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546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必修课《说木叶》教案设计人教版Word下载.docx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

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

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

望月怀远

  思考2: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高贵,圣洁,坚贞。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

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

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

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

  【导读】完成目标一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XX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湘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

洞庭湖。

波:

微波泛动。

木叶:

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

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

开始微:

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

犹言美树。

华:

同花。

滋:

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

水边平地。

陇首:

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

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

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

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

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

杜甫《登高》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

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

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

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

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

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

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

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

n)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

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

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

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

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

“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

“地

  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

此一顿挫。

“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

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

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

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

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吴均《青溪小姑歌》: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

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

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

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

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①分(fè

n):

情谊。

蔡家亲:

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

留下住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

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

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

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安为题。

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

《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所以,清人王尧衢说:

"

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

(《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清代叶燮推为"

汉魏压卷"

,并且说:

《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

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说木叶教案三: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

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

(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

  二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

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

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

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

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

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

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提问)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

“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

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主要归纳起来就是:

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

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

归纳起来就是:

用“落木”舍“木叶”。

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

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

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