法
在人文主义与近代的唯理论有师承关系,实证主义与经验论有师承关系。
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以下几点不同:
科学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摈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赋予各自不同的意义。
科学实证主义极力推崇经验的作用,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一切可靠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理论和假设的可靠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人文主义则强调理性的思维,认为人类可以依靠理性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天空,同时注重客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科学实证主义倾向于夸大科学方法的作用,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用于一切的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强调研究应精确化、量化;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应关注人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理解,关注价值世界,注重情感、创作性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受,而这一切是无法用数字的语言、用数据的形式来表现,只能通过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
一般的教科书和现代西方哲学总论中,这是为了研究或论述的方便而人为总结的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
前者包括各种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流派,后者包括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心理分析和新历史主义等学派。
大而化之的说,这样的总结是可以的,但是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涉及到各个流派之间的区分、各自的理论旨趣和建构。
第三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社会理论的构造
社会理论的主要功能指导研究方向、描述事物的状况和性质、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预测
未来的事件或现象。
社会理论的主要构成要素
关于概念
抽象人们经过经验观察,从类似事物中归纳出一些独立的共同属性的过程。
概念是对经验事实的分类,抽象是运用主观思维的推断。
概念不仅仅反映感性经验,还具
有理性认识的特征。
概念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实体概念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如青少年、犯罪、游行等。
非实体概念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如智力、社会关系、动机等。
概念是由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含组成的。
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这些现象的特征和范围,经验内含是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关于变量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化来的。
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
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自身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
变量间的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相联系的性质。
相关关系变量甲与变量乙一起变化。
因果关系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虚无关系从某一变量很难预测另一个变量怎样变化。
关于命题与假设
命题的类型
公理(公设)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高度抽象的陈述。
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有理
论都可以从公理推演而来。
其正确性由定义或假设而来,无法为直接被经验
检验,只能通过逻辑推理得到部分证明。
定理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
经验概括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经验观察归纳出来的,抽象程度低。
关于假设
假设是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
它来自理论演绎或经验,是可检验的,它在研究
中起着重要作用。
假设有三种陈述形式函数式y=f(x),x发生变化,则y发生变化
条件式如果x,则y。
差异式A组与B组在变量x上无(或有)差异,这种无差异假设
也称作零假设或虚无假设。
假设在研究中主要有三种作用指导作用科学研究一般都从假设着手,指导假设从何处入
手。
逻辑推导假设有不同的抽象层次,从理论直接演绎过来的
假设一般比较抽象,研究者可以有这种抽象的理
论假设推导出具体而特殊的经验假设,也称作工
作假设。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不同层次的假设,来
完成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之间的往返的。
发展理论假设不管是来自理论演绎还是经验观察,只要被
证实或证伪,都能增加知识,促进理论的应用或
发展新的理论。
关于理论的形式
特纳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方式区分了四种理论形式:
思辨理论不关注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
仅仅停
留在哲学问题上的争论会使社会停滞。
分析理论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
只局限
于抽象层次,使用的概念往往十分模糊,很难做出经验检验。
演绎理论也称形式理论,仿效于自然科学的公理理论。
由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可以推出低层次命题,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经验现象。
与公理理论不同之处:
缺乏公认的公理或公设;
逻辑推演并不严格;
陈述不像公理理论具有普遍性。
模型理论一般由经验概括而来,抽象层次较低。
它运用大量归纳方法从实证研究资料中概
括出某些因果解释,但只适于特定的经验现象或事物,很难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解释的类型
解释就是解答疑惑、释疑。
个性解释和共性解释
个性解释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
个性解释主要有一下几种类型:
发生学解释历史学研究常用发生学解释,从历史的根源或历史的发展上来说明事件产生的
经过。
意向性解释多用于解释个人行为,它通过对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分析来解释某一行为。
倾向性解释类似于意向性解释,注重用个人的性格、态度、思想倾向来说明。
多因素解释应用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中常用,这种方式是列举各种因素,如政治因素、历
史因素等。
实地研究、个案研究一般是与个性解释相联系的,有利于从具体的、特殊的现象入手来发现
事物的普遍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科学解释需要从个性到共性。
