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602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奚亡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

说符》)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亡:

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反:

同“返”,返回

C.既反,问:

”  既:

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      戚然:

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久之,目似瞑(《狼》)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参考答案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

【注释】1.杨子:

对杨朱的尊称。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

(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

丢失。

4.既……又……:

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既:

不久5.率:

率领,带领。

6.党:

旧时指亲族,现指:

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

僮仆(童仆)  8.歧:

岔路,小道。

9.奚:

(疑问代词)怎么。

这里指为什么。

10.(吾不知所)之:

到……去。

11.所以:

表示原因的虚词。

12.反:

通“返”,返回,回来,返还。

13.戚然:

忧伤的样子。

然:

……的样子。

14.移时:

多时,一段时间。

15.竟日:

终日,整天。

16.既:

已经。

17.损:

减少。

18.众:

众多。

19.奚:

哪里。

20.焉:

语气词。

21.怪:

对感到奇怪。

22.既反:

已经回去。

23.命:

教导,告知。

24.获:

找到,得到。

  【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

杨朱说:

“呵!

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朱问:

“找到羊了吗?

“弄丢了。

”杨子问:

“怎么会逃跑呢?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

“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解析】C已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指马。

C助词,的。

D补足音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

A意动用法,认为……美。

B意动用法,以……为乐。

C意动用法,以……为亲。

D使动用法,使……苦。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二)《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

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解析】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

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译文: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答: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亩】,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筑】,

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市】,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空乏】,

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

8、【动心忍性】

9、【曾益〕【曾】,

10、【恒过】

11、【衡于虑】【衡】,

12、【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14、【入】

15、【法家拂士】【拂】,

16、【出】

17、【敌国】【敌】,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

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

“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

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

“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

不苟论》)

【注】①:

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

陈说道理。

④方术:

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

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期思:

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

车。

⑧庄王: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王舆迎叔敖以衾拥覆

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辍耕之垄上

C.征于色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将为子游士士卒多为用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荆王欲以为令尹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所以动心忍性

(2)此沈沈尹茎之力也

4.【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5.【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

【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