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44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n economics of attentionality with figuresWord下载.docx

Tapscott,Ticoll,andTowy,2000;

PineandGilmore,1999)。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首先应当对“注意力”这一概念作深入的理解,并应力图将这一理解融入传统的经济学行为模型---理性选择模型。

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所理解的“注意力”作一简要概括,然后,在这一概括的基础上,讨论“注意力”在个人选择空间里的配置方式,并且试图在社会博弈的框架之内讨论这一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的收益问题,于是问题成为动态的、演进的、开放式的。

我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整体视角下,“注意力”的经济学分析才不会导出与知识演进的现实过程相违背的命题。

必须指出,鉴于“知识”分析的复杂性,这篇文章的“贡献”仅仅是描述性的,它仅仅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正确地描述“注意力”现象。

二.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注意力”

首先需要对“注意力”概念作一种语义学的解释,以便明了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传统中的用法及含义,从而可以进一步将其引入同一学术传统内的“经济学”分析之中。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如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上卷)早就指出的,一切分析的出发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

因此“世界”首先被分类为“主观”和“客观”。

从主体发出的对外界(客体)的注意力的投射,在英文中叫做“意向(intention)”。

意向是一切带有目的性的行为的先导(参见“intention”词条,pp.668-669,《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HoughtonMifflin1985),它的发生不必定以外界激励(stimuli)为条件,尽管它与英文“attention”有相近的拉丁文词根。

“注意(attention)”,通常是与外界的激励条件相联系而发生的,它在英文中与动词“pay”和介词“to”的联用方式(“payattentionto…”)也说明了这一点。

注意是主体的心智力量在特定客体上的集注,因此在英文中它与“注意力”是同一个词。

在心理学概念体系里,与主观意识所发出的“意向性”不同,注意力是生物(智能的和非智能的物种)共有的能力,它可以在意识形成之前发生,例如眼睛对运动物体的“注意”以及随后而来的对所追踪物体的“知觉”(MusselerandAschersleben,1996)。

部分地受到西方当代思想试图克服“物我两执”之苦的影响,心理学也试图弥合“intention”和“attention”之间的认识论鸿沟。

1970年代以后,“选择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这个术语成为学术界把握“注意力”内涵的一个主要概念,它既承认主体的能动性,又继续涵概着行为学派的“激励-反应”理论,使注意力成为勾连主观与客观的中介。

晚近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继续支持关于注意力的主流看法:

人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对外界信号所能够给予的注意是有界限的,这一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识主体对所注意的对象的熟悉程度。

注意力的度量单位是所谓“chunk(片断)”。

值得强调的是,“片断”没有绝对大小,它与特定知识在“长期记忆”里的熟悉程度成正比。

从德国心理学家埃宾豪斯(Ebbinghaus,1885)提出记忆理论之后,威廉.詹姆斯以来的学院派心理学始终认为,人类记忆体系包含“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两类。

所记忆的内容在短期记忆里能够维持的时间大约为30秒,以声音,话语,语言(“AVL”模型)为其主要编码形式(AtkinsonandShiffrin,1968)。

而长期记忆泛指一切超过了短期记忆时间的记忆能力,其记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主要在大脑皮层(Buckner,1996;

并参阅汪丁丁,2000),并且与语言、语义、环境及个体在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解决过的问题的经验知识传统密切相关(Bartlett,1932;

Craik,1979;

Schacter,1989;

Anderson,1993;

参阅Best2000,第3、4、5章)。

通常所说的“短期记忆”的注意力的学术定义是:

在给定时间(大约为几百毫秒)内,受试主体能够从长期记忆中搜索和处理,或向长期记忆中存放,7个左右的“片断”(SimonandKaplan,1996)。

从静态角度来看,这7个片断也就是短期记忆体的“容量”(Best,2000,页86)。

不论是德国的埃宾豪斯传统还是英国的巴特勒传统(参见上引诸文献),被心理学家公认的一个事实是:

某项特定知识对于受试主体(相比于其他人)越是熟悉,对该知识而言注意力所能够处理的短期记忆的片断(相比于其他人)就越“大”(参阅Beneli,1997)。

也就是说,特定的人对特定事物的注意力强度取决于这一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植根于这个人的知识传统中(这是我所谓的“知识互补性”的另一种表述)。