共性解释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共性解释,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
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
共性解释主要有两种类型:
因果解释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的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
被解释项是研究者
需要解释的现象,解释项是这一现象发生的一些列先决条件,这组先决条件可以
称作原因。
得到因果解释的方法主要有:
求同法、差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
和剩余法。
探求因果解释的五种策略:
原因解释、结果解释、内部构成解释、外
部背景解释和分类解释。
功能解释(老师没讲,pass掉了)
第四章社会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的逻辑
科学环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被称作“科学环”。
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
也可以说,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正好相反。
历史上培根强调归纳,笛卡尔强调演绎,波普则主张将二者结合。
假设检验逻辑
假设检验法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
若被证实,就可以对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出解释;
若被证伪,就要对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的理论。
理论构建过程观察经验概括理论
从观察到经验概括经验资料可分为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
案例资料是对多个个案的调查
记录,归纳方式有两种:
列举归纳,通过简单的枚举建立经验概括;
排除归纳,在多个命题中排除不符合事实的命题,保留符合事实的命
题建立经验概括。
统计资料是对大量样本的统计。
由统计资料归纳出
的命题成为统计概括。
从经验概括到理论建立理论解释运用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抽象,包括四个步骤:
建立
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建立理论命题;
命题体系。
抽象的策略理论建构的关键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出社会现
象的普遍意义和特征。
主要有以下策略:
列举共同因素;
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概念作出解释;
探询背景联系;
询问;
内省。
扎根理论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成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
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从观察资料中归纳
出经验概括;
由经验概括上升至理论。
主要特点在于从经
验是是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
扎根理论的缺陷:
无法
从多种解释中判断那种更可信;
其理论也缺乏必然的可信
性。
理论检验的过程理论推演假设检验假设
推演假设理论检验研究是运用假设检验逻辑,他首先是从理论推演出研究假设,主要有逻
辑推演和经验推演两种方法。
逻辑推演是从公理推出定理。
经验推演是把理论假
设中的概念与经验变量和指标联系起来,在经验层次上建立工作假设。
假设的检验研究假设与虚无假设主要检验方法是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直接检验是收
集大量资料去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是提出一个与之相
反的虚无假设。
研究假设与理论解释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验证假设,更主要是要完善理
论,这种对理论的改进和发展是从反驳研究假设开始
的。
反驳研究假设主要有两种方法:
简单证伪法,寻
找否定研究假设的经验证据。
理论证伪法,对多种解
释进行检验,以便选择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检验的步骤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所要检验的理论;
运用逻辑演从理论推
导出一系列命题;
运用经验将理论假设转述为具体的研究假设;
收集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
检验与评价理论。
研究步骤与研究准备
社会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五章社会研究的设计
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从观察入手来了解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它是如何发
展的,它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解释性研究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
系。
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提出明确的理论假设,将它们联系起来,构成
因果解释模型,主要有三种方式:
理出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详析两变量间的
关系;
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横剖研究在某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不同类
型在某一时间点的全貌。
人口普查和民意调查多采用横剖研究。
纵贯研究不同时间点或较长时间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
历史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多采用
纵贯研究。
纵贯研究包括三种类型:
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
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
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进行的研究。
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知总体
状况。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几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
研究方法
统计调查在自然状态下通过直接询问、观察或由被调查人填写问卷。
其显著特征是:
使
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在对大量个案做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
析。
实地研究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考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
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实验适用于解释对象间的联系。
文献研究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于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
不直接与研究
对象接触,不会对研究对象产生干扰,因而不会造成资料失真。
因此也被称为
简介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讨论
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就是对多少可比较的一组单位进行观察。
它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
