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534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1单元 咬文嚼字 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4.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罗曼·

罗兰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流涎(  ) 憎恶(  ) 茗烟(  ) 斟酌(  )

镞(  )鲁莽(  )剥啄(  )意蕴(  )

清沁(  )灞桥(  )付梓(  )

【答案】 xiá

n zēng mí

nɡ zhuó

 zú

 mǎnɡ zhuó

 yù

n qì

n bà

 z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嚼

 

(2)恶

(3)晕

(4)藉

【答案】 

(1)jiá

o jià

o jué

 

(2)wù

 ě è

 (3)yūn yù

n (4)jí

 jiè

 

2.语境辨析法

(5)乘(  )车至集文物考古、科研、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看到再现的2000多年前的千乘(  )之国激动不已。

(6)《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  )了一个载(  )歌载(  )舞的姑娘。

【答案】 (5)ché

nɡ shè

nɡ (6)zǎi zà

i zà

i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婵 蝉 殚 惮 

(2)锱 缁 辎 (3)岑 涔涔 (4)牍 黩 渎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精练·

精炼

“精练”指(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______(精练/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原油送到炼油厂去______。

(精练/精炼)

【答案】 

(1)精练 

(2)精炼

2.捉摸·

琢磨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读“zuó

 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

读“zhuó

 mó

”时,一是指雕刻和打磨(玉石),二是指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1)周立新说:

“我这个人就爱瞎____________(捉摸/琢磨),天马行空的,什么都敢想。

用洋气的话说就是爱追梦,追我自己的梦。

(2)摄影师MartinaMatencio来自西班牙,其画面的场景大多散发出几丝忧伤,同时这种情感带给画面主角或神秘或性感的特质,有一种____________(捉摸/琢磨)不定的美。

【答案】 

(1)琢磨 

(2)捉摸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备课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对于讲稿,我们咬文嚼字,力图用最精练的文字讲清道理。

(  )

理由:

                                    

(2)齐白石爱财,是出了名的。

书画家大多标榜清高,耻于言钱,而齐白石卖画卖印,则是详尽标价,锱铢必较。

(3)除了把严入口,还需“重典”护航,惩治这类官员不能再粗枝大叶,要严查严打。

(4)他还原了自己本来的身份,变为简单俊朗的大男孩,自鸣得意,充满魅力。

【答案】 

(1)×

 语境强调对讲稿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而非死抠字眼儿不注重实质内容,应该用“字斟句酌”。

(2)√ 语境强调齐白石对极少的钱也十分计较,用“锱铢必较”是正确的。

(3)×

 此处强调处理此类问题不能轻轻带过,而非不细致,应该用“轻描淡写”。

(4)×

 此处语境是褒义,而非贬义,可以用“神采飞扬”。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

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

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写作中的一些流弊,自然而然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精髓,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既要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且旗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答案】 ①字眼不同 意味不同 ②严谨勤奋 推陈出新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①开门见山,叙述郭沫若改词语的例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阐述观点做铺垫。

2.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

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二、阅读课文第5~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

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4.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答案】 ①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所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三、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例子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

②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文中前三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后两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课文贯串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话题:

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马南邨却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

对朱光潜与陶渊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甲:

读书应该“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义,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我的观点:

【答案】 (示例)阅读要“不求甚解”。

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进行烦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1.写作特色

事例典型,论证有力

本文用例十几个,但并无累赘之感,除了以例分析、由例入理之外,用例充分典型而具有代表性,事例生动形象,为文章增加了文采也是原因之一。

首先,作者所举用字成功之例,一般都是名著名篇中的名句,事例生动,不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其次,作者取例时常变换角度,如第一部分中的几个事例,尽管都是在说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角度却完全不同。

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

再次,作者对自己所选取的事例能够进行重新审视,使之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2.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显真实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举例论证的作用呢?

(1)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

(2)叙例有方法。

①单个材料的叙述。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进行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②多个材料的叙述。

a.排比法。

列举排比,简短有力。

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

b.对比法。

运用这种方法举出事例进行论证,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述有变化。

叙中带议,凸显事理。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这是“叙、议、叙”的形式。

其中的“议”是再“叙”的铺垫。

3.迁移应用

下面是一段文字的论点,请你在后面添加两个事例论据。

要求上下文衔接、连贯。

人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

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

【答案】 达·

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

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

1.课内素材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当有人提醒他用“这”比用“是”要好时,他就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

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

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对此,朱先生并没有因为用“敲”比用“推”好的提出者是韩愈就轻易同意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朱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不迷信先哲、名人和权威,打破了常规的思维习惯,才会有如此独到的发现和创新。

【应用角度】 “推陈翻新”“思考”“怀疑”“态度”“不盲从”等。

2.精彩应用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撼山易,撼传统难,但如果拥有创新的力量,就会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辉煌奇迹。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的经典;

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新文学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

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小说,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是也。

诗与直觉

朱光潜

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这里“见”字最紧要。

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②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

“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出来。

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

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上去。

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的形象。

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的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③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④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性。

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

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

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绝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

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

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绝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

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⑤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能成为诗的境界。

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

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1.学开头

第①段作者运用反复用词的手法,引出话题,并引起思考:

“见”如何才能升华为“诗的境界”?

2.学举例

第③段以崔诗为例,表明读诗时必须要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对象本身,才能直觉出诗所写的情境(即诗的境界)。

3.学分析

第④段客观地看待思考对于形成诗的境界的作用:

通过艰苦的思索,会产生灵感,使诗的境界得以突现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