在上述关于注意力的德国和英国心理学文献中,对经济学的注意力描述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既存在于德国传统也存在于英国传统中的这样一种信息工程学的注意力描述:

若把认识主体(包括感觉器官)处理信息的全部过程区分为:

(1)信息接收,

(2)信息处理,(3)信息发送,则注意力的强弱等价于信息通道(信道)的宽窄(Broadbent,1958;

Kahneman,1973;

Johnston等人,1995;

又参阅Best,2000,页37-55)。

这一描述对经济学分析的便利之处在于,它把主体在特定时刻的注意力“结构化”为注意力在各个特定事物之间的配置。

主要是基于这两方面文献对注意力的描述,我建立了下面(第3节和第4节)将讨论的关于注意力的静态与动态模型。

三.关于“注意力”的静态经济分析

如果“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在分析这一资源的配置效率之前,应当定义清楚这一资源对资源主体而言的“成本”和“效益”。

鉴于不存在仅仅对行为人个体而言的“成本”(作为相对于某一均衡状态而言的“效益”损失,个人行为的成本应当在社会博弈均衡格局的基础上加以度量),我先讨论这里的“效益”概念。

假设主体j面对着在t时刻由n种信号传达给j的外部“世界”图景,这一图景由静态向量

描述。

每一种外界信号,xi,都从认知主体那里获得一个宽度为wij的信道,所有的信道宽度总和为1(即

)。

换句话说,如果在给定时间内主体j能够使用的注意力总量是Aj,则信道宽度wij相当于信号xi在Aj中占用的注意力比重,而该信号占用的注意力为wijAj。

在“理性人”假设下,主体j必须充分使用任一时刻的注意力资源Aj,故实际上(将Aj标准化为1),注意力资源配置的变量是

根据前述知识学的理解,主体在对信号

加工之前已经建立了某种世界图景或称“世界观”,也叫做“前理解”,即我所谓的“个人知识传统”。

只有基于这种“前理解”,主体才有能力把接收到的信号按照既有的世界观分类,得到在主体的世界图景之内有意义的“信息”,

,注意,这里的N不必等于前述的n,因为主观世界的图景及分类可以不同于外界信号的分类。

主体从外界得到的全部信息合在一起决定了主体的行为。

为简便,这一复合信息的行为由向量生产函数

概括。

又假设主体j是社会博弈

成员之一,并且只有与博弈的均衡格局相比,j才可能计算个人行为的机会成本,那么,主体j的效用U就不仅是j的行为

的函数,而且是参与博弈的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函数,即:

,此处记号

表示在向量

---参与博弈的全体成员的行为中,除j以外,其他成员的行为构成了j的行为的“条件”,其中

对j的任一资源配置选择

,决定了j的内部信息生产:

,此处的标量K是Becker(1994)的所谓“人力资本”,它是综合知识的能力(也叫做“一般知识”)。

于是有静态的注意力资源配置方案:

因此注意力的边际回报可以表示为:

显然,注意力有效配置的内点解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所谓“无投机行为(arbitragecondition)”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主体j发现对于信号xi的注意力的边际增加可以产生比由此而放弃的从对信号xl的注意力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更大的边际效用(以注意力wsj的边际效用衡量),那么j就应当增加对信号xi的注意,直到对所有的信号的注意力的边际变动不再能增加边际效用为止。

这是所谓“家庭生产”的一般均衡解的“一阶条件”,它的最优性依赖于解的“二阶条件”(此处从略并参下节)。

除非,不论主体如何增加对信号xi的注意力,由于外界信号结构或者由于内在知识结构,总有

这时就发生“专业化”现象,即注意力的理性配置趋于使主体将全部注意力用于信号xi的处理方面,同时忽略来自其它一切方面的信号。

这是所谓“角点解”的情形。

但是在知识存量“K”仅为标量的假设下,注意力的专业化不可能是内生的,它必须依赖于初始结构的参数(即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的结构)。