比信息。
只有这种可对比信息才可能进行计算,并进行更广泛的定量分析。
优
点在于:
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高;
逻辑推理严谨;
更客观,更科学;
有利于推
进理论概括性和抽象化。
局限在于:
难以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
动机和具体社会过程。
定性方法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
出概括。
局限性在于:
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结论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干扰。
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可考的东西没什么,pass掉了)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分析单位一般说来,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主要分析单位有以下几类:
个人;
群体,
是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
组织。
有共同目标和具体分工的一群人组成的单
位;
社区,按地理划分的社会单位;
社会产物,例如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等。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按分析单位的属性特征可分为三大类:
状
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它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
意向性,是分
析单位的内在属性,是一种主观变量,包括观念、信仰,个性等;
行为,是一
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如选举、入学、
参军等。
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层次谬误又称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
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又称还原论,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研究方案的设计(有点复杂,而且还是以例子的形式给出的,书上有自己看)
第六章测量
测量的概念所谓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具体
说来是将数字或符号按一定规则分派到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使之数量化或
类型化。
这一定义有几个概念需要说明:
研究变量,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
具体化二转化来的,它是分析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数字(符号),测量
时得到的一定的数值可作为某一特征的代表符号;
分派规则,测量操作的方
法或索引,指导研究者如何测量,规则必须满足准确性。
互斥性和完备性三
个条件。
测量尺度从测量的角度看,可以将变量话分为四种:
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
定比变量,相应也就有四种测量尺度。
定类尺度(名义尺度)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大多数变量测量采用这一
尺度,严格区分起来又可分为标记和类别两种。
定序尺度(等级尺度)一个变量按照操作化定义所界定的特征或属性而排
列等级大小、高低、先后的次序,就可以适用定序
尺度。
主要分为四种方法:
等第序数法、配对比较
法、恒常刺激法和连续性类别法。
定距尺度(等距尺度)除了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征外,还要求尺
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的特征量的间距。
例如IQ
测试。
它具有加减属性,却不具有乘除属性。
定比尺度(比例尺度)是测量中的最高层次,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还要求
具有实在意义的真正零点。
例如年龄、身高、体重
等。
关于测量尺度需要主要的问题大多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定类或定序,少数现
象也近似视为定距或定比,如IQ。
高层次尺度可以获得更多更精确的数据,但
工作量较大。
采用低尺度收集的数据不能用高尺度运算处
理,反之则可以。
一个变量可能适合各种尺度测量,如何选择
尺度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精度。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测量理论的问题(老师也没怎么讲,估计也不会考,更何况我们还
做过作业,pass掉了)
信度
信度的定义所谓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
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
效度
效度的定义所谓效度是指正确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制的程度。
效度越高表明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真正特征。
第七章抽样(关键是怎么抽的问题,概念很多很细,量他也没这心思考这么细,所以抽
样方法自己看书可能会比较好,我也归纳不明白,pass掉了)
剩下的内容就是资料收集了,我记得他说过只会重点考下文献法,问卷做过了,量表与测验法,还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没怎么细讲,还可能考的就是访问法了,就这两个内容做下归纳。
第九章访问法
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
结构式访问的特点
是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有利于减少来自被调查者的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
可靠性;
但费用较高,时间长,受规模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访问程序固定,
难以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
其优点有:
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
计分析;
回收率高。
结构式访问常用于大规模社会调查,需要较多的访问员,
事先必须对访问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结构式访问除了个别访问还可以采用集
中访问的方式。
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
它事先不预定问卷、
表格和提问标准程序,只给被访问者一个题目。
无结构式访问的特点是:
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员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
能够对问题做最全面深
入的了解。
这种无结构式访问常应用于探索性研究中,用于提出假设和构
造理论。
无结构式访问可分为:
重点访问又称集中访问,它是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重点访
问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透过某种刺激,可是被访问者在情境
上产生特殊的反应。
具体做法是:
选择一定的情境,并把调查
对象安排到这一情境中去,或者选择有过这种经历的访问对
象;
然后对他们进行访问。
常为心理学家所采用。
深度访问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及其动机和
情感资料所做的访问。
其目的是做出临床诊断,挽救罪犯等。
客观陈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