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538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doc

管理前沿学科作业

西方现代管理学科前沿探究与未来展望

——基于绿色管理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与中国式发展分析

(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2010级博士武兴华)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企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引起企业、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国外诸多地区不可持续发展方式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2008-2011年,席卷全世界的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和欧洲债务风波更是给世人更多警醒。

也正是因为如此,2012年伊始,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绿色管理也成了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研究的热点。

2012年1月,国际管理学年会就以“GreenManagementMatters”为主题开展了大规模的绿色管理问题研讨,引起了全球管理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绿色管理的内涵、研究视角、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对西方绿色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介,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一、绿色管理的内涵与研究视角

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

有关环境管理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

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

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扩展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

资源基础观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环境管理就是通过对独特资源的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提升其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资源和能力是影响企业开展先动型环境战略的重要因素,但它们的影响过程同时受到外部环境等权变因素的调节。

尽管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现有绿色管理研究强调了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法律、社会、地理等)中的独特资源对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调节作用,但却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企业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

Hart(1995)扩展了传统的资源基础观,提出了自然资源基础观(naturalresourcebasedview),并且把自然环境要素引入了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绿色管理研究框架,形成了一种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视角。

他的自然资源基础观主要强调:

企业实施环境或绿色管理本质上是一个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环境污染防治、针对环境的产品全面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环节,其中污染防治和针对环境的产品全面管理涉及企业开展商业活动时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三个环节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从起因到结果不断循环,直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视角关注企业重视外部自然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环境或绿色管理绩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响应观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生态组织,必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及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并与外部环境共同演化。

Roth(2000)强调,绿色管理的本质就是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响应,这种响应的动机受到合法性、利益相关者压力、经济机会以及领导者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态响应观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企业采取绿色管理的各种动机以及管理情境因素对企业生态响应行为的影响。

在扩展生态响应观的基础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驱动企业开展绿色管理、对外部环境做出先动反应的因素归根结底仍涉及利益问题,因为环境污染很可能伤害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区、周边居民及单位)。

除以上研究视角之外,有学者基于制度视角探讨了影响企业开展绿色管理活动的外部制度因素。

基于制度理论的绿色管理研究明确指出,规则、规范和认知(或文化)三个维度是影响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维度制度观逐渐成为从制度视角解释外部权变因素影响绿色管理行为的重要理论支撑。

例如,Jennings运用制度理论分析了规则、规范和认知三维制度因素对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的影响,他们认为绿色管理就是企业通过运用和投资于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来适应制度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尽管目前西方学者对绿色管理内涵的界定并不一致,但都认为绿色管理是以与企业相关的自然环境为主要对象的资源管理及创新活动,并且还认为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绿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即说明绿色管理包含哪些内容);

(2)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即解释哪些因素影响绿色管理);(3)绿色管理的绩效产出(即实证绿色管理的结果);(4)绿色管理的情境因素(即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绿色管理的效率)。

(一)绿色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当前的绿色管理研究从不同视角构建了企业环境管理或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构建绿色管理的理论模型,从而为实证研究创造条件并为企业绿色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Hart(1995)提出了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环境战略管理框架,这个框架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引用。

Hart扩展了资源基础观,并且指出除了企业内部的资源之外,企业的外部自然环境管理战略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自然环境管理战略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战略维度,即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污染预防的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降低交易成本;产品监控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减少环境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负担,帮助企业构建未来的竞争地位。

这三个战略维度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

Sharma(2000)提出了分析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从管理者诠释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过程。

同时,他将企业的环境战略分为服从型(conformance)和自愿型(voluntary)两种。

服从型环境战略是指企业遵守环境制度规范并实施标准化的环境行为,而自愿型环境战略是指企业不仅遵守环境制度规范,而且还尽可能地减少其商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Sharma(2003)整合了权变、动态能力和自然资源基础观三种视角,提出了企业先动型环境战略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企业应当主动解决商业发展过程所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他们把企业实施先动型环境战略管理看作是一种企业必须具备的动态能力,并且认为这种能力要受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集合的影响,但企业也可利用这种动态能力来适应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自己提出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了商业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包括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包容性)对先动型环境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间关系的动态调节作用。