四.社会博弈与个人“注意力”配置的动态描述

但是对获取知识的个人努力的回报显然依赖于社会博弈的格局,而且,对任一时刻的知识努力的回报依赖于这一时刻以前全部知识努力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

另一方面,个人注意力在特定时间区间内的有效配置未必与注意力在全部生命周期中的有效配置相符合,因此必须从生命周期的注意力有效配置导出注意力在每一时刻的有效配置。

基于这些考虑,有必要讨论注意力配置的动态描述。

通常资本理论和资源经济学动态理论所使用的动态模型,就其贴现率必须是外生的而言,都是“局部均衡”模型。

对于局部均衡模型,只需要描述“典型个体”的行为就够了,尽管这里的描述仍然需要“一般均衡”作背景。

假设外界信号的总数不变(这依赖于一个宏大世界观的“客观”存在),假设典型的个体j的生命长度为T,则基于上节的讨论可以就j的注意力配置建立下面的动态描述:

此处

表示了博弈的其他成员沿时间t的行为,因此这一系统只有沿社会博弈的均衡轨迹才是可以理解的(即对于均衡的轨迹

,存在时间序列

,使得相对于j的最优轨迹

而言的任何配置方案

都可以计算其机会成本

在动态情形中,下列两条件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引发专业化现象:

(1)存在特定的信号序列xi(t)和特定的时刻tz使得在任何时刻

注意力wij的增加都导致存量Kj(t)沿着提高wij在下一时刻t+的(相对于注意力在其它方向上的使用的)边际效用的方向变动,于是理性的注意力配置将倾向于在t+时刻进一步增加wij,直到

(2)存在特定的信号序列xi(t)和特定的时刻tz使得在任何时刻

主体j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存量Kj并且因此导致社会博弈的格局在下一时刻t+更加有利于j从而注意力将在有助于积累更多的Kj方面配置,直到达成“角点解”。

显然,更适合

(2)的模型是将主体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Kj细分为带有结构的知识存量,例如

,以及对应的信息加工生产函数:

这样,条件

(1)或

(2)所引发的专业化现象就都是内生的了。

但是由于社会博弈的时间序列不可能是预先确定的,故这里博弈的格局是演进的,开放的,非决定论的。

例如,可能出现条件(3):

当许多人都对同一类信号增加信道的带宽时,多数人的“专业化”将导致一部分人的“相对非专业化”,只要社会博弈的格局对这部分人在这一知识方向上的注意力的回报不断降低。

图一表现了分别在条件

(1)、

(2)、(3)下主体j可能实现的路径,假设存在均衡的知识存量Ke:

条件

(1)意味着配置给信号xi的带宽先增加,导致带宽与知识存量增长之间的正反馈,再有K的增长;

条件

(2)则意味着K首先增长,再有带宽wi的不断增加;

条件(3)意味着当专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非专业化过程,即从带宽和知识存量的较高水平回落到较低水平。

图二和图三分别表现了在这三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知识存量和带宽沿时间的变动轨迹。

图一

图二

图三

五.结语

这篇短文其实是一篇‘笔记’,于是它的‘结语’就是如下的几条注释:

1)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RonaldHeiner(1983)的模型与结论应当用来取代上述的模型。

Heiner的思路是,在‘有限理性’假设下,当环境高度不确定时,认知主体最优的行为模式就是“不接受任何新的规则”,也即“恪守一些愚蠢、简单、既有的规则”,因为遵循这些规则而可能造成的损害相对会小些。

换句话说,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有限理性的认知主体表现出高度稳定的行为模式。

这也就是说,认知主体完全放弃了“学习过程”。

2)在高度确定的环境中,上述模型应当被经典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取代。

因为在完全确定的环境内运行的经济正是熊比特所谓的“周而复始的经济”,或希克斯所谓的“习俗经济”(参见汪丁丁,1994)。

人们在习俗经济中是不需要“学习”的。

3)在上述的两个极端情形之间,是我的模型最普遍适应的情形,即不确定性没有高到也没有低到使认知主体放弃学习的程度。

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注意力的有效配置问题,于是会有关于注意力的经济学以及外生或内生的专业化过程。

4)越是存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例如体育比赛,商业运筹,生存竞争),注意力的配置就越趋于有效率。

不仅如此,越是竞争激烈,认知主体的注意力配置就会越快地向例如第3节描述的“均衡条件”收敛。

因为这时注意力偏离有效配置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的损失非常明显,于是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强烈的学习动力(motivation)。

5)如第4节动态模型所假设的,任一时刻t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总是依赖于这一时刻的注意力配置状况和这一时刻人力资本的存量。

这一假设使模型的一般均衡格局依赖于两方面的因素:

认知主体当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认知主体既有的知识传统。

参考文献:

J.R.Anderson,《RulesoftheMind》,Hillsdale,NJ:

Erlbaum,1993.

KennethArrow,“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andsocialknowledge,”StanfordInstituteforTheoreticalEconomics,TechnicalReportSeries,January1994.

R.C.Atkinson,andR.M.Shiffrin,“humanmemory:

aproposedsystemanditscontrolprocesses,”inW.K.SpenceandJ.T.Spence,eds.,《The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

AdvancesinResearchandTheory》,vol.I,pp.89-195.NewYork:

AcademicPress,1968.

R.L.Buckner,1996,“beyondHERA:

contributionsofspecificprefrontalbrainareastolong-termmemoryretrieval,”PsychonomicBulletinandReview,vol.3:

149-158.

F.I.M.Craik,1979,“humanmemor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30:

63-102.

F.C.Bartlett,《Remembering:

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Oxford: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32.

GaryBecker,KevinMurphy,“thedivisionoflabor,coordinationcosts,andknowledg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4,pp.299-322,inG.Becker,《HumanCapital》,3rded.,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

GaryBecker,“habits,addictions,andtraditions”,pp.118-138,inG.Becker,《AccountingforTaste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

IrisBeneli,“selectiveattentionandarousal,”researchreportatCaliforniaStateUniversiry,Northridge,Spring1997.

JohnBest,《认知心理学》,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D.E.Broadbent,《PerceptionandCommunication》,London:

PergamonPress,1958.

H.Ebbinghaus,《Memory》,1885,translatedbyH.RuyerandC.E.Bussenius,NewYork:

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13.

RonaldHeiner,“theoriginofpredictablebehavior,”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3.

J.C.Johnston,R.S.McCann,andR.W.Remington,1995,“chronometricevidencefortwotypesofattention,”PsychologicalScience,vol.6:

365-369.

D.Kahneman,《AttentionandEffort》,EnglewoodCliffs,NJ:

Prentice-Hall,1973.

MusselerandAschersleben,“mislocalizingthefirstpositionofamovement:

anattentionalexplanation,”Perception&

Psychophysics60:

683-395.

DouglassNorth,speechatCenterforInternationalPrivateEnterprise,theConference:

StrategiesforAdvancingReforminLatinAmerica,Miami,Florida,December2-3,1998.

JosephPine,andJames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

WorkIsTheatreandEveryBusinessaStage》,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9.

D.L.Schacter,“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emoryandconsciousness:

dissociableinteractionsandconsciousexperience,”pp.355-389,inH.L.RoedigerandF.I.M.Craik,eds.,《VarietiesofMemoryandConsciousness》,Hillsdale,NJ:

Erlbaum,1989.

HerbertSimon,《TheSciencesoftheArtificial》,3rded.,MITPress1996.

HerbertSimon,andCraigKaplan,“foundationsofcognitivescience”,chapter1,MichaelPosner,ed.,《FoundationsofCognitiveScience》,5thed.,MITPress,1996.

DonTapscott,DavidTicoll,andAlexLowy,《DigitalCapital:

HarnessingthePowerofBusinessWebs》,pp.202-203,“managingattentionasthescarcestresourceinthedigitaleconom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CarlShapiroandHalVarian,《信息规则》,页33-34,页64-6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经济研究》1995年9月。

汪丁丁,“制度成本,博弈均衡与知识结构”,《经济研究》1996年10月(原文发表时改名为“产权博弈”,两篇文章均已收入《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研究》1997年6月(原文全部收入《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汪丁丁,“释梦百年”,《读书》,2000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