Jennings和Zandbergen(1995)基于制度理论解释了制度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从制度视角分析企业的环境行为,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把制度观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绿色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许多学者常常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企业的环境战略问题。

例如,Starik和Rands(1995)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面分析了企业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多层次或多系统关系网络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

他们从个人、组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不同方面检验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二元关系,强调了组织的生态行为是影响组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生态响应视角出发,生态环境管理可反映企业向外界传递已采取环保行为的信息。

基于生态响应视角,Bansal和Roth(2000)重点构建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行为选择模型,强调了组织凝聚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员工个人关注程度对企业生态响应行为的影响。

除此之外,Daily和Huang(2001)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提出了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人力资源(EMS2HR)概念模型。

他们认为,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EMS)包括承诺与政策、规划、实施、测量与评价、检讨与改善五个方面。

人力资源(HR)问题包括最高管理层的支持、环保培训、员工受权、团队合作和奖惩制度等五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是有效实施上述五方面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绿色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已有的绿色管理研究已经提出了有关绿色管理问题的多种理论框架。

基于这些理论框架,许多学者开始对绿色管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环境管理或者绿色管理绩效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开展环境管理或绿色管理的行为和动机是相关实证研究关注的重点。

AragonCorrea(1998)通过对105家西班牙企业的调研,实证检验了企业的战略先动性影响企业自然环境管理的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战略先动性越强,企业就越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绿色管理绩效。

Hoffman(1999)通过分析1960~1993年美国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认为在一定的组织领域内多种竞争性制度常常同时出现;随着这些制度的演化发展,与制度相关的规则、规范和认知间的关联度会逐渐增强,这些制度要素间关联度的增强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

Sharma(2000)提出了一个影响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从管理者诠释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进行环境战略选择的过程。

管理者诠释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威胁和机会的辨识和认知,这种辨识和认知会影响企业的环境战略选择。

具体地讲,如果企业管理者认为外部环境是充满机会的,那么就倾向于选择自愿型环境战略;如果他们认为外部环境是充满威胁的,则倾向于选择服从型环境战略。

不同的环境战略是企业在不同的外部环境认知下做出的不同战略选择,无论哪种战略选择,都有利于企业在被认知的外部环境下开展绿色管理活动。

此外,Sharma还认为,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会影响企业的环境战略选择和绿色管理绩效。

Bansal和Roth(2000)利用英国和日本55家企业的调研数据,研究了企业的竞争性、合法性和生态责任心对企业绿色生态响应活动和环境管理绩效的影响。

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性、合法性和生态责任心是企业对外部环境进行生态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生态响应行为本质上又是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或绿色管理活动的重要行为方式。

因此,根据他们的研究,竞争性、合法性和生态责任心可以作为企业通过生态响应开展绿色管理的重要前因变量。

归纳起来,影响企业环境管理或绿色管理绩效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制度、战略和运营三个层面。

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规则、文化(或认知)、合法性、管理者诠释等;战略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战略选择(服从型或自愿型)、战略先动性等;而运营层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括企业的竞争性行为、生态响应行为等。

尽管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绿色管理影响因素的认识,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现有的相关研究更多地强调制度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较少探究影响绿色管理战略和运营层面的因素。

其次,对绿色管理前因变量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相关研究仍局限于生态响应、制度和资源观等视角,因而难以全面、深入地探究绿色管理的影响因素。

(三)绿色管理产出研究

自然资源基础观认为,绿色管理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现有研究主要从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环境绩效、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在绿色管理影响企业环境绩效方面,Klassen和Whybark(1999)实证发现,绿色管理技术(如污染预防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会对企业的生产绩效和环境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他们发现污染预防技术有助于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环境绩效,而污染控制技术则不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绩效,同时对于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也没有显著的作用。

Theyel(2000)通过大样本调研考察了环境管理实践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